APP下载

普通高校招生新政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的影响
——以湖北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2020-05-08覃建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二本新政生源

覃建平

(湖北科技学院 国际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引进和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办学机制是实现这一初心的关键,优质生源则是其基础性保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也就成了当下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1]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本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下称“该项目”)为研究对象,以2014至2018年为时间段,以该项目2015年及2016年学生入学成绩及其课程考试成绩的分析为重点,探讨“招生新政”(详见下文)对该项目生源质量及提质增效的影响,并尝试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一、项目招生录取的基本情况

该项目招生纳入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招生计划,招收高考成绩达到省本科第二批录取线、并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的考生,所有考生均通过省招办统一投档、统一录取。项目获批的招生计划为100人/年,截止2018年9月,已招收了五届共278名学生(年报到人数见下表1)。前二届学生已全部顺利毕业,99名毕业生中,有29名通过了德方的选拔考试,13人赴德完成或正在完成第四学年的学业。

2016年,该项目招生经历了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即“文理类本科批次由原来的三个调整为两个,即本科第一批和本科第二批”[2],“本科第二批为文理类本科,录取的院校为一般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本科专业”[3]。通俗地讲,就是将原省二本线和三本线合并为新的“省二本线”后,开展普通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为叙述方便,文中称之为“招生新政”或“新政”)。

五年来项目招生录取的相关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五届项目、同专业非项目招录基本数据

二、项目生源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一)生源质量对比分析

表1及下表2显示:在招生新政实施前后,都不存在低于省新旧二本线录取等违规现象。新政实施前,该项目录取线(或“项目线”)与同专业校线最大差额只有13分。但新政实施后,该项目招生情况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

表2 五届项目、同专业非项目学生招录线及平均分对比

1.新二本线与项目线显著走低(见表1):新二本线从原旧二本线(471、448分)直降到350分左右,最大降幅达126分;同时,项目线从新政实施前的471和450分,随之降到了367、380 和447分,最大降幅达104分。

2.同专业校线与项目线的差额显著走高(见表2):该差额从新政实施前的13分和-2分,增加到实施后的92、53和27分。

3.低于同专业校线录取的学生数逐年增多(见表2):从2014年的31人增至2018年67人,占比从60.7%增至97.1%。而在2015年,该项目没有低于校线录取的情形。

从以上数据和下图1、图2可以看出,招生新政对同专业非项目的生源质量没有明显影响,其质量基本与原二本的生源水平一致。但对该项目的生源质量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录取线来看(图1),二本线、项目线和同专业校线从2016年始,出现了较大分化:2016年及2017年项目线更趋近新二本线(仅相差17和35分),而在2018年则更趋近校线(两者相差27分)。

其次,项目学生入学成绩的平均分与非项目学生的平均分差额显著增大(见图2和表2)。

该差额从新政实施前的约25分增至新政实施后的约40分。2016年创新高48分,但这种差异在2018年得以缩小。

图1 五届项目、同专业非项目招生录取线及省线对比图

图2 五届项目和同专业非项目学生入学成绩平均分对比图

显然,在新政实施后的头两年,该项目的整体生源质量显著低于同专业非项目的生源质量和项目前两年的生源质量。

(二)人才培养质量对比分析

人才培养质量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节仅从2015级和2016级学生课程补考情况为观测点,对项目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作初步探讨。

从这两届学生近三年来的补考情况(见下表3)来看,2016级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表3显示:参加课程考试轮次比2015级少2个(1个学年)的2016级学生,其补考人数(只含3门及以上者)及受到“黄牌警告”(对补考仍不及格者的警告——笔者注)的学生数大都超过了2015级相应的学生数。

表3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近三年补考(三门及以上)情况表

表4 项目补考(5门及以上)学生高考成绩对比表

(三)成因分析

1.生源质量整体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法规层面看,新政的实施极大地扩大了原二本院校项目的招生范围。如果把新政中新二本线看作原三本线,该项目的录取线就从原二本线直接扩大到了原三本线。这就为项目生源质量整体下滑提供了法规层面的可能。

从招生的实际过程看,因省教育厅还没有为原二本和三本院校举办的项目出台新的招生办法,各学校仍按照新政实施前的招生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实行分类投档,可以低于本校其他计划投挡线,但不能低于院校所在批次线”[3]、结合项目投档情况及学校当年下达的校内项目招生计划等情况开展项目招录工作。因此,对原二本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只要项目线不低于新二本线即为合规。这就将上述“法规层面的可能”变成了现实,最后造成项目生源质量的整体滑坡和两极分化。如2016年及2017年该项目“同专业校线”与项目线之差分别达到了92分和53分(见上表2),而这种差额在新政前是不可想象的。

2.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首先,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上表4显示:2015级补考学生的入学成绩区间很小([460-468]),而2016级补考学生高考成绩区间([375-461])要远大于前者。结合前面所述,可以得出:2016级生源质量不仅开始整体下滑,而且两极分化的程度已比较严重。

我们知道,生源质量偏低且两极分化的课堂,不仅给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带来了困难,也给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广度、深度及难度等多个方面带来挑战。客观上会造成不少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教学结果。

其次,从“造成补考原因”(A.未认真学习;B.基础较差;C.其他)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

