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探究

2020-05-07吕幸星谭建平

关键词: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互联网+

吕幸星 谭建平

摘要:道德建设机制是道德建设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操作策略和运作图式,在道德建设工程中起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时俱进地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新时代“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应然选择。“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可以从创新培育机制、深化互动机制、强化监管机制、优化评价机制和健全保障机制五方面着手,因时而进地提升道德建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0)01-0065-08

一、引言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道德是中国精神的基石,没有道德精神的增强,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实现复兴、不可能真正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向上的健康态势,但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其中,作为协调各部分要素的具体运行方式,机制起关键作用。良好的运行机制能最大化地激发各要素的动能,确保道德建设长期有效地开展。“夫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融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道德建设置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其运行机制,是道德建设因时而进地提升其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应然选择。

二、创新培育机制。提升道德建设的时代感

培育机制是道德建设机制运行的基本路径。“互联网+”时代,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积极推进培育方式的时代性转化,以更具创新性的网络文化、更具代人感的实践方式滋养人们的道德素养。

(一)打造优质“互联网+”文化,以“文”育德

“互联网+”文化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演化而形成的现实社会文化向网络空间的延伸和经典文化样式网络化的表达。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是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的充分条件。在信息化时代,要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必须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承、传播和发展作为打造优质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此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欧洲.由于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的差异,其内容大多晦涩难懂,除专门研究该理论的学者外,大部分人都不愿主动了解甚至走近它,这使得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化传播受阻。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契机。一方面,创作“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作品,在感官上吸引受众。事实证明,刻板空洞的理论说教只会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抗拒,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更能获得群众的关注和喜爱。要鼓励文化创作者在严格遵守政治宣传规范的前提下,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吸引群众主动靠近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主动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的问题,在心理上赢得受众。富有亲和力的作品只能博得短暂的关注,真正激起人们信仰的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认可。网络是问题和争论的集聚地,也是人们目光的聚焦点,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地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和剖析社会现象,并引导人们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論知识解决身边事,更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价值,也更容易赢得人们的肯定。

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化传播。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对当代先进文化的集中概括。在当代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互联网+”时代,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化传播:一要借助互联网突破时空界限的优势,跨时空地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利用互联网,立体、生动地将历史典故、革命事迹与当今时代的主流精神衔接起来,向广大群众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伟大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二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跨界矩阵、资源共享、实时交互、个性化等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精品网站,一批靶准核心、聚焦热点、通俗易懂的微课程、微视频、微文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灵活自如,育德过程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借助VR技术,着力搭建虚拟实践平台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互联网+”时代,实践大体上分为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这里着重强调后者。人在哪里,工作的重心就在哪里。毋庸置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与现实空间相匹敌的第二大空间,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域。道德建设的实践必须随着时空的转换,逐渐向网络虚拟空间延伸。开展网络虚拟实践,主要就是搭建虚拟实践平台。即借助VR技术的仿真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重构现实世界,以超现实的虚拟平台,直观、形象、生动地将现实的社会关系展现给人们,系统创设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践活动,给予人的实践更大的自由。搭建虚拟实践平台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主线。

一是历史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历史中蕴藏着涵养道德素养的丰富宝藏。然而,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现实的人无法切实体验已经发生的特定时空的特定事件,很难对社会所传颂的一些精神品质感同身受。这就使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丑化、污蔑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动摇我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丑陋行径有机可乘。利用VR技术将特定时空的事件生成一种数字化社会场景,让情境再现,让人们“冲破时空障碍”,在亲近历史、体验历史中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是现实主线。虚拟实践既注重历史,也强调当下。一方面,创设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的网络虚拟场域,打造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活动体验。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等依托新媒体平台,运用全景观展技术,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形式,360度全景展示展览全貌。观众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沉浸式、漫游式的观展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人们在深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增进道德情感。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引导互联网公益力量,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模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

三、深化互动机制.推动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嵌

互动机制是道德建设机制运行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外部环境,任何人都实际上成为了“线上”与“线下”高度融合的现实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道德建设要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场域.推动实现“线上”建设与“线下”建设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植入网络元素,增强道德建设的吸引力

