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公园空间满意度的绿视率调查研究*

2020-05-07郑凌予杨淑梅蒲海霞雷翊君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被试者样本满意度

郑凌予 杨淑梅 蒲海霞 刘 洁 雷翊君 王 迪

1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重庆 4000672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1331

1 引言

日本学者青木阳二于1987年基于视觉心理学提出 “绿视率 (Visible green index)”概念,是指人的视野范围内绿色部分所占的比率[1-2]。绿视率作为三维空间绿化评价指标,主要用以衡量城市绿化建设情况,并于2004年成为日本政府认定的常规绿化评价指标之一[2-3]。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达、管理程度较高的主要城市中心区和园林城市往往具有较高的绿视率[4],提高绿视率可以给人带来安静和清爽感,缓解浮躁、疲劳和放松心情[3-5],降低城市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6],提升居住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7]。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人类对超过30%绿视率的环境较为满意,对低于15%绿视率的环境会明显感觉到人工或硬质化痕迹,因而降低其空间满意度。世界上最著名的长寿区,其平均绿视率均达到15%以上[6]。因此,过低或过高的绿视率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积极影响,而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提高绿视率可提升空间满意度和增加身体益处[8]。

现阶段对于绿视率的研究更多地从人对环境感知的角度出发,广泛应用于视觉三维空间绿量和质量的科学评价,促进城市绿化空间结构的优化。传统的绿视率测定与统计方法简便易操作,普遍采用系统或分层抽样调查确定绿视率观测点、采集图像、整理图像、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这一研究过程。虽然大量文献已证明提前确定观测点,通过相机拍摄、Google街景成像或者机载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采集图像的方法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15],但问卷调查却是针对提前收集的静态图像进行评价。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是伴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人对环境的感知应是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感知。基于此,本文以人的动态移动性视角采集图像,即时评价空间满意度,将动态满意度与室内静态满意度调查进行对照实验,探讨静态和动态空间满意度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基于空间满意度调查的图像绿视率数值区间,研究方法为绿视率动态调查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1)实验区域。重庆园博园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龙景湖片区,是第八届中国 (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承办地。园区占地面积220 hm2,地处低山丘陵区,山水相间,地形地貌变化多样,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公园,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重庆最受欢迎的城市公园之一。因此,选择重庆园博园作为实验区域,具有代表性。

2)被试者选择。本实验从重庆工商大学招募80名学生参与实验,被试学生专业背景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旅游管理专业。被试学生健康状况良好,没有身体受伤,也无过敏反应。

3)图像采集。受拍照设备条件限制,为了实验过程方便高效,能够较准确地模拟人眼80°~160°水平视野,以及 60°清晰垂直视野范围,并统一图像质量,调研过程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拍摄,但要求拍摄手机等效焦距为24~28 mm,即最接近人眼实际观察时的视域范围[11]。被试者于观测点水平手持设备,以距离地面约1.5 m处的水平视线作为拍摄高度进行拍摄,并依次记录和编号。

4)实验设计。实验时间选择在景观效果最佳且外界影响因素最小的6月进行。实验要求被试者统一从园区北门主入口进入,通过自由步行体验,完成步行游览至北门出口。游览期间,要求被试者随机对感受到满意和不满意的空间进行图像采集和满意度评价。

5)满意度评价。实验满意度评价分为实验过程动态评价和实验室静态评价,将动态满意度评价设为满意度D(Dynamic satisfaction evaluation),静态满意度评价设为满意度S(Static satisfaction evaluation),具体为被试者在园区游览过程中图像采集后即时满意度评价为满意度D,实验室内满意度评价为满意度S。室内满意度评价过程为:将被试者拍摄的照片全屏投影至投影仪 (Epson EB-C760X),以5s的时间间隔进行图片连续放映和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等级为10级,按照不满意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5,-4,-3,-2,-1分;按照满意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1,2,3,4,5分,0分为没有影响,可以不记录。

6)绿视率计算。依照日本大阪府公布的 《绿视率调查研究指南 (2013)》[16]对绿视率的广义定义,即视野内自然山水、植被等绿色景象所占视野面积的比率。本实验采用 Adobe Photoshop CS6对图片中出现的所有绿色植物进行轮廓提取与统计,包括各种颜色的叶片和水体,植物的枝干和被遮挡的植被不作计算。绿视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绿视率 (%)=绿色部分面积/照片总面积×100%

7)数据分析。运用Excel和SPSS20.0软件对实验过程采集的图像进行绿视率统计与满意度评价数据汇总后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研概况

实验最终获得74名被试者的有效数据,其中男性29名,女性45名。在这74名被试者中,近半数人过去从没有到访过园区,接近10%被试者到访过园区超过2次。被试者均按照游览顺序进行照片拍摄,拍摄数量共计1 451张,男性和女性拍摄照片数量分别占比39.1%和60.9%。随机抽查一名被试者在园区拍摄的全部照片,整体质量较好,可以进行后期绿视率计算和统计分析。