17名2015级的补考学生中,有11人选择了A,5人选择了B,1人选择了C;18名2016级的补考学生中,有3人选择了A,有9人选择了B,有6人认为是C造成的。也就是说,除了生源质量,平时学习不够努力也是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否有赴德学习意愿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成功赴德留学者的访谈得知,他们为了实现赴德留学的目标,不得不摸索英语学习的“诀窍”以通过雅思考试、在湖科提前适应全英语授课以适应在德学习模式、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以初步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等。首届赴德学习的8人中,7人继续留在国外深造或工作。难能可贵是,这些学生不仅提高了学术自信和工作自信,还在比较中看清了各自的短板,变得更加谦虚。而未曾赴德留学的项目学生,其综合素质和获得感自然要稍逊一筹。

遗憾的是,项目学生中,有赴德留学初心的人数还不多。五年来只有89人把该项目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年均不到18人。其中,还有一些考生是出于高考成绩偏低、避免就读原“三本”院校或重读高三的无奈而把该项目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

三、招生新政对项目提质增效的影响

新政的实施对项目进一步提质增效既创造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新政为原二本院校项目在获批的招生计划内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可能,进而为项目提质增效夯实了“规模基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基本关系理论”指出:适度规模是基础,创新质量是关键,提高效益是目标[4]。学生规模的扩大,为项目提质增效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也为满足大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毋庸置疑,如果项目学生不能达到一定规模,项目质量和效益只能是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如果原二本院校在项目招生上不采取科学的对策以保证生源质量,新政的实施也会对项目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其一,由于项目生源质量整体下滑,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下滑,最终会影响学生正常发展和成长这一根本办学效益的实现。

其二,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初心”的实现。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属性来看,项目学生至少要面对多元文化、外语授课及不同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项目学生也是消化和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高质量的生源,才有可能成功化解这些挑战,才能承担得起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重任,才有充足的潜力发展成为国际化人才[5]。如果生源质量偏低,就有可能造成已引进的和中方学校自身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或者说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益,最终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难以实现。

其三,影响项目的公信力和社会美誉度。招生标准的降低会制约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办学水平不高,又反过来影响生源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6]。如果较大幅度的降分录取成了项目招生的常态,就会给项目学生,尤其是达到或超过校线、以出国留学为目的的项目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项目学生“低人一等”。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项目的公信力和社会美誉度。

最后,因原二本院校项目招生门槛的降低、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其学费优势,也会对原三本院校项目及其他非项目专业的招生造成一定影响。

四、建议和对策

综上可以看出,原项目招生办法已不太适应招生新政背景下项目招生的实际。对原二本和三本院校的项目招生来说,它既不太科学,也不太公平。同时,对项目提质增效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最终制约项目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尝试提出以下两条建议:

一是省教育厅尽快出台相对具体、能适应招生新政的“项目招生新政”。项目招生新政应和高校其他类别的招生政策一样,具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招录功能。即通过划定相对明确的项目投档线和录取线,制定更加科学的招录条件,既要把真正能“化解挑战、承担得起吸纳优质教育资源重任”的考生招录到项目中来,又能引导那些高考成绩相对偏低、外语能力不强、也没有赴国外留学意愿或难以达到赴国外留学条件等不太适合在项目就读的考生填报更能适应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学校或专业,避免把项目办成高考失利者的“避难所”。

例如,“项目招生新政”可以要求二本院校的项目招生标准与新政实施前各项目原招生标准基本保持一致,与各高校同专业非项目招生标准大体保持一致。其投档线、录取线不得低于各校同专业非项目投档线和录取线多少分等。这不但可以限制原二本院校在新二本线内较大幅度地降低项目录取线,以保证项目生源整体质量,也可保证原三本院校有足够的生源。

同时,对考生的外语语种及外语高考成绩应提出明确要求。如果学生外语水平偏低或语种与项目外教授课语言不一致,他们就很难适应全外语授课模式,最后影响其专业课的学习质量。因为他们不得不在前三个学年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外语以获得赴外留学资格或听懂外教教授的专业课程。

项目招生新政还可以允许相关高校制定项目优录政策,把真正想出国留学的考生招录到项目中来。如在同等条件下,允许高校优先录取有赴国外留学意愿的考生。也可借鉴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做法:达到投档线的考生,如果将项目填为第一志愿者,可以享受投档加分10分的优惠;填为第二志愿,则可以享受加分5分的优惠[7]等。

二是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8]。统一性质量观是指项目学生应具备明显的国际化素质和能力;多样性质量观是指依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结合该项目,在一届学生规模接近或达到100人的前提下,可尝试分班教学。即把有赴德留学意愿的学生从大一就组建成一个项目班,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外教课堂的适应能力作为前两个学年教与学的重点。另外,把没有留学意愿或留学意愿不强的学生组建为一个项目班,同样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取消德语课程(德方授课语言为英语——笔者注),并适当减少英语学习时间。同时,在德方教师的课堂上适时安排助教,搞好翻译及答疑等工作。还可在不降低试卷难度的前提下,由德方教师承担的课程考试可用汉语出题、汉语作答等,以便此类学生能集中更多精力搞好专业课程学习,提高专业素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分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多样性质量观的一种实现方式,它既能助赴国外留学者心想事成,也能让“国内留学”者称心如意,最后达到各美其美的人才培养效果。

五、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而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5]。在招生新政的背景下,只有出台科学的“项目招生新政”,适时开展分班教学,才能使广大考生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进而保证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和项目办学效益,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二本新政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新政”爆款第一车?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丝路新政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同分数段的志愿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