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默读”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2020-05-07徐蕾
徐蕾
[摘要]“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默读;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教学的现状研究
(一)朗读默读环节普遍受到忽视
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只要提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能想到的就是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家长、学生一提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时,也以提高说、写能力为主导。而且,朗读默读又难以有效量化考核,这个教学环节就这样被忽略了。
(二)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忽视,这些极好的朗读材料却被教师毫无感情地读出来,学生能从这些毫无情感表达的示范朗读中得到什么样的情感陶冶呢?怎么能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呢?渐渐地,学生对朗读也就漠视了,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三)方法僵化,难以指导
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朗读教学相当于听、说、写能力的培养,缺少活泼的实践活动和变化多样的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形式传统、老化,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枯燥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朗读敷衍了事,兴趣淡薄。而默读,就连教师自身都不太清楚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默读。
二、朗读、默读并驾齐驱的教学实践
(一)朗读教学策略
1.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乐趣,点燃学习激情。朗读,既是对字词发音、词语结构组织、段落文意的理解,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体悟文本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师生依据文本,点燃朗读激情,是朗读教学要达到的最大目标。朗读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性的、抒情的诗歌、散文等文体,另一类是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较强的小说等文体。诗歌、散文朗读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蕴含的感情特质,饱蘸感情,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以丰沛的情感表达感染学生;然后,根据朗读材料篇幅和题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单人朗读、二人交替朗读、多人轮换朗读、集体同步朗读以及领读一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朗读方式,倾注情感,变换朗读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诵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对于情节复杂的小说等文体,教师可以从编课本剧,扮演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朗读状态中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掌握词语、语句对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特色的特殊作用,为今后的口语交际、写作打下基础。
2.运用多媒体设备开拓朗读教学新方式。当前朗读教学方式的单一、陈旧,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过去,我们物质条件困难,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条件差。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条件大幅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逐渐完善。朗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文本中描述的情景、美景得以重现,使学生读来身临其境,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诗词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气势磅礴,澎湃着革命激情。因此,朗读时我就利用影视方面的资源。课前,我先播放一段网上找到的红军飞渡金沙江的画面,激越的音乐、紧张的气氛、红军先烈们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学生内心涌起对革命先烈的敬佩、感念之情,唤起学生的青春激情,增强学生的使命感,然后,我运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在朗读中释放汹涌而来的激情。多媒体设备教学手段的运用,创新了朗读教学方式,创新了朗读的情感体验。
(二)默读教学策略
提到阅读教学,还不得不提到阅读的另一驾马车——“默读”。默读要注重教师的指导精准、到位。但由于默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默读是学生自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心态往往会决定默读是否真正达到效果。從教师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达到默读的效果,教师很难掌握,带着问题默读文本的方式或许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看出一些端倪,但是这样的操作会造成学生只关心那些与问题有关的文本片段,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尤其是一些较长的课文。这样的默读往往就失去了原来的效果,并没有对文章的理解起到特定的作用。因此,创新默读的操作,必须强化教师的指令的可操作性、明确性、有效性。
1.了解不同表现形式的默读。默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精读、略读都是默读的具体表现形式,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基于文本。略读并不是省略地读,而是挑选重要信息进行阅读。精读则需学生仔细揣摩文本,字斟句酌,从精读的学生这个行为主体角度考虑,精读更多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产生情感碰撞、思维碰撞的过程,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2.指导不同表现形式的默读。默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表现为精读、略读多种形式。教师在此方面的指导就要细致到位。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往往是小学语文精读指导的主要内容,比如《给予是快乐的》中,教师设问学生后,紧紧抓住保罗的“笑”,让学生猜想保罗的心理。其次抓住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找春天》中,教师紧紧抓住第四到第七自然段中的拟人手法,帮助学生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和煦与温柔。再次会抓住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比如《给予是快乐的》中,教师出示“保罗、男孩、新车、圣诞节的前夜”这几个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关键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指导,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能深入文本,探究文中的人物、情感,学会赏析文中的用词造句,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中的主旨。
略读,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妈妈的账单》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读课文。通过默读学习的提示,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这篇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三个学习提示分别是:第一,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是芬尼。第三,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然后重点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习略读课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可以帮助学生略读课文,当然教师更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及特质,帮助学生掌握略读法。比如说明文,可以抓住时间词、序号词、层次词语等把握文章内容。比如记叙文,可以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来指导学生掌握略读法。
(三)融合朗读与默读,打好群文阅读基础
默读和朗读是可以进行融合的。教师进行精读引领的同时,注重发音正确、语句停顿,轻重音、阅读速度和语调等要素的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进入体验作者的情境之中,并通过这种情境的生成,让学生在默读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更能体悟文本情感的变化。其次,把握默读和朗读这两种阅读方法之后,更可以结合上述方法,探究群文阅读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阅读方法的即得即用。“群文阅读”是伴随着大量同类型、同题材文章的学习,一堂课内要完成多篇文章的阅读,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快速索取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这就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朗读与默读的融合,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作者情感,在默读中体悟文本思想内涵,逐渐建立起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应紧紧围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主张学生多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掌握作者的情感。课堂“阅读”的教学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自己有一定的口头语言积累,丰富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学会鉴赏文本,朗读和默读就是实现以上目标并驾齐驱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