“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得有耳目一新、引人人胜的表达。”吸引力决定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道德建设要善于植入网络元素,使其变得生动、活泼。一要以网言网语深化话语感染力。即把握网络话语的传播规律和网民的话语接受心理,转严肃的政治话语、宣传话语为生动活泼的网络用语,以既富有艺术性又不失准确性的话语陈述构建一个完整的、奠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与网络生活的话语世界。“教育者要善于学习网络用语,最大限度地运用青年大学生们中间广为流行的话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切不可按照传统的说教方式生硬地对待他们的思想问题。”二要以网络媒体强化视觉冲击力。网络空间中,信息媒介丰富多样且极富延展性。道德建设要综合利用网络媒体的声光电等介质,以更加丰富、生动的表现和传播形式提升其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三要积极推进新旧载体融合。一方面,建设准确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将抽象的理论素材转化为图文、音像、视频等形式,配以精炼的讲解即时传送,并设置语音讨论组,使人们在交流中深化、固化优秀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建设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形势政策文件、通俗读物等在内的主流意识形态资源数据库,并开辟专栏进行专题讲解,以全面、便捷的资源获取形式吸引感兴趣的民众自主学习。

(二)整合智慧力量,扩展道德建设的覆盖面

与时俱进是道德建设永葆强大生命力的灵魂。道德建设要主动向线上延伸,整合线下和线上力量。一要主动把现实空间中道德建设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思想文化优势等有效转化为网上的信息服务和价值引导优势,指导网络道德建设。二要以网络交往扩大教育辐射力。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在互联网空间,没有传不开叫不响的话题,网络信息只要通过一部分稳定的网民受众群体就可以实现再造和融合,扩大道德建设的辐射力。因此,要重点关注并培养这些常驻网民的道德素养。三要线上模拟线下環境检验道德建设的效果。“社会上的优秀公民,能够自知如何适度地做事而无需法律的外在强制。”优秀公民,不是规则之下的被动而为.而是自由空间下的自觉而为。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的行动相比现实空间更加自由,更能检验人们是否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践行道德要求。在线上模拟线下环境,一来可检验线下道德建设的效果,二来可以两种相似的环境,研究不同质下的道德行为,为道德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四、强化监管机制.推动道德建设有序化开展

监管机制是道德建设机制运行的保证。作为亿万网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社会信息大平台,互联网平台每天见证着亿万网民的一言一行。要想使互联网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既需要精细化地管理网民个人的言行,也需要在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统一中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一)基于大数据分析,实施精细化管理

大数据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使跟踪、记录、处理、分析单一个体的数据成为可能,即能够实时、真实、准确地将个体对道德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数据化,为道德建设的精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大数据的处理流程,道德建设的管理可从几方面着手。第一,信息采集阶段:运用“语义检索、感应器获取及网站点击感应”等信息抓取技术,追踪人们学习、交往、工作和生活的实时记录,通过分析其浏览的内容等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点。第二,信息分析阶段:引入数据挖掘、关联性分析、智能算法等方法,对复杂的数据进行转化、合成和过滤,并甄选出与道德建设相关的信息,进行关联性整理,寻求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现状与预期目标间的梯度差,科学预测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未来走势。第三,信息传播阶段:引进大数据的信息定位、信息推送技术,借助网络平台、手机APP等形式,有意识、有针对地进行分众、分类、分层,即时推送相关信息内容,为每个对象提供私人订制服务。第四,信息反馈阶段:借用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以图表、动态示意图及数据对比的形式直观地反映道德建设的总体态势。

(二)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并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舆论是社会的“粘合剂”,不好的舆论是社会的“分离器”。“互联网+”时代,正向引导和舆论监督要“双管齐下”,指引人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舆论场中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

一方面,以正面宣传为主,确保正能量的强势引领作用。一是运用网络的传播机制和规律,创作和传播格调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以彰显正确政治导向、助力社会效益的优秀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引领风尚。二是建立一支质和量都高的在线评论团队,加强对网络日常媒体的引导。在把握网络传播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平台、媒介、社群的不同个性,加以区别引导,拓展“键对键”网络交互讨论,形成有的放矢的舆论矩阵。三是选拔具有高尚品格和高度社会影响力的人才,培育他们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需要利用网络主导舆论方向.即对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作出及时、正确、有效的引导。

另一方面,以舆论监督为辅,净化网络空间。一要直面社会的丑恶和阴暗面,面对一些复杂、敏感事件,主流媒体和相关专家学者要不逃避、不拒绝,及时揭露其虚伪本质和险恶用心。二要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落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制,依法规范网络传播渠道,强化对传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及时清理并有针对性地预防各类谣言和有害信息。三要加大舆论宣传部门的网络监管力度,尤其是对重点传播载体的监控,确保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各管理部门之间能协同合作、共同发声。四要强化互联网的预测功能。利用大数据的关联物信息预测功能,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掌握,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预测,一旦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制止并即时推送正确的教育信息加以引导。

