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05-07付可心
付可心
摘 要: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从理论维度梳理了幸福感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概念与内涵;接下来依托访谈法和心理测验法得出的研究数据,从课程地位与教师地位的矛盾冲突、教师心理需求、教师各种角色冲突和院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这四个角度归结“偷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加大各个层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学科地位、鼓励教师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提高价值感、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获得职业幸福感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三条增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思政教师;新时代;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25
教育界的研究重点一直以来都倾向于队伍的规范、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却缺乏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关注。近年,各类媒体中经常会推送高校教师自杀、过劳死现象的报道。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高校教师健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正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冲突多发和体会不到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我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不太充分和平衡的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需要(即对政治和文化建设提升的迫切需要),人们的要求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希望高校思政教师能够勇挑重担,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充满职业幸福感才能从实处做好育人工作。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充满职业幸福感的高校思政教师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偷走我们幸福感的一些因素。
1 幸福感与教师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体悟能力,受人的核心价值、物质水平、文化环境的影响。是由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心理层面的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简言之就是通过实际教学工作过程,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何获得一种满足感。回归到本文论述的高等学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蔡玲丽解释中体现出:职业幸福感不仅仅是在自己工作中满足自己所在意的状况、实现职业理想所带来的瞬间幸福感,还包括潜能的发挥和自己身心和谐状态所带来的连续快乐体认。
2 “偷走”高等学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2.1 课程地位与教师地位的矛盾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区”是思政理论课堂,学生能否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能否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否拥有正确的三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都离不开思政课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密不可分。
相比较于专业课,高校思政课具有其特殊性,短期内效果很难显现,所以被重视的程度不够。无论经费投入还是课题申报、职称评定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各个方面还是更倾向与专业课教师。课程地位和教师现实地位的矛盾冲突常常使教师陷于尴尬境地。高校思政教师工作得不到重视,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感自然而然地就低,职业幸福感就更谈不上了。
2.2 教师合理心理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A. Harold. Maslow以为人有五种需要,个体生存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没有获得的需要,这些才是人类行为根本动力。所以,最基本的或充足的物质条件承载着教师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举个例子:在薪酬能保障生活,所處的教学环境是安全的前提下,教师才会体会到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有归属感、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才能感受“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在高校思政教师这一群体中,课题前期通过对哈尔滨多所本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收入状况的调研表明,薪资、职称与幸福感成正相关。再比如: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大多数人是有着很强的事业心,都希望能得到尊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由于办学层次的差异,高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大班式教学模式会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效果,从而导致互动性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价值感成就感不强,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幸福感的获得。
2.3 教师各种角色间存在一定冲突
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要求下,对五大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夯实的基本功,还要有三大能力(实践、操作、组织),需要具备“双师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思政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思政教师会出现角色概念模糊——思政教师、心理咨询师、活动策划人、学生朋友等角色之间会出现各种冲突形式,双驱冲突、趋避冲突的反复出现,让教师出现疲惫不堪、心力憔悴的感觉,体验不到幸福感。这种情感缺失是不容忽视的,长时间的欠缺容易出现职业枯竭,体现在行为、心理、生理等几个层面。生理上表现出一些非器质性障碍,比如神经衰弱、慢性疲劳、食欲不振等;心理上,出现情绪不稳和波动,严重出现一些情绪障碍,出现无助感、无力感,严重的伴有焦虑发作、抑郁发作。行为上,出现行为倒退,回避社交拒绝合作,缺乏积极性。
2.4 院校管理中激励方式不够灵活
