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理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05-07何俊霖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道家理性

摘 要:理性是一种人的能动力量,人不同于世间万物的特质之一便是具有理性这种能动力量。理性是人类独有的自觉意识和能动力。根据二者所研究的对象领域的区别,主要分为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道家之理性主要是以科学理性统领价值理性,重视科学理性。道家科学理性主要表现在对“道”的阐释与探索来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这是一种求真。道家价值理性主要表现为由效法“道”的特性而得的理想至德之世,这些关于至德之世的思想回答了世界“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种求善和美。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科学认识理性和人文价值理性出现失衡。此时,我们可以从道家理性寻找启示。要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唯有使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不仅要发展科学技术,同时还应以价值理性为指引,弥补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破坏。

关键词:道家;理性;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74

生态环境是关系我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并且结合传统优秀的道家文化,共同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

理性与感性相对,感性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把握的能力,而理性是一种人的能动的力量,是人在本质方面的重要特征。人不同于世间万物的特质之一便是具有理性这种能动力量。理性是人类独有的自觉意识和能动力。认识世界和探究自然,这是人的科学的理性能力。研究社会和认识自己,给社会设定理想的目的并给自己立法,这些是人的价值的理性能力。所以,相对二者所研究的对象领域的区别,“人们把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理性称作‘科学理性,把以伦理道德等社会人文为对象的理性称作‘价值理性。”

從人类的发展视角来看,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有理性能力。如人和动物同样在大自然中生存,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大自然。而人类却可以能动地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为人自己所用。当人们在不断认识自然的活动中,逐渐发展起了认知世界的理性能力,这种能力所探寻地是世界是否客观真实存在,属于“真”的领域。而人类在追求符合自己目的和理想的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善”、“美”等主观的价值理性。两者所表达的理性分别是客观的必然性和主观的价值合理性。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所要得到的不仅是利用和改造自然来获取物质财富的科学理性,而且还要以人文的价值理性为指引,使人的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 道家的两种理性

道家的理性主要是以科学理性统领价值理性,重视科学理性。“如果中国历史最终不是选择儒学,而是选择了道家之学,那么中国也会发展出很充分的认知科学理性。”科学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和“怎样才更好”的问题。前者是对世界本质的回答,是客观的,而后者是人对美好世界的期待,是主观的。在道家学说中,首先,由“道”来展开对宇宙的描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再由“道”落实到人生社会实践之中,形成了人们理想的“至德之世”,回答了世界“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2.1 认知的科学理性:道生之

道家的科学理性主要表现在对“道”的阐释与探索来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这是一种求真。道家在探寻世间万物从何而来的时候,设定了“道”来解释。道家认为这个世界是由“道”创生的,其创生步骤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以下只注明章数)因“道”可以创生万物,所以老子认为“道”“可以为天下母”,然而这个“道”无名无状,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如老子讲到“道”之无名时,他说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然后,老子又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一章);“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等等。再讲到“道”之无状时,他说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庄子亦说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以下只注明篇名)这个无名无状,却又是真实存在的“道”,人类是无法用感官直接去体会和把握的,“道”是“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十四章)也就是说,人们的感性能力无法理解和把握“道”。因此,老子认为人们只能用理性思维中的概念去把握和分析“道”的存在。“强为之名曰大”,老子担心世人无法理解这个“玄之又玄”的“道”,于是勉强地用了一个“大”字来命名。然而,这种理性是一种科学理性,因为它主要是用来探寻世界的客观真实存在和回答世界的本原——道,属于求“真”的领域。葛晨虹在《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也指出:“道家的思维理性就是一种认知的意义上的理性。”他所说的“认知的意义上的理性”实际上就是指科学理性。

此外,道家的科学理性还表现在求知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规律。世间万物由“道”而生,那么其在创生的过程必定会产生自然之规律——“反”。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其中,“反”的第一要义有“循环”之意。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由“道”而生,然后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最终又返回到“道”之中去。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其中的“大”即是“道”。“反”的第二要义有“相反相成”之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二章)老子认为万物皆有“有与无”、“难与易”等的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都是相反相成的,互为前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天、地、人四者皆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天、地、人都遵循着道之“反”的规律存在和运行着,在遵循的过程中,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地。道家通过揭示客观事物运行的两大规律,为我们还原了事物运动的本真面目,满足了人们对于求知的渴望。从而也丰富了道家的科学理性能力。

2.2 人文的价值理性:德畜之

道家的价值理性主要表现为由效法“道”的特性而得的理想的至德之世,这些关于至德之世的思想回答了世界“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种求善和美。道家认为世界应当是一个平等、和谐和友善的整体。

首先,物我为一,人与自然统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同归为“一”,这里的“一”即是“道”。道家认为,道既然是世间所有万物的本原和母体,那么人与万物的地位是同等,同归为“一”。因此这种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

其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知足”和“知止”是为了防止事物发展到顶端,转而使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一大法则,也是人类应当遵守的一大准则。”所以,人要学会“知足”和“知止”,避免使人与自然走向对立面。庄子亦强调人要学会知足,他说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奈何。”(《达生》)当我们洞悉生命真实意义的,就不会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同理,当我们洞悉命运的真谛,也就不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东西。人只有学会了“知足”和“知止”,那么人与自然才“可以长久”与和谐。再次,人应热爱自然万物。庄子把人热爱大自然,并与自然同一所获得的快乐称之为“天乐”。“与天乐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道》)天乐,就是人与天地万物融洽浑合的一种快乐和自在的状态。

最后,道家不仅具有探知世界本质的科学理性,而且,道家的价值理性还为我们设定了一个符合人的目的的理想的价值世界,那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道家理性的逻辑思路是由“遵道贵德”,“道”的阐释是科学理性在起作用,然后因“遵道”而“貴德”,其对“德”的阐释,是道家价值理性在起作用。道家以科学理性为主,同时又兼顾价值理性,道家思想是一种在“求真”的目的中包容了“求善”和“求美”的和合体系。最终,使科学和价值两种理性相互统一。

3 道家理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特别凸显科学理性的作用,强调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大自然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当时我国特别注重科学理性的重要性,大力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达6.98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工业基础不断牢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许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峻地挑战。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的著名科学论断,表明我们国家当前需要从工业文明逐渐转向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并且,在表述中他把这“两山论”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合在一起,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强化和凸显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工业水平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国家。此时,我们需要慢慢地从工业文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

有鉴于此,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的著名科学论断为主要指导思想,同时结合道家以科学理性为主,同时又兼顾价值理性的思想。这即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理性的“求真”精神,为我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带来启发。同时,道家的价值理性又适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具体如下:

首先,道家的科学理性探索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和万物运行的规律,这种科学理性容易激发我们产生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万物运行规律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从而促使了我们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次,道家的价值理性让我充分认识到这个世界一直遵循着“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个道理引导我们一定要注意维护生态的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告诉世人要热爱大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习总书记把“两山论”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合在一起,为我们设定了一个符合人类目的和理想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对价值理性的充分阐发。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道家的优秀的科学和价值理性思想,为我们国家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葛晨虹.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264.

[3]黄承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J].行政管理改革,2018,(02):22-27.

作者简介:何俊霖(1993-),男,陕西宝鸡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道家理性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