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京张高铁电力和电气化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2020-05-08刘义勤郭戈刘贺江吴松孙春晖
刘义勤,郭戈,刘贺江,吴松,孙春晖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6)
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简称京张高铁)地处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和河北省,线路全长173.96 km,设计最高速度350 km/h。在京张高铁电力和电气化工程施工中,开展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
1 BIM模型构建
1.1 BIM数据标准确定
结合京张高铁电力和电气化工程特点,制定了《京张高铁电力、电气化BIM 技术应用标准》。项目遵循统一的建模原则与应用规范,确保BIM 模型颗粒度、模型信息、模型命名以及施工BIM 技术应用的完整性和一致性[1-4]。
1.2 BIM几何模型建立
根据项目深化设计需要,建立电力、电气化专业构件库。将构件库与工程设计信息进行参数化结合,形成了程序化、自动化的快速建模方法,提高了建模效率和精度,做到全部模型中无重复、无命名杂乱的构件。电力、变电和接触网专业的BIM模型见图1。
1.3 BIM属性信息完善
以后期运维为目标,将设备的厂商信息录入模型,以模型为载体实现信息的可追溯式管理。通过以运维为目标的数据标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将数据分为施工应用数据、施工过程数据、运维数据3类。
2 BIM技术应用
基于BIM 技术开展设计深化、优化电缆排布、优化大型设备施工方案、解决接口问题、指导工厂化预制、驱动自动化生产线、辅助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践[5-8]。
图1 BIM模型
2.1 设计深化
将新保安牵引变电所4组主变门型架构优化为支柱绝缘子架构(见图2),连接固定点由40 处减少至12 处,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将变压器低压侧电缆支架多排形式优化为单排三连杆形式(见图3),有效控制了电缆进出沟的弯曲半径。
图2 主变门型架构优化为支柱绝缘子架构
2.2 优化电缆排布
图3 电缆支架多排形式优化为单排三连杆形式
京张高铁全线包含AT所亭、直供所亭等10种不同布置型式,电缆径路较多。通过BIM 模型进行电缆预敷设(见图4),从深化后的模型中导出电缆长度清单,精准提报生产计划,减少了电缆工艺余量50%。在优化电缆路由和敷设顺序后,通过三维模型生成图纸,在有限空间内,一次达到布放整齐、平顺无交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艺水平。
2.3 优化大型设备施工方案
黄土店牵引变电所采用变、配电合建,面临室内大型设备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通过BIM 模型分析净高及模拟有限空间的设备布置(见图5),模拟主变、组合电器大型设备安装,制定了最优运输、安装方案,较原方案提高施工效率10%,同时保障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2.4 指导工厂化预制
图4 BIM模拟电缆敷设
图5 BIM模拟主变压器进所亭大门
通过建立参数化BIM 模型,指导走线架、电缆防护管、接地母线、硬母线、软母线工厂化精准加工,实现现场一次安装到位,工艺整体美观统一。接地母线、硬母线、软母线的BIM模型见图6。
2.5 驱动自动化生产线
研发“腕臂计算+BIM 三维验证+预配生产线+工程进度三维显示”的系统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参数化接触网BIM 模型,进行腕臂计算三维模拟验证、驱动预配自动化生产线、存储预配和安装信息。运用BIM 技术驱动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见图7。整个生产过程分为3个步骤:(1)软件计算。将现场测量的支柱斜率、侧面限界相关数据,导入腕臂计算软件,生成腕臂长度零配件位置等18个预配数据。(2)模型校核。将预配数据与BIM 模型进行空间验证,校核无误后,将数据远程发布至装配线。(3)远程监控生产加工。装配线启动加工,加工完成后预配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归档存储,具有可追溯性。腕臂装配线生产过程可通过远程进行监控,方便应急故障处理。
2.6 辅助施工管理
图6 接地母线、硬母线、软母线的BIM模型
图7 运用BIM技术驱动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
运用BIM 四电系统集成管理平台(见图8),将采集的各类信息与BIM 模型进行关联挂接,直观形象展示施工进度,指导施工组织,并有快速、实时查询设备信息功能,实现了精细化工程管理[5-7]。BIM四电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主要包括5个模块:一是BIM 技术应用,将采集的各类信息与BIM 模型进行关联挂接,直观展示施工进度,快速、实时查询设备信息功能,实现了自动化装配线与BIM 技术相结合;二是应用四电设备系统,通过二维码采集信息,实现设备从出厂—入库—检验—出库—安装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物资管理效率;三是隐蔽工程影像系统,采集工程影像图片6 400 余张,对隐蔽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四是接触网“一杆一档”系统,采集设备基础信息,为建维一体化奠定基础;五是电子工程日志,记录达18 000多条,实现施工过程可追溯。
图8 四电系统集成BIM管理平台主页面
3 BIM应用创新点
3.1 升级腕臂自动化装配线
依托BIM 技术,实现了腕臂装配技术的2 次升级。第1次是从传统依靠人工装配腕臂,升级到依靠机械来装配腕臂,实现了腕臂装配的自动化,第2次是从自动化的腕臂装配技术,升级到数字化、信息化的腕臂装配技术。2 次升级体现了铁路建设从手工业到机械化、工业化,再到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3.2 提升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
传统的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工作表单化、表单电子化,即MIS 技术;其特征是数据库和表单应用。基于BIM+GIS 技术的四电集成BIM 管理平台将电子化的表单与可视化的三维图形相结合,实现工程信息的所见即所得;其特征是数字化和虚拟现实。依托BIM的三维图形和属性信息,实现了施工管理信息化从MIS到GIS、从图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提升。
4 结束语
在京张高铁电力和电气化工程施工中,主要实现BIM 技术的6 类应用和2个创新。6类应用包括设计深化、优化电缆排布、优化大型设备施工方案、指导工厂化预制、驱动自动化生产线和辅助施工管理;2项创新包括升级腕臂自动化装配线和提升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深入应用BIM 技术,促进工程管理创新,助力精品工程实施,为智能京张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