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急诊规范化培训医师网络课程APP的应用研究
2020-05-08刘京铭徐玢李建国单凯郭伟
刘京铭,徐玢,李建国,单凯,郭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从日常带教工作中发现,规培医师学习和工作兼顾,很难有统一的时间集中学习;基地的培训老师也是教学和工作兼顾,难以做到逐一进行针对性辅导。因此,基地的师资团队将脑血管病相关课程录制并呈现于APP,将老师的培训内容和学生的时间在该平台进行整合,让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得以延展,以解决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将该网络课程规范化培训汇报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7年参加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的学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制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临床思维和疾病学知识。基础课程包括人文医学与医患沟通、体格检查、脑血管解剖、头颅影像学。临床思维课程包括意识障碍的临床思维、头晕的临床思维、肢体活动障碍的临床思维。疾病学知识包括卒中临床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卒中血压控制策略、颅内压监测和控制技术、脑出血急诊微创治疗等。
1.2.2 教学方法 2017年4-12月完成制作教学PPT、视频等教学课程并呈现于本团队开发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APP(图1)。课程录制后上传供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每节课程后面配以考核题目,督促学员自测,保证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同时配合网络课程内容间断进行午间小讲课及教学查房,以巩固和实践理论知识。
1.2.3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2018年1月初学习开始前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考卷,调查学员的基线成绩。此后,要求每位学员实名注册学习,同时征求具体反馈意见,调整APP界面,使其更加简洁、方便、实用,使培训内容更加丰富、更有针对性。同时带教老师根据后台资料掌握学员学习的章节和时长,一对一的督导其在线学习,如果线下考核不理想,则要求其在线学习答疑,然后再考核再学习,直到充分掌握学习内容。
2018年12月底,通过一年的学习,再次进行人文医学与医患沟通、体格检查、脑血管解剖、头颅影像学,卒中临床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卒中血压控制策略、颅内压监测及控制技术、脑出血急诊微创治疗等知识点的考核。比较规范化培训学生的成绩在APP在线学习后是否有提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共纳入24名2017年规范化培训学员,男性10名,女性14名。应用APP在线教学后,规范化培训的每名学员的学习成绩均获得显著提高,平均成绩也有显著提高(91.13±3.51分vs66.04±2.79分,P=0.003)。
图1 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APP界面设计
3 讨论
2007年网络教学在我国蓬勃发展,2010年前后医学教育领域网络教学也逐步发展起来[1-4],医学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和优势[5-9]。
医学生毕业后在规范化培训阶段既要进行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学习,同时要参与具体的临床工作(管理患者、手术观摩、临床值班等),因人员分散且受所在科室工作影响,很难集中进行课堂教学。虽然教学医院的各个专业教研室为规培医师准备了科学的教学内容,但学生每次听课时间短,难能一次性在短时间内理解吸收全部内容。结合医学界和丁香园的调查数据发现,目前81%的医师通过手机学习,通过微信接受资讯的方式占75%,平均每天在线学习时间1.5 h。因此,年轻医师更热衷于在线的学习途径。急诊临床教学领域至今尚无内容全面规范、界面亲切的急诊规范化培训医师的网络课程[10-11]。
本课题组根据国家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制作脑血管病相关课程并在线呈现于APP,内容丰富、翔实、针对性强。师生共同配合完善了该平台的建设,在该平台上,学员可以自主地学习,师生也可以方便地进行病例交流讨论和互动,包括学员发言、老师点评,或者学员直接提问、答疑解惑。经过一年的学习,学员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研究将医师的继续再教育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有效开展,将不同地点老师和学员链接起来,将大量的教学工作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学生和教师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教学,并实现不同地点进行学习监督,使教学成本大幅下降,增加了学习频次,最大化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符合现代碎片化学习的规律。
本研究通过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是研究者科室一家单位之力完成,师资力量有限,尚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也需要更多住院医师在应用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