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日联军密营文化探讨

2020-05-07孙钰孙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联军抗联抗日

孙钰 孙静

摘 要:分布于深山密林中的密营,作为特殊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独有的文化特色,更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保存实力强有力的办法,对研究东北地区抗战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东北抗联密营;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76

东北抗日联军跋涉于林海雪原,苦战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极其艰苦的战斗条件下,依托东北特殊的山川地貌,在深山密林中建造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斗争生活方式——抗联秘密宿营地,当时抗联和群众称之为密营。

1 东北抗联密营的产生

密营,最初并不是抗联的发明,而是早年东北人民依靠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创造的。在1936年以前,东北抗联部队也尚未使用密营一词,而是把自己建立的根据地叫作游击区,以南满地区和辽宁三角地带为主,直到1936年以后,才出现大规模的抗联密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悍然对我国东北地区发起侵略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七七”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强化殖民统治:实行“三光政策”和“军事讨伐”。1935年夏,日军对东北抗联进行大规模的疯狂围剿,实施“铁壁合围”“篦梳山林”,同时又修建集团部落,把群众赶到指定的地点居住,强行并屯,昼夜布兵把守,妄图割裂军民联络和切断物资补给,置抗联于死地。至此,东北抗联失去抗战依托,进入异常艰难的苦斗阶段,孤军奋战,四面受敌,朝不保夕,生死难料。1937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为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袭扰,解决生存物质筹集问题,加强军民之间的联系,被迫由公开的根据地转战为隐蔽的地下活动,于1941年2月,中共北满省委正式确定了利用森林建设密营,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展军事战斗的计划。

东北抗联密营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组织机构十分完备,斗争能力十分顽强,虽不能与关内的八路军地道战同日而语,但也完全可以称之为东北地区的林海地道。它的存在成为抗联游击战争中的可靠依托,对战斗和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东北抗联将领极其重视抗联密营地的建设。如: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南满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北满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等都非常重视对抗联密营的建设,纷纷提出在深山密林中建立抗联密营的在重要性。

密营是在东北抗战的大时局下,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是适合东北游击作战特点的“根据地”。东北抗联密营存在特殊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稳定性,密营的设立一般因事制宜,因地制宜,设施简陋,同时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密营基本都建立在原始森林等人烟稀少的地方;二是缺少群众基础,生存能力很弱,自给自足程度较低,一旦外部环境恶化,密营生存便面临险境。随着侵华日军的“大讨伐”和“集团部落”初見规模,加之在叛徒的带领下,抗联密营不断遭到攻袭,建在密营里的兵工厂、学校、卫生所也被破坏,1942年后,密营大部分丧失殆尽,东北抗联失去了最后的依托,不得不转入苏联境内。

2 东北抗联密营的建筑类型

密营,是指在深山密林中建造的低矮的地戗子式房屋(营房)。东北抗联没有固定营房,游击队阶段,主要是散住群众房屋,建立根据地后,多在深山密林中搭建。部队在深山丛林中打游击,经常是露营,过着“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的野营生活。冬天,地上冰雪很厚,有的部队还穿着单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烟火冲空起,蛟吮血透衫”这是东北抗联生活的真实写照。为对抗日军的扫荡和封锁,为积蓄革命的力量,抗联战士充分吸收东北民俗中土仓子的建造风格,遍布于东北山区密营网络,成为抗联独特的生活方式。

出于隐蔽、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抗联密营一般都利用地形做伪装,选址在比较隐蔽、背风向阳且水源充足的树木繁茂密集的高山腹部,房内一般都建有土坑,除此之外,还设有临时的医院、卫生所、被服厂、兵工厂等。早期的密营主要有两种类型:木质型密营和石质型密营。木质型密营是依托地形优势,向地下深挖数尺,然后用原木垛制而成;石质型密营是依山而建,顺山势掘进数尺,然后用山石堆砌而成。普建后的密营按建筑形式,可分为早期的马架子式密营和地窖子式密营到后期发展的霸王圈式密营和天然圈式密营。马架子式密营,将两块木板倾斜交叉在一起,中间搭一根圆木,四周用木头堆砌,再用泥巴抹上,最后用树皮遮盖,这种形式的密营具有架设简单、取材方便的优点,同时也存在通风不良、阴暗潮湿、面积有限的缺点。地窖子式密营,先向地下挖三四米深的长方形坑,坑内立起几排中间高、两边矮的柱子,柱上加椽子,椽子的下端插进土里或搭在坑沿的地面上,房顶上用再木板或草盖住,再用泥土和枯枝败叶进行伪装,以便躲避敌人追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坑内砌火坑或者搭板铺,在地中央生火取暖,这种密营具有保暖性强、面积大的优点,有三五间的,也有一二十间的,面积大小是依据地形是否有利而定。霸王圈式密营,依托山里的沟膛子修建而成,选择沟膛子背风向阳的一侧,向地下挖2米左右的坑,上面搭上棚子,里面用木头垒成墙,屋内可搭设火炕,这种密营十分适合大部队居住。天然圈式密营,一般建在高山深处的天然山洞中,在洞口处布置好伪装,既不易被日军发现,又便于从天然的洞口中观察到外面的情况。这种密营的优点为冬暖夏冷、隐蔽性强、空间范围大、可容纳人员数多、视线开阔、便于观察敌情。根据密营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规模大小、设置有党、军领导机关、交通站、兵营、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械修理所(兵工厂)、军校(干部培训班)、粮食仓库、物品仓库等。密营周围皆修有战壕、掩体、瞭望哨位等工事,是东北抗日战争中特殊形式的根据地。

