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株丁酸梭菌益生特性的比较研究

2020-05-07何光胜赵述淼梁运祥胡远亮

关键词:胆盐胃液丁酸

何光胜,付 彪,徐 诗,赵述淼,梁运祥,胡远亮,

(1.广东杨兴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湛江 524100;2.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3.湖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食用野生植物保育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黄石 435002)

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是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阳性内生芽胞杆菌,菌落形状不规则,呈奶白色圆形,菌体形态直线或弯曲状,中间部分略有突出,周围有鞭毛,能运动,端圆,细胞直径(0.6~1.2)×(3.0~7.0)μm[1].1933年日本科学家宫入近智首次发现丁酸梭菌,1935年成功从人体粪便中分离得到[2]。

研究表明丁酸梭菌生长代谢产生一系列短链脂肪酸,这不仅对肠道内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还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长,有益于肠道健康[3~4]。丁酸梭菌可用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且丁酸梭菌产芽胞,与非芽胞类微生物相比其性能更加稳定,耐储存,展现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相关研究备受关注[5]。丁梭梭菌的肠道耐受能力与益生特性是重要的评价指标。本文通过比较2株丁酸梭菌的特性,为益生菌的筛选与评价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 M1、Q1,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由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

梭菌增殖培养基(RCM培养基):酵母浸膏3 g,牛肉浸膏10 g,胰蛋白胨 10 g,葡萄糖5 g,可溶性淀粉1 g,氯化钠5 g,三水合乙酸钠3 g,半胱氨酸盐酸盐0.5 g,0.5%美蓝0.2 mL,蒸馏水1 000 mL,配制固体培养基以1.5%~2.0%加入琼脂,调节pH至7.1 ± 0.1,115°C、20 min灭菌备用。

LB培养基:酵母浸粉5 g,胰蛋白胨10 g,氯化钠10 g,蒸馏水1 000 mL,配制固体培养基以1.5%~2.0%加入琼脂, 调pH至 7.2~7.4,121°C、15 min灭菌。

1.2 丁酸梭菌活化

将保藏的菌种分别接至RCM液体培养基中,37°C静置厌氧培养48 h,水浴80°C、10 min,取0.1 mL转接至9.9 mL RCM液体培养基试管中,37°C静置厌氧培养16 h.

1.3 生长曲线和pH曲线的测定

取25支装有9.9 mL RCM的液体培养基试管,分别吸取活化菌株0.1 mL,37°C厌氧培养。每隔2 h,分别测OD650值和pH值,每次取3支重复试管,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生长曲线和pH曲线。

1.4 耐人工胃液能力

配制人工胃液调至pH3.0,灭菌备用。取1 mL活化的菌液,离心洗涤芽胞悬液,接种至9 mL人工胃液中,37°C静置培养,每组3个重复,定期采样,用试管法检测活菌数量,计算存活率。

试管计数法:取1 mL丁酸梭菌发酵液,进行梯度稀释。18 mm的试管倒入15 mL灭菌的RCM半固体培养基(0.6%琼脂粉),当温度降低到55°C左右,取100 μL稀释液,加入到半固体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并加入2~3 mL石蜡密封,培养37°C、16 h,取出计数。

1.5 耐猪胆盐能力

取1 mL活化的菌液,离心洗涤芽胞悬液接种于含0.1%、0.3%和0.5%猪胆盐的9 mL RCM液体培养基中,37°C静置培养,每组3个重复,3 h后分别用试管计数法检测活菌数量,计算存活率。

1.6 耐药性实验

分别取0.1 mL活化菌液接种至含抗生素的RCM培养基中,每组3个重复,置37°C厌氧培养24 h,观察生长情况。

1.7 肠道致病菌体外拮抗实验

致病菌活化:将猪大肠杆菌K88、金黄色葡萄球菌甘油管分别转接于LB斜面培养基,置于37°C培养48 h后,取一环菌接种于9.9 mL RCM液体培养基中,厌氧静置培养16 h.

