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聚类分析的王振涛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病用药规律研究

2020-05-0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安神活血处方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王振涛教授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河南省名中医,从事临床、研究、教学近40年,擅长心悸、胸痹、心衰等心系疾病的诊疗,在心悸病的防治及病后调理方面擅用水丸剂。本研究收集、整理王振涛教授治疗心悸病应用水丸剂病例,构建处方数据库,进而基于“SPSS 19.0”软件,对收集到的处方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常用剂量、常用药物类别、药物之间的关联度,探讨其处方用药规律,以深入研讨王振涛教授辨治心悸应用水丸剂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选取王振涛教授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治疗心悸处方196张。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1]心悸病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中医证型、治法、方药、剂量组成明确;中医遣方用药以治疗心悸为主。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药者;脱落病例。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规范统一处方中药名称,如葳蕤、玉竹等规范为玉竹;炒酸枣仁、炒枣仁规范为酸枣仁等。此外,此外,饮片炮制前后无差异的统一用生品,有较大差异的则分开录入,如生甘草、炙甘草;生姜、炮姜;入药部位不同而功能有所差异者予以分开录入:瓜蒌皮、瓜蒌子;紫苏梗、紫苏叶等。将上述甄选并规范的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采用二分类变量进行二元量化赋值,1=是,表示处方中有此味中药录入;0=否,表示处方中无此味中药。考虑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在完成录入后,再由双人对录入数据与数据源进行核对。

1.4 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对于出现频率较大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信息 本研究纳入的心悸病患者共196例,其中男93例,占比47.45%,女103例,占比52.55%。发病年龄多集中于36~55岁和56~70岁2个年龄段,其中大于35岁的人群占比67.35%。见表1。

表1 病例基本信息

2.2 频数分析 对录入数据库的196张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获得191种中药,共计4125味次,平均每张处方约为21味药,将用药频次进行降序排列,使用频次≥30的药物共有45种,贡献率占总处方量的80.15%。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中药是茶树根、甘草、丹参、茯苓、三七、茯神、黄连、陈皮、麦冬、郁金10味,其水丸剂用药剂量较汤剂推荐剂量有所不同,见表2。参照《中药学》[3]和《中药大辞典》[4]内容,按照功效对其分类。其中补益药752次,清热药512次,消食药340次,活血化瘀药330次,利水渗湿药305次,安神药279次,理气药177次,收涩药150次,化瘀止血药149次,化痰药88次,解表药83次,化湿药68次,温里药40次,平肝熄风药33次,见表3。

表2 频次≥30次中药的频次和常用剂量

表3 频次≥30次的中药药类统计表

2.3 聚类分析 将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病的频数≥30次以上的中药共45味进行聚类分析,绘制聚类树状图。如图1所示。

图1 聚类分析高频药物树状图

根据以上聚类结果,并结合相关临床知识及王振涛教授经验,高频使用药物聚6类时,各类药物基本上达到稳定,见表4。

表4 聚类结果比较

3 讨论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功能不全等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疾病。心悸的病因多与体质虚弱、劳欲过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或药食不当等有关,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宁,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5]。本病易反复,病程较长,王教授根据“缓则治其本”和“丸者,缓也”的理论,常选用水丸剂治疗此类疾病。

本研究对搜集整理出的196例病案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应用水丸剂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剂数6~10剂不等,可供病人服用3~6个月。进一步对水丸剂处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发现常用中药频次≥30次的药物有45种,应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茶树根、甘草、丹参、茯苓、三七、茯神、黄连、陈皮、麦冬、郁金,且水丸剂药用剂量较汤剂用量有所不同。对其中高频中药的药类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次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补益药、清热药、消食药、活血化瘀药。因此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病主要以补益清热活血为原则,长期用药又兼重顾护胃气。

