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路径与方法探讨
2020-05-07阮海云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美育工作,是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实施者应该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结合新时代特点,在“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造就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总体要求下,从美育的意义和本质、目标和任务、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层层递进,探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路径与方法,为美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可供借鉴参考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手段。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美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路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09
教育塑造人才,人才决定未来。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建设者;有什么样的建设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前景。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方法,以新时代发展理念做导向,开启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是必然的选择,而美育工作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个人提升与社会进步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曾做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判断早已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个人最后的、最高的人格完善需要通过“乐”的学习来完成。当然,这里所說的“乐”,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应当是包括所有艺术学科在内的整个艺术教育。而美育,其包括的内容又绝不仅限于艺术教育。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美育事业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从总体上来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新时代的到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艺术教育与美育工作,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美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被一次又一次地重申。那么,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如何谋划部署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如何将美育工作做得切实有效,如何采用更好的方法、创造更多的途径将美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助力新时代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工作……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反思,不仅是所有教育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的使命与任务,也是我们这些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 认识美育的意义与本质
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有了某种思想认识,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实践行为。认识美育的意义与本质,是进行美育实践的前提,也是美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明确的事情。
我们认识大千世界里一花一鸟、一木一虫的起生凋灭,认识浩渺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认识古往今来的朝代更迭和文明衍进……所有这一切都涉及主观与客观、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存在问题。在对世间一切现象进行考察和审视的多种方式中,审美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最高的一种。
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是其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以及境界格局的直接反映。因为美不仅指向客体的外在形式和主体的感性直观,还指向内在实质和理性思考,而后者无疑又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可以这样说,美既是美本身,又是真善美的统一。不同的审美能力体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感受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境界格局。因此,美育这一审美层面的教育在个体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应该是起步最早、历时最长、作用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教育。如同席勒所认为的那样——应该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问题之前。
因此,美育究其本质而言,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的感受与思考,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和境界格局,从而获得全面自由的终身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学会感知、懂得鉴别、热爱思考、增强自律,从而点亮人生的灯盏,照耀着我们通向自由之境。
2 明确美育的目标与任务
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行为美,要使学生在道德观念层面得到改善,在理性思维层面得到提升。在整个美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由外而内、由感性到理性的长久而深刻且潜移默化式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学校美育的目标与任务呈现出与以往阶段不同的时代特点与使命担当。2018年9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座谈会,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所有环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道路。
美育不外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大部分,据此座谈会精神,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都应当将纯洁学生的道德、丰富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目标,将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将扎根时代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介绍给学生。
美包括形式美与内容美,美育的目标与任务也应该涉及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老师也应该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感受、认知、想象与创造,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追求人生真趣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增强学生在中华美育精神的浸润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力。
3 探寻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是教育工作者们长期以来不断探讨的问题,处于一个持续探索并逐渐强化与明晰化的状态。
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相关内容讲话中所提到的一些精神主旨。例如:在2014年10月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希望学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上述指导思想为我们开展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思路。结合以往美育工作的经验,本文认为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深化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已知的众多美育课程方案中,艺术课程基本上就是美育课程的代名词,把艺术课程等同于美育课程的情况不在少数。当然,艺术课程占据美育课程的主要位置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应该继续加强,尽快开足、开全艺术课程。以综合大学为例,可以开设《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等赏析类课程;《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艺术导论》《民族音乐概论》等史论类课程;《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音乐评论》《美术评论》等艺术批评类课程;《合唱艺术》《合奏艺术》《表演艺术》《DV制作》等艺术实践类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美育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那就既不准确,也不完整了。艺术教育应该属于美育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所有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目的的教育都属于美育的范畴。”
因此,我们应该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把凡是具有美育特点的课程都应该按其学科特点分门别类,列入美育课程的范畴,并按照實际情况将这些课程分别划归到必修课与选修课中。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符合美育特点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例如,语言学类、文学类、建筑类、社交礼仪类、历史学类、体育学类的课程等,都可以将“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等美育精神和思想要旨贯穿其中。美育资源需要挖掘,不同学科需要融合,只有把美育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工程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德、智、体、艺、劳的教学环节中,才能真正起到美育的作用。
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加强美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美育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就需要从事教学的老师们认真、细心地研究课程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备课,生动讲解,注意课上课下的衔接与过度,重视课后学生的反馈情况。
此外,还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开展教学。比如像慕课这样的开放在线课程学习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类似于慕课这样的网课形式,尤其应加倍关注学生的听课质量问题,做好管理与监督工作,做好线下的调研与反馈工作。
此外,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特征,因此,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民族文化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是美育工作亟须加强的环节。
(2)创新美育实践活动内容,拓宽美育实践活动路径。
在《光明日报》2019年8月21日第13版发表的“美育如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的访谈文章中,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提到:“中华美育精神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实践性行为,指向人生的改造、人生的完善……中华美育精神在实践层面张扬了中华美学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精神在人的发展层面的一种实践性体现。”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实践”,其意义更为广大。但至少说明美育不是纸上谈兵的事。美育课程只是美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美育理念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和细节里,使美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和生命中的一部分。
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课外实践活动则能使知识付诸行为、得到强化。美育实践活动有校内和校外两大阵地,实践方式可以涉及以下几种:
①根据学校自身实力打造几支实践团队,例如:合唱团队、舞蹈团队、室内乐团队、学术团队等。
②打造学生艺术节、艺术周、设计周等品牌美育活动。
③建设校外美育实践基地,搭建对外艺术交流平台。
④与各种艺术展馆、博物馆、音乐厅、区域文化馆、电台、电视台等艺术文化场所建立联系,拓展美育空间。
⑤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联合国内外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各种学术专业委员会、协会、学会等文化团体和机构开展学校美育教研、科研工作。
⑥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民间艺人进校园、传统戏曲进校园、专家名师讲座等。
校内实践团队的打造与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团队成员提高美育素质,而且通过组织实践团队在校内外进行艺术展演、文化宣传、慰问演出和志愿教学等实践活动,还能够营造格调高雅、具有时代气息的美育氛围,对校园文化、城市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做贡献,达到以乐化人,以美感人的目的。而校外各种实践渠道的拓宽,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放的美育平台,为学生争取到更多接受校外美育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美育实践交流中去,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效果。
另外,充分利用学校电台、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介质和载体营造出格调清新、优美高雅、充满活力、更为有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也是加强美育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方法。
4 结论
综上,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美育工作的组成者既包括受教者,也包括施教者。因此,施教者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懂得美、热爱美的人,成为重视美、实践美的人。所以,只有首先提高师资队伍的美育修养、审美水平、师风师德和业务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实现美育的功效。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牢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美育工作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美育工作的受益者,成为国家有力的建设者。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必须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目标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提高认识、破除藩篱,推进美育工作的体系建设,提高美育工作的育人效果,使美育工作不仅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而且生动有趣、朝气蓬勃,让美育工作成为通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桥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孟进,程建明,赵明.美育对高校全面育人功效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
作者简介:阮海云(1972-),女,山西平遥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宗教学、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