3 东北抗联密营的研究意义

东北抗联密营作为一种东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行军备战、储备物资、安置伤员等的可靠依托,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研究东北地区密营遗址可以为研究东北抗联史提供可靠的实证资料,可以为我们研究日军侵华提供有力的证据材料,在丰富红色资源的同时引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对东北地区抗联密营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东北抗联史提供实证材料。

东北抗日联军一方面要经历严寒酷暑的考验,一方面要与日伪军进行殊死搏斗,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战斗力量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长期战斗,他们以密营作为防御依托,在遇到日伪军疯狂扫荡时,不得不进入深山密林,因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抵抗日军的进攻,只得规避敌人的大扫荡,待日伪军筋疲力尽之时伺机而动,集中全部战斗力量,攻打敌人薄弱环节,顺势取胜。面对日伪军的“跟踪追击、断其粮道、绝其给养,逐步压缩包围”,这无疑给东北抗日联军在生存方面带来了重重的一击。很显然,从日军手里抢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补给,还是要靠自己耕种,因此牡丹江地区的密营就承担了这个重任。密营的粮食生产成了抗联生存补给的主阵地,这才使得抗联战士后顾无忧,上阵杀敌。在与日伪军进行搏斗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危险,牡丹江地区的密营选址隐蔽安全,可以让伤员放心休养、治病养伤。抗联密营,见证了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抵抗日军的真实写照,承载了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业绩和高尚品德,折射出共产党人的革命经历和人格魅力,是研究东北抗联史不可多得的实证材料。

(2)通过对东北地区抗联密营的调查研究,真实再现了日军侵华的暴行,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日军侵略东北地区后,军事上进行大规模的疯狂围剿,经济上实行经济封锁切断粮食供给。日伪军实行的大规模“大讨伐”、“归屯并户”和“保甲连坐”制度,更是步步紧逼企图将抗联将士一网打尽。抗联将士们为了保存实力,继续发展壮大,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中,在这里储备军需、救治伤员、收集敌情等等。通过对牡丹江地区抗联密营的走访调查,我们更能亲身体会到抗联将士们的艰辛,追忆革命艰苦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京军区使馆时讲到“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蒙受了民族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但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断的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终于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洗刷了百年耻辱,开启了涅槃重生的新征程。我们要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3)通过对东北地區抗联密营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完善牡丹江地区的红色资源,很好的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爱国主义精神发表讲话,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在同日伪军进行浴血奋战的过程中,辗转于深山密林,留下了许多密营遗址,它属于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它是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鲜活载体,在传承发扬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牡丹江地区的密营遗址见证了东北抗联战士不惧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斗争条件仍然英勇顽强的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爱国主义诗篇,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的历史素材。依托牡丹江地区密营遗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年学生自觉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奉献精神、坚定人生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永远不忘初心,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深根植于青年学生的血液中,自觉承担起匡复民族复兴的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抗联密营是我国东北地区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东北抗日联军以密营为据点,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抗日游击战争,它随着抗联部队的建立而逐渐形成,但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逐渐走向衰亡。近年来,抗联研究学者们对密营的深入考察,一座座密营遗址被不断发现。现已发现的密营遗址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和黑龙江的北部,如黑龙江省的通河县密营遗址,吉林省的桦甸县的抗联密营遗址以及辽宁省的桓仁县老秃顶抗联密营遗址。虽然它的数目很难精确统计,但它们早已成为记录东北抗日联军峥嵘岁月的历史符号。

参考文献

[1]蒋颂贤.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55.

[2]封志全.抗联一路军在濛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71,76.

[3]史义军.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28.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年科技创新项目《牡丹江地区东北抗联密营调查与研究》(kjcx2019-112mdjnu)。

作者简介:

孙钰(1994-),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孙静(1994-),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猜你喜欢

联军抗联抗日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
回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斗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