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闻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外实训导师制改革初探

2020-05-06豆欢欢张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

豆欢欢 张奇

【摘要】基于一年半来新闻学专业课外实训导师计划的开展,本文从新闻学专业办学与社会需求人才需求的出现不匹配的现状入手,探讨了新闻学专业在课外实训导师制项目开展上,首先要弄清底层逻辑;其次要确立课外实训导师制的长效机制。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课外实训导师制项目可以长期开展,但不可忽视几对矛盾。

【关键词】课外实训;导师制;新闻学专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习书记的要求也为新闻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改革方向,如何培养“四力”人才,成为摆在全国新闻学专业教学面前的一道课题。对于开设在独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来说,培养的新闻人才定位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新闻人才,人才培養呈现出独特性。

通过与13家传统媒体、4家自媒体、1家政务媒体、5家互联网公司、9家文化和5家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线上线下交流访谈,发现目前的“新闻学”人才需求所需要的能力是综合了新闻业务能力(如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后期等),基础技能(如Office办公软件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沟通与团队合作、适应力、自我时间管理等)以及职业素养的复合型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本专业虽然强调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掣肘于课程体系的庞杂、学时课时有限、实验室以及器材硬件不足等原因,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依然差距很大。大量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教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体现得不明显。另外,通过梳理文献和走访兄弟院校发现,目前新闻学专业在校企共建上,一方面面临着专业实训设备、实验室投入大,建设周期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因实验室对全体成员覆盖不足,以“特色班”的形式呈现,有悖于专业教育初衷。

因此,笔者提出在文化传媒学院,针对新闻专业开展课外实训导师制项目,通过课外导师跟踪参与实训,以期实现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同时弥补学生欠缺的和基础技能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1. 理顺课外实训导师制的运行逻辑

1.1 项目驱动与输出导向

课外实训导师制项目不同于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课外作业的辅导,而是摆脱教学周的在授课程限制,转而以导师为核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训项目,这也意味着会充分嫁接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和社会实训资源。

另外,实训项目的导师是以有实战实践经验的老师组成,采取项目驱动制,就是为了培养将来就业中需要重视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成都东软学院工作坊的调研走访,笔者认为在课外实训中,项目驱动应该是“真实项目”和“虚拟项目”相结合的。其中“真实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交付要遵循项目方的要求,有明确的时间期限和内容质量标准,因此在开展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导师很容易重视结果,而对项目执行过程疏忽,从而无法满足对能力较弱学生的照顾。

因此,在本专业的项目实行过程中,“虚拟项目”是项目任务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导师们对项目的认真设计,提高导师对项目过程中全员参与度的把控力。至于一些“真实项目”,各导师会对项目结果负责,依据完成预期,对组内同学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将交付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案例教学”,再反哺到实训小组中,以促进实践技能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提升。

但无论是真实项目还是虚拟项目,为了给学生施加压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都需要项目成果的输出可视化(如作品上网),倒逼学生在实训中,进行大量的输入性练习。

1.2 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

课外实训导师制的初衷是既希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夯实业务实践技能,提高竞争力;又能够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让导师们也能够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意义感。因此,该项目实施时还需要理顺的另一个底层逻辑就是:导师要借助实训计划“扬长避短”,学生要“扬长补短”。

“扬长避短”指的是老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逐渐在实训项目中,形成“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精进业务能力,不断有所得有所获,逐渐向教学名师的队列迈进。

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充分利用项目,在尚未进入社会职场前,实现“扬长避短”,将未来从业的业务能力提前在学生阶段得到锻炼。一方面要“扬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导师,另一方面要“补短”,刻意练习,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提升职业信心。

1.3 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

如前文所述,基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因此在课外实训导师项目设计中,除了提升新闻学专业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对一些通识能力给予重视,如针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内涵教育,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品性的教育。在以上逻辑导向下,导师们都能参与到新闻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中,实现课外实训项目是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开展差异化实训。

1.4 全员覆盖与重点培养

笔者在和其他同层次高校教师的交流中也发现,老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对于课外作业的辅导有时都没办法全部实现,更没有时间去兼顾校外指导;另一方面,一些独立院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衡也使得很多学校无法推行校外实训项目。

我校新闻学专业确定推进该项目,但同样面临以上问题,因此在是进行全员覆盖还是重点培养上,做了诸多论证。最后决定实行全员覆盖开展虚拟项目,在一些重点的真实项目上,可以重点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整体提升新闻学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重点项目上做出成绩和亮点,有利于为今后的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2. 形成课外实训导师制的长效机制

为了真正提升新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前文提到的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座谈外,笔者还就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学生的校内外实习、教师意向等进行了充分调研。

