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0-05-06王书延刘曦瞳秦枫

教育界·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信任危机人际关系

王书延 刘曦瞳 秦枫

【摘要】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个体认为他人的品性及言行可信可靠的心理过程。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人际信任危机。文章回顾了我国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文献,从研究文献计量学概况、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人际信任;人际关系;信任危机

信任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交往关系的基础。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在交往中相信对方的品性和言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各种信任问题和人际矛盾不断涌现。其中,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当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处在中等略低的水平,很难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

人际信任危机的产生,不仅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妨碍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且会诱发人际冲突与群体隔阂,更甚者会妨害社会和谐。研究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及社会关系和谐。目前,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已成热点课题之一,但是尚缺少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分析。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人际信任的概念、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策略。

一、人际信任的概念

关于人际信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理解不同。西方学者倾向于将人际信任概念化为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具有高信任度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更容易表现出的信任行为,这信任倾向则较少受到交往对象、时间、情境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从“刺激-反应”模式出发,认为信任是人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1]。Wrightsman则从人格特质角度出发,认为信任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构成个人特质之一的一部分信念,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相信别人的[2]。相比而言,Rotter对人际信任的概念界定更为直接具体,他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将他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3]。本文采用的是Rotter的概念。

二、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1.研究文献计量学概况

在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人际信任”为篇名进行检索,结果发现,我国对人际信任的研究主要从2000年开始,2005年之后呈现爆发趋势,2010年至2019年12月平均每年大约80篇。而以“大学生”和“人际信任”为篇名的文献,从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总共检索出34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约占一半左右,总体来看研究文献数量不少。

2.研究内容

在内容上,已有文献主要研究的领域有人际信任水平、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等。研究多以相关研究为主,多分析人际信任与一些常见变量的相关性,如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社会支持等,并且研究大多以实证研究为主,较少涉及人际信任的理论性研究。

(1)人际信任的人口学差异研究现状。在人口学变量方面,学者们对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效果结论不一。古婷认为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和人际信任行为没有影响。田可新等认为男生的人际信任明显好于女生。卢光莉与石香云、郝会欣的研究认为女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4]。年级这一变量方面的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分歧。邹娟认为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大四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高[5]。此外,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为贫困生是影响其人际信任水平的因素之一。例如,仇志伟在其研究中表明: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人际信任、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均存在显著差异[6]。

(2)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现状。除了人口学变量之外,国内很多学者还重点研究了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等。

人格因素方面,一些研究发现,精神质、神经质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沈潘艳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大五人格的影响之后,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的特质仍然能够预测人际信任[7]。蒋萃通过对河南省某少年教养管理所的少年教养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人格特征的稳定发展可以增强个体的人际信任,人际信任又可以促使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8]。

社会支持是人际信任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谭雪晴发现,社会支持越高的贫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高校贫困生人际信任差异显著,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9]。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本科生中,也存在于研究生中。此外,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對人际信任也有影响。

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已发现,家庭教养方式是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蒋桂黎的研究发现,人际信任水平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的负相关性极其显著[3]。余圣陶和杨倩婧的研究发现,亲子分离、父母关系不佳等负性家庭生活经历对人际信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10]。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策略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不仅是个体心理不健康的体现,而且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要防止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扩大化,有效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扩大交际圈,学习信任他人

在大学中,一部分大学生交际圈过窄,人际交往少,这导致了他们思维方式的片面和交往经验的缺乏。若其本身人际信任度不高,较少的人际交往更使得他们故步自封,更难以提高人际信任水平,他们若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信任危机则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故建议这部分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树立起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改变不良个性,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习信任他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感受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具体方式上,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各类比赛、社会实践、兼职等渠道认识更多的朋友,扩大交际圈。

2.家庭多关注和关爱子女

家庭是一个社会组成单元,又是个人获得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重要渠道。所以,建议家庭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积极推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其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提高其特殊信任水平。并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学习信任他人,从而提高人际信任整体水平。

3.学校应拓展教育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學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要及时把握、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尊重,宽容,以诚待人。各学校应在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或拓展。例如将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运用到新生适应性问题当中,而且可运用在人际信任、毕业生就业压力等问题上。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引导大学生在真诚、友爱、平等的基础上与人相处,提高其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水平。

其次,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向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人生引领者等角色转变,不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而且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

再次,学校还要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评估制度,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

4.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

积极良好的道德有助于营造人际信任的氛围。因此,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广泛宣传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弘扬社会正气,使正确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导向扎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人际信任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是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关于大学生信任缺乏的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Birgit Renzl.Trust in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fear and knowledge documentation[J].Omega,2006(36):206-220.

古婷.大学生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蒋桂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02):117-119.

邹娟.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仇志伟.河北省高校贫困生人际信任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沈潘艳,方黎,方圆.大学生人际自立特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独立于大五人格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6(06):1441-1447.

蒋萃.少年教养人员的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谭雪晴.高校贫困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05):345-347.

余圣陶,杨倩婧.家庭生活经历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1):1710-1713.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人际关系
跨境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是真的吗?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