一个团体或者组织中人员的激励,目的在于引发成员正向的行为念头,引发其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能更好地施展成员的智力效应,为团体或者机构带来更多的效益或者业绩。在院校管理中,各种激励方式的运用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之前看了这么一段话:未曾体验穷苦生活,你恐怕永不会理解——一直有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好好活下去”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期求。你的起跑线可能比别人的终点线还要远;你的满不在乎兴许早就胜过了别人的全力以赴;你扔掉的乐色对于别人而言都是无法企及的。一言以蔽之,当你由于乏味感觉郁郁不乐之时,别人正竭尽全力仅为能够活下去。人都有生存的更好的愿望,高校思政教师也不例外,良好地激励模式的运用,能适当满足这些需要,从而减轻上文所说的职业枯竭感,收获更多的力量感。举个例子,对于教师的激励,应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物质激励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新型激励方式,结合个体特性的主要需求特点,因人制宜,运用一些个性化激励模式,这样教师更容易收获持续的快乐体验。具体的方式我们在下文中举例论述。
3 增进高等学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3.1 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学科地位和教师地位
在与思政课教师座谈中,习总书记谈道:思政课建设重点要落实到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得到了高度认可,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思政教师团队构建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要用正正堂堂人格,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把真善美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能系好人生最初的纽扣。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到建设重点的前提条件来源于老师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学科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师尊重需要的获得,从而促进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思政课学科地位的提高可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思政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社会层面重要包括舆论导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的支持作用。学科地位的提高有赖于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理解与鼓励,对高校一线理论实践教师持有适度地期待,营造出和谐的舆论环境。高校思政教师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传达者,更是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的领路人。
其次,思政课科目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学校层面地支持。学校在制定各种制度标准时能最大程度斟酌到学科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开展的独特性。比如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都是大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知识的传授效果和师生互动率都比不上专业课的小班教学效果。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抬头率、互动率、作业上交率)的考评统一标准,难免有失公平,打击思政教师教学积极性。所以学校在制定政策是需要考虑到思政教师精神层面的需求。
再次,提升学科地位离不开团队成员集体“作战”。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精力再旺盛,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团队建设有利于“战队”成员用长避短,从而夯实基础拔高地位。举个例子,在校园心育工作中,重要成员之一的心理教师不但要负责课堂教学任务环节,还肩负着心理咨询和校园其他大型心育活动的组织执行工作,这时候,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就能发挥出1+1>2的效果。团队成员既是教学中可以互相研讨的伙伴,也是彼此的心理督导师。所以大思政课程体系下学科地位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团队的建设。
3.2 鼓励教师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提高个体价值感
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此刻你所执着对待的事,它的终极目标不能够带你走向美好生活,那么它将没有存在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感,来源于他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人生有渴望的目标才会学会成长,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的制定是其获得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
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的制定需要以国家要求为前提条件,以学校发展为平台,制定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努力成为一流的思政教师。一流的思政课教师是什么样呢?习总书记从多个方面作出明确界定:要有强大的政治素养;要能创新课堂思维;要关注时代、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从而具有深刻的情懷;要提升格局拉宽眼界以宽心胸;要严格自律以示范学生;要用崇高人格去影响感召学生。
3.3 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获得职业幸福感
前文中我们提高过,影响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中包括薪酬、评价体系、工作氛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学校确立优良的激励体制。
营造舒心融洽的教学氛围乃前提条件。合理考虑到课程教学典型特点与实际困难,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尽量安排中班教学,这种班额的设置有益于更多学习者参与到互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但能提高听课效果,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情绪的激发。讲授者积极情绪的出现反过来能促进其潜能发挥。这样师生共同处于一种良性模式中,你来我往、你说我听、彼此成就,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产生从而使人们充满积极体验——幸福感。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评价体系是基础。现有考评诊改体系更多在意教师课堂表现出的价值,反而忽略了课程之间差异。所以制定弹性的薪酬体系和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当教师体验到了公平与被尊重,就能激发出强烈的隶属感,当把个人与团队融为一体时,工作就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实现自己的过程,这样那种对职业所带来的满足感也会应运而生。
打破传统激励模式是有效途径。多运用新型激励方式,比如“薪酬自助餐”激励方式、“文化”激励方式、“危机”激励方式的灵活运用,既能让成员各得其所、感受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需要的满意感,还包含精神层面需求被关切,与此同时“文化和危机激励”又会使教师充满能量,既有危机意识但同时又会有努力提升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 蔡玲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3941.
[2] 孙彬.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原因与路径探析[J].师资队伍建设,2018,(2):4346.
[3] 代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J].中国培训,2017,(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