单独培养:取13支装有9.9 mL的RCM液体培养基,取0.1 mL活化好的致病菌液接种到试管中,置于37°C静置培养,定期采样,测定活菌数和pH值。

丁酸梭菌和致病菌混合培养:取13只装有9.8 mL RCM液体培养基试管,各取0.1 mL活化好的丁酸梭菌和致病菌菌液接种到试管中,置于37°C静止厌氧培养,定期采样,测定活菌数和pH值,并与单独培养时的测量值对比。

致病菌计数采用梯度稀释平板计数法,选用LB平板, 37°C培养48 h,进行计数。由于丁酸梭菌是严格厌氧菌,在有氧情况下无法长出,因此计算结果为致病菌菌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曲线和pH曲线的测定

由图1可知,2株丁酸梭菌的生长趋势大致相同,均在0~10 h生长平缓,处于迟缓期,12~16 h生长旺盛,吸光值快速上升,处于对数期,16 h后生物量趋于平稳,处于稳定期。M1的最终生物量比Q1略高;2株丁酸梭菌的pH变化趋势也大致相同,最终pH均在4.5左右,这是由于丁酸梭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丁酸和乙酸等有机酸,导致对数期pH迅速下降。

时间/Time(h)

时间/Time(h)

图1 丁酸梭菌M1(A)和Q1(B)生长曲线和pH曲线

2.2 耐人工胃液能力

丁酸梭菌进入肠道内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耐受低pH值的胃液环境,人体胃液pH通常在3.0左右,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为1~3 h.由表1可以看到,2株菌对pH 3.0的人工胃液的耐受能力有一定差别,将0 h的丁酸梭菌活菌数定义为100%,3 h后菌株M1存活率仍在80%以上,菌株Q1存活率仅为21.4%.

表1 丁酸梭菌对pH 3.0人工胃液的耐受性

2.3 耐猪胆盐能力

丁酸梭菌通过胃液进入小肠,它能在肠道中存活并发挥作用,必须具有一定的胆盐耐受能力,人体肠道胆盐浓度一般为0.03%~0.3%.从表2知,猪胆盐浓度越高,丁酸梭菌存活率越低, 0.3%的猪胆盐浓度下,存活率均为10%以上,表明这2株菌对猪胆盐的耐受能力良好,菌株M1比菌株Q1的胆盐耐受能力强。

表2 丁酸梭菌对不同猪胆盐浓度的耐受性

2.4 耐药性

由表3可知,丁酸梭菌Q1和M1对常见抗生素的耐受性大致相同,均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对红霉素耐受能力较差,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耐受能力较强。

表3 丁酸梭菌对抗生素耐受性

注:“+++”生长良好,“++”生长一般,“+”生长,“-”不生长。

2.5 对肠道致病菌体外拮抗能力

分别将2菌株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 16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明显低于单独培养,数量差距达到2个数量级,说明这两个菌株都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图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长过程中不产酸性物质,而丁酸梭菌产丁酸和乙酸等有机酸,这使得混合培养时的pH值降低,从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分别将2菌株与大肠杆菌K88混合培养,24 h后大肠杆菌K88数量明显低于单独培养,数量差距达到2个数量级,说明这2个菌株都能显著抑制大肠杆菌K88的生长由(图3)。

时间/Time(h)

图2 丁酸梭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作用

时间/Time(h)

图3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K88的拮抗作用

3 讨论

本文对2株丁酸梭菌Q1和M1的益生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株菌生长性能和抗药性相近,但耐胃酸、耐胆盐能力有一定的差别。丁酸梭菌M1与Q1在pH 3.0人工模拟胃液中保持3 h,存活率分别为87.6%、21.4%,在0.5%猪胆盐浓度培养基中保持3 h,存活率分别为11.0%、8.1%.丁酸梭菌B1在pH 2.0的人工模拟胃液中3 h后存活率在90%以上,在0.5%猪胆盐浓度培养基中3 h后存活率在30%以上[6]。丁酸梭菌ZJUCB在pH 2.0的人工模拟胃液中3 h后存活率为25%左右,在0.5%猪胆盐浓度培养基中3 h后存活率在60%以上[7]。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的丁酸梭菌,耐胃酸、耐胆盐能力有较大差别,即使被鉴定是丁酸梭菌,也不一定具备饲料添加剂应用前景,耐胃酸和耐胆盐能力应作为评价饲用丁酸梭菌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2株丁酸梭菌都能够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K88的生长,与单独培养病原菌相比,混合培养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K88数量明显下降。曹广添等[8]体外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促进作用。目前,丁酸梭菌抑制某些致病菌的作用机理至今仍不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丁酸梭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降低了pH,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9]。丁酸梭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作用机理,应通过动物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比较2株丁酸梭菌的益生特性,发现不同菌株性质差别较大,丁酸梭菌M1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为益生菌的筛选和评价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胆盐胃液丁酸
胆盐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烧心——嚼花生调胃液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胃液为什么不会溶解掉我们的身体
阿司匹林对酸和胆盐诱导的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鳞状细胞NF-κB活化和CDX2表达的影响
新生儿胃液PH值检测在胃液细菌培养中的意义
提高乳酸菌耐胆盐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