一方面,开展针对教师的座谈会,明确了课外实训以“导师”为核心,师生双向选择这一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开展对学生的座谈,确定了参与实训的年级为大二年级,实训周期为一学年。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能够确保覆盖每一级学生,实现全员参与;其次,充分考虑了各个年级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大一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完成专业认知的阶段,大三是学生能够评估大一大二所学,开始进行分流(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关键阶段,大四则是与社会进行接驳、为毕业做冲刺的阶段。考虑至此,将大二年级作为实训年级是最理想的,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综上,确立了课外实训导师计划的年级为新闻学专业的大二年级。

为了将此项工作开展得有序、科学、长期,还需确定新闻学专业的课外实训导师制的长效机制。第一步,在教研室内部,确定课外实训导师名额;第二步,针对实训年级召开课外实训导师项目宣讲会,公布导师信息以及实训要求;第三步,学生自愿选择后,导师根据实际情况,进入反选环节,最终确定名单;第四步,以导师为核心,建立各实训小组;第五步:项目开展;第六步,导师之间互通有无,中期反馈;第七步:期末工作复盘总结。

3. 依托项目驱动,成果输出可视化

本项目主要是以虚拟项目为主、真实项目为辅的方式开展,图3中,即是目前新闻学专业中的项目一览。其中真实项目主要有:学生竞赛类项目和“每天学点心理学”抖音项目两大类。其中学生竞赛类项目,除了鼓励学生多参与媒体、高校开展的竞赛类项目外,开始主攻一些国内专业性强、含金量比较高的竞赛项目,比如大广赛、学院奖等;虚拟项目有:针对新闻业务能力提升的“小山里”全媒体工作室项目、“汉语对外教学”摄制项目和“读书会”项目。

为了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训的把控和监督,因此在校外实训的评级体系上,要求无论是真实项目还是虚拟项目,都必须实现有作品、有成果,且作品成果具有公开性、可视化。目前已经完成实训的新闻学专业2017级及正在开展实训的2018级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

在真实项目中,目前有学生已取得了大广赛四川赛区优秀奖、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影视作品奖,多组作品参与“学院奖”,“每天学点心理学”抖音项目,开展一学期,完成了抖音的初期定位以及20多条作品的拍摄;在虚拟项目中,“小山里”全媒体工作室的课外实训,代表我校荣获了“2019年高校新媒体案例征集大赛”的创新案例奖;依托文化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第二课堂对外教学实训活动的平台,开展了课程摄录剪辑,既服务于对外汉语专业,也提升了学生的业务能力;开展的3期读书会活动也受到了来自媒体机构的关注。

另外,课外实训导师项目还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时间管理等通识能力的培养镶嵌到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上。具体采取的方式就是“学中做”、“做中学”以及“传帮带”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吸收率,提高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认知。事实上,这套课外教学设计,是基于美国学者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取得不同的学校效果。如“小组讨论”、“做中学”(“实践演练”)和“教别人”这样的主动学习方法比“听讲”、“阅读”的被动学习方法的效果好,更能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和内在动力。因此,在项目进行中,刻意采取了2017级学生“传帮带”2018级学生。本学期,还设置了一项2018级学生走进2019级开展专业认知的虚拟项目,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4. 结语

尽管该项目实施时间仅有一年多,但却使部分学生和教师得到了真真切切的锻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于新闻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的角度来看,该项目是能够长期开展的,但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理念与方法的协调。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经历了几次调整,最终确定为“宽口径”的人才输出理念。但在理念创新的前提下,还需要匹配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不仅仅体现在课外实训、第二课堂等的课外环节,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教学内容资源上的创新以及教师队伍管理上的创新上,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长效。

第二、责任与激励的协调。目前,新闻学专业的课外实训计划,更多是出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导师们并没有收获来自学院或学校层面的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导师工作考核、考评制度。但科学合理的制度才是项目长效的保障,仅仅依靠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很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因此后期工作中,通过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或者给予教师评优、职称晋升、在职进修等一些政策的倾斜,或许更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三、“导”与“学”的协调。实训导师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实践的能力。导师充当的是“教练”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但在具体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导师很容易从“教练”变成了“陪练”,甚至是“运动员”本身。因此今后的课外实训工作中,应该重视对该项目的执行意义进行宣导,加强对参与实训利害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和参与度。

第四、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在这一年多的项目执行中,存在一些真实项目,因实践实训硬件不够的原因,导致不能执行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或许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实训实验室,用于满足不同组别的实训需求。同时,目前实训中的软件尤其是导师的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材都不成体系,或许在后期可以进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系统整理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豆欢欢.新闻专业培养模式就业设计和教学改革调整【J】.传媒论坛,2019(07):103-105.

[2]李华明,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83.

[3]贾春杨,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引领“做中学”【J】.北京教育,2015(2):73.

[4]林春燕,吕霞琳,李晓丹,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自主学习 Mini 课堂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9):46.

[5]陈宗荣,董加强,岳付强,“项目化、层次化”的计算机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2011(3):113.

作者简介:豆欢欢,文学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新闻学教学;张奇,文学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出版、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导师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基于IPA分析法的民办高职院校导师制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构想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