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秦皇岛区域教育现代化升级研究
2020-05-07任芳慧
任芳慧
摘 要:通过对秦皇岛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的全面覆盖、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为有助于合理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优化与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出有效合理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15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文件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实现措施。
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深入研究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丰富方式方法,交流实践经验,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为主要着力点,由点切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区域教育转型升级,探索并推广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支柱。
落实教育现代化新起点,开启教育强市新征程是秦皇岛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秦皇岛市位于燕山脚下,西近京津,辖有三区四县,是自1984年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内涵、提升质量、促进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秦”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先行发展的地位日益突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大幅增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
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着力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相关规划更是需要与该区域已存在的发展状况、同步资源、应用研发等实现深入实际和科学标准的调研研讨,进一步根据当地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措施。按照适合秦皇岛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现代化远景蓝图与发展规划正逐步积累并合理生成,在此阶段,区分该城市的不同区域(如: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抚宁区,昌黎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专项空间格局优化与综合性整体规划、当前所建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相对接,相统筹。科学研制并建立秦皇岛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有机整体是全力推进,协调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首要任务,更是为后续所推进的促进提升区域现代化教育系统打下基础。
首先,根据秦皇岛当地建设特点,探索典型,借鉴经验,协调区域发展,就如何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发展,统筹协调,整体提升,同步推进,凸显秦皇岛教育现代化总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指导性,确保逐步完善落实发展规划。
早在2015年,秦皇岛市教育局编制了《秦皇岛市教育城域网规划及建设规范(试行)》,提出了教育城域网的建设目标和实施原则,明确了建设内容、要求和建设模式等,并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激发社会教育活力,为秦皇岛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秦皇岛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典型”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协调的实践探索,在保持秦皇岛市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的同时,又将秦皇岛市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提升作为强化基础,支撑保障的必备条件。基于以上教育现代化领域的积极努力,结合“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当前核心时代背景,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相优化、相提升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市建设,焕发秦皇岛教育新气象,再谱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再创教育改革发展新突破。
(1)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教育技术互联网平台,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学校的“围墙”。开放性、共享性与自主性将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关键属性,学校将不再等同于与社会技能和资源脱钩的“象牙塔”。其中,积极提倡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在全市形成全员参与联动,全覆盖、全方位、全角度的学习交流格局。提供专家学者研讨商议、讲学授课、实地观摩、交流指导等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名师引领、专业示范、教研先导的主体作用,使整合研究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手段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秦皇岛已经形成的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相结合的网络学习模式,努力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在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用远程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具体实现各级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创新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科学地将优质教育资源,甚至是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教育发展水平不足的地区,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扩资源,以开放惠师生,以开放兴教育,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快秦皇岛域内城乡县村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均衡的前进步伐,真正打响秦皇岛“现代化港城教育”特色品牌。
(2)如何平衡互联网与教育资源合理应用系统是“互联网+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互联网与教育二者之间具有融合性、实效性和延续性。互联网更新速度快,而教育则需具体到切入学习过程、细节等的研究。如何突破二者之间的禁锢关系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将教育现代化技术稳步提升到教育教学一线中,是实现教育资源基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新突破。
首先,学校和教师承担着培训和教研的任务,教师不仅仅需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来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更需要展开全学科,多层次的教育现代化创新研究。
根据秦皇岛区域网络校园建设的实际,精心组织秦皇岛区域教师培训,并结合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特点对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组织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培训,例如:网络与多媒体使用培训;涉足范围较广的慕课与规模较小的微课布置策划和制作培训;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应用平台培训;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培训等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的发展新模式。培训平台的搭建,不同区域教师的网络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开通个人空间进行教研互动交流,开展教学教研网络互动,“听讲评”网络远程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同步。以秦皇岛教育城域网为中心,普及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教育教学資源数字化与高效化,打破区域间的限制,拉近优质教学资源与学校学生之间的应用水平差距,通过“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优质教学资源与互联网的共享建设,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秦皇岛人才强校工程,科研服务能力有着充分的硬件基础并取得了相关的成效,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工作管理,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共存,是“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全面优化探索与创新实践更是秦皇岛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与互联网“无缝对接”的共同提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占元.发展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2030[N].中国教育报,2017-03-25.
[2]张伟远,张璇.推进终身学习和建立学分认证制度的最新发展与实践探索[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7,(2):11-16.
[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
[5]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2009,(9).
[6]李建平.研究性学习:挑战传统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报道[J].辽宁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