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2020-05-07江娟
江 娟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0)
1 高校英语课堂学习焦虑问题及现状
1.1 英语课堂学习焦虑表征概况
学习焦虑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超越自身平衡情绪的着急、恐慌、紧张及不安的心理感受。学习焦虑的表现,主要伴随着自卑自负、惶恐急躁的心理状态,以及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食欲不振甚至身体内分泌失调的生理问题[1]。2017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了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学习焦虑不仅会使学生的成绩出现波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降低,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英语课堂学习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即为学习焦虑表现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的状态。斯科维尔在《学习新语言:第二语言习得论》中基于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习结果的整体关系,将英语学习焦虑分为两类:可提升学习质量的faciliating anxiety(促进性焦虑);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作用的debilitating anxiety(妨碍性焦虑)。据2018年度《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可知,妨碍性焦虑占据学生学习焦虑的92.8%,而促进性焦虑仅占比7.2%。从2001年度到2018年度《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的焦虑趋势可得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及英语学习的多元要求,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学习焦虑度纵向上升、所焦虑的方面横向扩大[2]。学生焦虑心态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阻碍了我国创造性英语人才的培养与英语创新教育的发展。
1.2 英语课堂学习焦虑调查现状
通过FLCAS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华中地区600名高校学生进行焦虑程度调查,其中男女比例各占一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以莱克特五分制量表为标准,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结果的平均值中,分数≥3.5分为高度焦虑,2.5~3.5分为中度焦虑,≤2.4分即为轻度焦虑。
表1 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程度调查
由表1可知,语言学习焦虑在高校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程度中,呈现中度焦虑的人数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女生对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程度,除轻度焦虑阶段外,均比男生要高。在学习中呈现中度焦虑状态的女生比男生人数高出14人;在重度焦虑的阶段,女生所占人数更是比男生高出22人。在FLCAS问卷调查后,对重度焦虑人群进行再次抽样调查,根据具体采访结果可知,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焦虑主要存在于对英语课点名问答时的课堂表达焦虑、对教师课堂教学理解不足的教学焦虑及英语课堂考核焦虑、英语语言环境焦虑这四个方面。
2 高校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影响因素
2.1 第二语言课堂学习自信短板
第二语言是除母语外的具有目的性学习的个人语言,据国内百科调查报告显示,英语是我国除汉语母语外,使用和学习人数最多的第二语言[3]。尽管如此,对于非母语语言的语言环境不够,导致学生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学生自信缺失是高校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存在的个人化主体因素。一方面,学生对自我能力评价不足,在英语课业时会产生逃避心理和畏难心理,从而导致“不自信—逃避学习—学习下降—越发不自信”的恶性循环。在英语考核中,自我否定的不自信心理也会导致学生对题目思维判断正确后,因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心态而否定正确答案、选择与自我判断不符的错误答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课程的实用性逐渐提高,以往的英语笔试考核已不符合国家对英语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2018年“一带一路”国际峰会上,我国更是提出,高校要培养出熟悉国际法及外贸规则的国际化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需强化实践训练,高校教师需与国际接轨进行教学的一系列要求。现阶段,高校基础英语期末考核以课堂问答环节的“平时表现分”与期末考核笔试答题的卷面分共同构成学生的英语成绩。除此之外,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均要求口语面试环节;更有部分国际化专业的英语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英语能力综合考核。在此趋势下,学生的自我信心效能不足,则无法应对口语、面试等一系列除闭卷笔试外的多元英语考核模式,从而越发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厌学的学习焦虑感。
2.2 互联网教学适应度影响分析
(1)新型教学模式更迭适应不足
2017年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本领恐慌”的问题提出重点要求。总书记指出:“随着国家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新事物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这种对新时代新事物不适应的表现即为‘本领恐慌’。要解决本领恐慌,党建干部必须自身素质过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种恐慌不仅表现在党建干部群体,还表现在学生对英语日常学习的焦虑中。在“互联网+教育”的形式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将高科技融入课堂,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最基本的手机打卡、电脑答题,以及多媒体AR教学、智能口语测评软件等。相较于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数据化的智慧课堂在近五年才开始兴起;近年又正值教改时期,在这一改变、创新的时期,部分高校学生对时代的适应性不足,对新事物和新教学方法的排斥,引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焦虑感。因此,必须培养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可接受力,提高适应性,方能从心理接受度上克服焦虑情绪。