3.2 满意度综合分析

将1 451个图片样本的满意度评分进行整理(表1),其中满意度D和满意度S中评价为2分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的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24.9%和30.5%;满意度评价等级中样本数量占比最低的为-5分。此外,满意度D和满意度S评价最为集中的分数在1分、2分和3分3个分值区间,并且最为集中的3个分值区间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数量超过60%,说明学生对园区各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大多集中在一般满意程度。满意度评价样本量最少的分值集中在-5分、-4分和+5分3个分值区间。满意度均值比较 (表2)表明,满意度D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满意度S的平均值(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满意度D和满意度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表3),相关系数达到0.509(P<0.01),相关度较高。利用线性回归对满意度D和满意度S的分值做出拟合直线 (图1),其拟合度R2=0.91(P<0.01),说明满意度D和满意度S的数量依存关系非常紧密,满意度S随着满意度D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解释满意度D和满意度S分值分布的线性关系。

表1 空间满意度评价统计表

表2 空间满意度均值比较

表3 满意度与影响因子相关分析矩阵

图1 满意度D与满意度S线性回归分析

3.3 绿视率综合分析

绿视率是以绿色部分面积 (植物叶片和水体)占图像总面积的比率计算并统计得出。将1451个样本进行绿视率计算后整理得出绿视率分布统计结果 (表4)。从表4可以看出,有253个样本集中在绿视率30%~40%,占比最高,为17%;其次为绿视率40%~50%和50%~60%;而绿视率70%以上的样本数量占比最低。从变化趋势可以看出,30%~60%绿视率的样本数量占比48%,而当绿视率超过70%后,样本数量占比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3.4 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对满意度与绿视率的影响因子有性别、过去来园次数等因素。性别对满意度和绿视率的影响分析见表5。满意度D、满意度S和图像绿视率呈现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然而满意度D和绿视率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P>0.05),满意度S的性别差异显著 (P<0.01)。从满意度与绿视率、性别和来园次数的相关性 (表3)分析可以发现,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在0.096~0.509,其中满意度D和满意度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度最高,其次为性别与满意度S,相关系数为0.143(P<0.01),具有正相关性。另一方面,绿视率与满意度D和满意度S均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29(P<0.01)和-0.102(P<0.01),说明随着绿视率增加而满意度评价呈现降低的趋势。

表4 绿视率分布统计表

表5 满意度与绿视率的性别差异比较

4 讨论

本文以人的移动性为研究视角,对城市公园进行动态和静态满意度调查,探讨城市公园绿视率对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和相互关系。经过前期文献整理和预实验发现,设置一定焦距范围拍摄照片能够有效地模拟人眼实际观测到的清晰视域范围,不与图像分辨率有关。被试者实验过程需要进行即时感受、拍照、评价、记录等程序,加上能够携带的专业相机数量有限,满足焦距使用要求的手机能够成为调查过程中的拍摄设备。

过去实验中普遍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提前确定观测点、图像采集和整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最后完成数据分析这一研究过程。虽然确定观测点和图像采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但问卷调查实际上却是针对研究人员提前收集的静态图像进行满意度评价,这些图像对于调查对象而言,评价只是针对图片并非个人感受到的实际场景,因此过去对于图像采集后的满意度评价存在调查对象、图像与实际感知环境的错位。

本研究实际上是一次大胆尝试,在前期预实验中有学生或同事对实验设计存在质疑,普遍认为实验过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手机或者卡片相机能否真正模拟人眼视域;二是移动过程拍摄照片后进行满意度评价是否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导致评价空间的转移或变化。为了解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借助少量学生做了几次测试,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动态满意度与静态满意度无论在满意度评分分布还是满意度均值均表现为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即使在室外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静态和动态空间满意度评价结果依然有很强的关系,因此实验设计既是一种创新,也具有其科学研究的意义。

日本国土交通省于2005年开展社会调查发现,当绿视率达到25%以上时能给市民以绿化较好、视觉较舒适的感受,因此25%绿视率成为日本城市绿化建设的最低目标[2-3]。Aoki曾得出街道30%绿视率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8];Choi通过室内空间感知绿色指数的生理反应测试,发现测试者最喜欢50%绿色指数,并且绿色指数的偏好可能存在性别差异[5];Han测试大学生在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中步行和慢跑后的身体水平,总结出在64%绿视率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对情绪益处最佳[7]。透过本实验数据发现,绿视率30%~60%为样本数量最为集中的区间,绿视率超过70%后,样本数量占比显著减少,这一实验结果实际上与以上文献中人类较为满意或敏感的空间绿视率区间高度重合。

此外,与实验预期结果不一致的是满意度与绿视率呈现出显著的弱负相关性,这与过去的文献结论,即在一定绿视率数值范围内,空间满意度随着绿视率的上升而提高的趋势相反,截至目前,尚未查阅到相关文献能够说明这一实验结果的具体原因。回到最初实验设计方案,我们发现,实验设备、调查参与者、评价标准、数据分析方法和过去的研究并无明显的不同,而只有调查目的地的性质存在差异,即过去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街道、居住社区、高校校园或者实验室等高度硬质化的场所,而本实验调查目的地为绿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公园,由于调查场所性质不同很有可能导致绿视率与满意度相关性的差异,这也说明绿化程度较高的空间,绿视率越高可能反而会降低个人空间满意度。

猜你喜欢

被试者样本满意度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德西效应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德西效应
规划·样本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