五、优化评价机制.促进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

评价机制是道德建设机制运行的关键环节。所谓“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以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对道德建设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质和量的评估,为更好地推进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一)丰富评价方式,力求评估过程和结果科学有效

科学有效且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评价方式正逐渐从单一转向多元。

一是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世间万物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体。“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即时性和预测性的功能使道德建设评价突破对“已然发生的过去”的静态评价,让“正在经历的现在”“即将发生的未来”的动态评价成为可能。大数据对多主体数字化生存方式产生的海量、原生态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分析和监控,并将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具象化地描绘出来,这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跟踪了解评价对象的现实状态,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总结经验、优化评价,而且能够帮助揭示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有效预测评价对象未来的思想和行为发展态势,为道德建设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大学生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习数据,教育者可研判其思想形态的发展趋向,精准化地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网络学习痕迹的关联度,推送类似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对其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的状态进行正确引导”,如此,就能将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衔接起来,实现道德建设评价的全程科学化和数字化。

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数据、单一数据环境下,道德建设囿于数据局限,往往偏重于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对整体进行质性分析,而对具体细节和个体特征的量化分析显得力不从心。这种评价方式通常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就定性评价而言,抽样调查方法生成的是“以局部分析整体”的笼统画像,容易使整体评价模糊于局部评价之中,降低了定性评价的可信度。其二,与定性评价所得出的结论相匹配,传统的道德建设往往采取“千人一面”“大水漫灌”的方式,忽视了群体差异、个体差别,导致道德建设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互联网+”时代,任何人在虚拟社群中留下的学习、交往、工作和生活“痕迹”,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强大的整合、筛选功能得到全方位、分层、分类的呈现,同时实现对所有人的“全样本画像”和个体的“精准画像”,为整体综合和具体分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有效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与弊端,为提升道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注入了有力支撑。

三是整体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强调,认识并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观点运用于道德建设的评价,就是指既要从整体上把握道德状况,又要有侧重点,抓住其主要矛盾,即坚持整体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是指多维度展开的、完备的、系统性的评价方法;重点评价是指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道德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评价,有主有次,如就某项活动、指标、环节等进行评价。

(二)重视评估反馈,及时改进实施策略

作为道德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机制在这一活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道德建设过程结束的标志,也是下一个过程新的起点。因此,持续推进道德建设需要重视每一次评估反馈,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不断地改进实施策略。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优化评估反馈通道。道德建设相关信息的反馈必须借助一定的渠道。传统的评估虽然也借助一定的媒体,但仍存局限。“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评估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及时获取各领域已显现的亦或是潜在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进行数据化的系统分析,在不同范围内形象、直观地公开,促使不同地区、单位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二要确保反馈及时。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只有反馈及时,道德建设才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甚至是政策,以便把思想道德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网络呈现的虚拟的社会关系网中,个体更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基于“互联网+”的运行模式及技术,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分析和储存数据,为道德建设渐趋科学提供厚实的资料基础,最大化地避免道德建设的盲目性。

三要总结反思,改革创新。道德建设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总结成效,反思、改进不足,以更好地推动道德建设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今,道德建设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只有既抓好经验总结又不断革新,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开辟新局面。

六、健全保障机制.确保道德建设顺利实施

保障机制能为道德建设机制的运行提供条件支持。“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工程更加复杂、庞大。为保证这一工程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创设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要完善技术、队伍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

(一)加快夯实技术保障体系,筑牢信息传播的防线

网络社会以高技术、高智能支撑。同样地,网络社会的管理与控制也依赖于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就现状而言,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补齐网络监控短板和强化技术运用两个方面着力。

一要加大网络监管技术的研发力度。目前,我国主要采取“关键词阻断、过滤敏感内容、网管员人工排查”等措施监管网络信息。不可否认,通过这些方法,大量不当言论及负面价值观被拦截在网络之外。然而,由于技术漏洞,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很容易越过“防火墙”在各大媒体上肆意传播;即便是个人也可以通过汉字拆分、谐音词、符号代替等就轻松逃过网络语义识别,在网络上随意浏览、传播不良信息。这些有害信息泛滥于网络空间,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要尽快突破技术瓶颈,学习借鉴国际通用的“过滤/屏蔽技术、标识和分级系统、年龄认证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研发网络监控软件等,建立一套成熟的网络监管系统。如设立分级系统,对网络上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级整理,直接屏蔽掉不正当内容,使用户在查找所需内容时避免接触不良信息而直接获取到有效内容;完善过滤系统,在确定信息不良程度的基础上,过滤、屏蔽不和谐信息。