(2)类别辅助教学软件选择困难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多以课外学习资料作为辅助教学的参考材料;互联网时代的英语课堂,以手机为辅助教学的资源集合体,让学生带手机入课堂,并合理运用手机,查找英语资料、拓展英语文化。在英语课堂辩论赛及课堂小组任务讨论时,手机上的搜索功能及各类英语学习软件,能够迅速得出问题结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路、拓宽英语小众知识,从而提升英语文化素养。扇贝单词、百词斩、英语流利说、金山英语等多元英语教学软件,其所提供的英语辅助教学模式及付费项目,针对不同阶段的英语学生多有不同。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无法辨别软件优劣,其对课堂学习软件选择的困境,是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新型学习焦虑。学习软件模式的选择困境使学生主体学习思维混乱,在对他人英语学习经验总结的学习中无法定位符合自身学习方式。并且,以手机为载体的学习软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从而更加扰乱学习思维、引发焦虑心理。
2.3 课堂环境压力抑制学习动力
按照学习的场所来分,高校课堂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作为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场所,被定义为学习语言的“正式环境”;而学生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英语自学环境,则被定义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缺失弱化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语境感受。因此,课堂环境成为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环境。一方面,素质教育改革试行年限较短,高校教师仍然无法摆脱“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由高校男女学生学习焦虑调查可知,女生的心理敏感度较高,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批评惩罚,会使其自尊心受挫、自信心不足,从而在英语课堂上产生焦虑压力的不良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外界“自然环境”的语境训练不足,但自然环境对学生的英语要求却逐年强化。在自然环境中的工作环境及家庭环境,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期待,反映到课堂教学的刚性管理中。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中的心理环境相较于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物理环境更为重要。课堂的高度压抑感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
3 高校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干预策略
3.1 启发教学暗示法激发学习自信
暗示教学法(suggestive teaching)也称启发教学法,由洛扎诺夫于1955年首次提出,主张运用各类暗示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效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针对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主要内因,教师可用暗示法引导学生提高自信,从而平衡学生的自我否定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困境的自尊心的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刚柔并济的课堂指导。一方面,依照暗示法“设置情境”的原则,对教室的内部环境进行场景营造。按照洛扎诺夫的焦虑治疗法,以柔和的黄色灯光取代教室刺眼的白炽灯、并在教室中适当添加绿植、挂画、英文名人名句等元素,将传统的古板教室场景以多元文化融合的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心理舒适度,从而使其在舒适、安全的课堂场所中激发更多学习潜力。另一方面,对于成绩不佳、学习焦虑严重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暗示、夸奖,稳定学生焦虑心态后,针对不同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心理建设方法。
3.2 心理建设干预法促进学习效能
以心理建设干预法弱化学生学习焦虑有章可循、有纲可依。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正式将心理建设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育人要求。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将“推进知识教育、加强心理干预”作为高校学科教育的硬性要求。基于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外在表现、推测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上课格外紧张、回答问题言语不顺的学生适当安抚或反向表扬,而非采取罚站、批评等硬性举措。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教师在课下进行心理干预、或在课业评价上进行心理安抚;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焦虑状态和原因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心理建设干预法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弱、学习效能提高,高校的心理教育学科融合建设得到深入发展。
3.3 英美课堂教学更新师生关系网
洛扎诺夫曾提出:“教学若只以有意识的理性力量进行,不调节无意识的师生情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国高校应借鉴英美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联结、建立有效师生关系网。首先,减轻学生对教学环境的压迫感。基于“人权平等”的教学理论,借鉴英美高校的课堂问答环节,将国内高校的“一对一站立问答”模式转换为“坐定探讨模式”。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对英语学习问题进行解答,放松英语学习环境、保护学生自尊心。其次,基于师生互信的暗示法原则,除现行较为普遍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情境模式教学外,教师可开展趣味互动教学法、师生心理建设互置法等课堂交互环节。师生由对立关系转换为共同体关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针对性都大大加强。最后,对家庭、工作等学习第二语言的自然环境进行调节,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强调家庭对教育的重要性,其指出:“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滋生精神和情绪的病态焦虑的土壤。”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压力来自于家长对教师的压力,课堂环境的压力来自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将师生关系网的触点渗透在学生个体家庭关系中,以此寻求三方平衡,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产生焦虑的外因。
4 结语
在启发暗示法、心理建设法、课堂角色互置法等一系列有章可循的教育心理干预中,高校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的焦虑度得以逐渐弱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发挥更具有开放性。通过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干预措施,高校可以此为借鉴,对日语、法语、俄语等其他二外课堂进行焦虑解决。高校对于英语学习焦虑的心理建设,也反向应用于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中,以教育部改革基础纲要为导向,共同调节素质教育的转型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进健康教学、优质育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