选方用药归类方面,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发现聚6类时药物相对稳定,聚类分析显示,C1类为麦芽、神曲、山楂、诃子、芡实、白术、砂仁、龙骨、牡蛎、柴胡、桔梗、佛手、隔山消、党参,主要为疏肝解郁、安神定悸、健运脾胃、调理肠腑类中药。丸者,以“缓”为治,王教授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平均每张处方21味药,此类大方丸剂具备作用靶向宽泛、缓和持久的特点,且诸药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相须相使、制约减毒等作用,适宜于亚健康状态和慢性复杂性疾病[6]。因此,遣方用药时兼顾他法:心悸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肝气郁结有关,用药中常加用疏肝解郁之品;心悸为异常之“动”,“动之者镇之以静”,故治疗多辅以安神定悸之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五七,阳明脉衰”,提示人到中年以后胃肠功能开始渐衰,再加上丸剂长期服用,为防止胃气受损和保证大肠“传化”功能正常,临证时勿忘健运脾胃、调理肠腑。但上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一定要辨证使用,不可盲目堆砌。C2类为桂枝、肉桂、甘草,主要功用益气温阳,为桂枝甘草汤的主要药物。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是仲景益气温阳治疗心悸的基础方,王教授多以此方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属心阳亏虚者,二者相配,有补心气、振心阳之功。有论述[7]证明仲景方中桂枝原为肉桂,王振涛教授临床应用中常以桂枝与肉桂同用。C3类为五爪龙、山茱萸、知母、麦冬、玉竹、西洋参、五味子、红景天,主要功用为益气养阴清热,为生脉散的主要药物。心之气阴不足,心神失养,则发为心悸,生脉散用西洋参,能补心气,兼养心阴,性凉又可清热,兼之麦冬、五味子一润一敛,气复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五爪龙又称“南黄芪”,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认为其辛、甘,性平、微温,功擅益气补虚、健脾化湿,具有补而不燥、祛邪不伤正的功效[8]。山茱萸补益肝肾,红景天益气活血,玉竹养阴除烦,研究表明三者均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9-11]。C4类为茯苓、茯神、远志、龙齿、苦参、莲子心、郁金、酸枣仁、百合,主要功用养阴安神、清热活血为主,为四参定悸饮的主要药物。四参定悸饮[12]由当代上海名医张镜人四参饮合古方安神定志丸加减而成,王振涛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机特点可归纳为气阴两虚、瘀热互结,四参饮中太子参补益心气,丹参凉血活血,苦参苦寒清心,沙参滋润上焦,然心悸以“悸”为主症,因此合安神定志丸以养心安神定悸,再加莲子心、酸枣仁、百合、郁金,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养心安神之功。C5类为茶树根、丹参、赤芍、红花、三七,主要功用活血化瘀,为冠心Ⅱ号方的主要药物。清代王清任指出血瘀可致心悸,《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谓“心跳、心悸,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发百中。”若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或年老营血枯涩,脉络不畅,均可导致血行涩滞,瘀血内阻,形成心悸、怔忡。冠心Ⅱ号方虽为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常用方,但其活血化瘀之效在心悸病的应用中亦有卓效。茶树根[4]清热活血强心,主治心脏病,三七活血散瘀,多研末入丸散剂,二者在心脉瘀阻型心悸中也有很好的疗效。C6类为半夏、枳实、陈皮、黄连、莱菔子、黄芩,主要功用清热燥湿化痰,为黄连温胆汤的主要药物。随着现代物质水平的提高,饮食失宜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化湿生痰,日久蕴而化热,痰热交结,扰动心神,发为心悸。组合中黄连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清心火;半夏辛、温,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合用可增清热化痰的功效;陈皮辛、温、苦,可理气化痰,健脾燥湿;枳实辛、酸、苦、微寒,可理气降逆化痰;黄芩清热燥湿,泻上焦之火热,为治痰治热之上品;莱菔子既可以降气化痰,又能甘平护胃,故在水丸剂中常用之。

总之,王振涛教授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则气血阴阳虚,心神失养,实则气滞、血瘀、痰热痹阻心脉,扰动心神,考虑到本病易反复,故在临证中可选用水丸剂来治疗,取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之意,处方用药以益气养阴温阳、清热化痰活血为主,并佐以疏肝解郁、安神定悸、健运脾胃、调畅肠腑之法,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疗效甚佳。

猜你喜欢

安神活血处方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活血解毒方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安神补脑制剂说明书的公告
基于“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的慢性肾脏病3期病人的转归分析
人间处方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