二要发挥已有技术的作用,强化技术防范。一是“事前”预防。一方面,全面推进各大网站的实名注册制,对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传播的内容施行分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强化对网络信息和关键环节等的技术监管,提前预防网络不良行为。通过现有的防火墙技术、屏蔽筛选技术、密钥技术、防毒杀毒技术等,控制信息源头,将各种垃圾信息、危险信息阻拦在局域网及个人终端之外。二是“事中”控制。网民上网实名认证.以加强对网民网络行为的技术监督和规制;利用防火墙和密钥设置,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利用信息技术监测网民的网上行为,及时遏制非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取消这些行为主体的账号并计人黑名单。三是“事后”引导。对于触碰网络合法边界的网民,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劝导,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等。经教育仍不思悔改者记入网络黑名单,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二)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为规范网络道德提供力量支撑

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人影响人的过程。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关键取决于培养人的人。“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队伍建设既要突出高大上,也要俯身接地气。

一是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所谓道德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精湛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又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的优质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能做到:摸清家底——全面且准确地定位网民的网络道德活动,更好地将涉及网民道德行为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认清风险——洞悉网络给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以及网民不良道德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威胁:督促整改——全程跟踪网络舆情,出台实际工作措施应对网络行为威胁。然而,相对社会需要来说,这种“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还比较少。为此,要依托教育部、科技部及网信办等研究平台及其发布的资源,实现院校与网络技术中心对接,鼓励学校聘请互联网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鼓励互联网领域的相关部门选拔一批有资质的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教育,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通过多方的合作和努力,培养一批兼具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深化互联网与道德建设的产学研融合。

二是榜样队伍建设——着力选树道德典范。道德的从众性决定了道德典范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道德模范是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正能量,是鲜活的、有形的价值体现。每一个榜样都是一面精神旗帜,都倡导一种价值取向。需要注意的是,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的选树必须跳出“高大上”标准,拒绝“道德乌托邦”。实践证明,公众自觉参与选择的、来自群众生活的道德楷模更具感召力,更能引发价值共鸣,更容易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声,要允许并鼓励广大网民在相关部门的监督引导下,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体悟,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介凡人善举,真正做到评群众、群众评。此外,还可以将先进典型事迹影视化,使榜样立体化传播,变“流动、易逝的榜样信息为有形的、可记录、可选择、可重复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扩大道德模范的社会影响力,让广大群众从榜样中汲取力量,最终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三)加紧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推进网络依法规范运行

诚然,网络道德建设根本上要靠网民的道德自律,但道德的内在自觉和自律是由外在的制约性和他律转化而来的,“如果没有任何外在的规则,那么最理想的道德自律也难以实现”。一定的外在规则是道德追求从外在走向自律的必要条件,法律法规则是最主要的外在规则。

一要加快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决定了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从外在约束网民的言行。我国现行的《网络安全法》为规范网络安全管理提供了切实保障。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法律制定的滞后性与网络安全事件的不可预测性”,该法律主要是一些框架性条文,对于特定网络行为事件的解释性条款或执行细则还存有空白,具体的可操作性也还有待加强。基于此,网络的相关立法工作要继续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完善网络信息内容和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主体、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对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网络写作、网络商务等网上行为进行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要补充、完善特殊领域的相关立法。虽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但有部分领域还存在法规缺位或者违法违规成本低等现象。由于无需付出太大的代价,各种与主流价值理念不相符的言论甚嚣尘上,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出台之前,就有许多歪曲、诋毁英烈的言论在网络盛行,更有甚者在该法案出台之后还在恶意解构。诸如此类的事件,都要求相关部门加紧网絡立法工作,尤其是空白领域的立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已制定的法律法规条款,强化网络道德的约束力。

二要加快完善互联网执法体系。清朗的网络道德空间,单靠文件上的法规条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此相配套的执法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真正落地。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健全内容把关、管理行业、突发事件处置、打击犯罪等工作联动机制;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构筑国家立法、政府执法、社会监督、学校教育、家庭引导、群众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络管理体系,形成弘扬正能量和打击负能量相结合、技术过硬和内容优良相统一、日常安全和国家发展相协调的互联网管理合力。要成立专门的网络执法机构、设立监督举报机制,规范网络用语,构筑道德防火墙,提升网络安全防御、风险评估、舆情研判处置等水平,牢牢掌控技术防范层面的管理权,监察和过滤网络信息,把垃圾文化真正隔离在网络世界之外,还广大网民以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互联网+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