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职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0-05-06马东娟杨永光
马东娟 杨永光
【摘要】综合职业能力代表着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翻转课堂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与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综合职业能力与翻转课堂的内涵、关系与意义,提出了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 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宁教职成办(2017)《Post-MOOC时代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研究152号);2019年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编号NXGSKY2019-46)随机微分方程在生物种群模型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04-02
一、职业教育中综合职业能力与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关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单一岗位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培养当代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育主体。所谓职业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指由知识、能力、技能、态度、情感等多重因素构成的、为完成岗位工作所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既包含对从事生产建设所具有的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还包含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所具备的应变能力,即道德情操,职业素养,文化水平,认知水平。相对传统意义的能力本位和技能本位,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的是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自身状况对完整工作的自我理解和建构的过程,其重点是结合实际,以人为本,基于工作中问题的解决,落脚点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放眼未来,让人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翻转课堂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实践与反馈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实现角色互换以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要由教师做好课前学习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分析原理、提出问题,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通过学生探究与交流获取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了微课、精品课、网络课程等大量信息化教学技术,更加强调探索式与交流式学习,是对传授式的教学的革新,更加注重“软实力”培养。
科技步伐的不断加快,带动大批產业升级,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未来的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意味着未来生活的巨大的便捷,也意味着很多单一化、程序化的工作岗位被未来的工业机器人所取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思辨意识,应变能力,站在产业链和生产全过程的高度,重新审视工作内容,实现跨岗位、跨领域的任务衔接与技能迁移。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得到广大职业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通过任务发放、信息采集、问题解决、成果反馈的教学过程,会对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主动性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独立自主的探索成果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获得感,小组讨论有利于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课后实训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因此,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翻转课堂教学的意义
1.推动教学设计的多主体互动发展
高职课程改革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只有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改革措施深入推进,才能达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其中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起点,课程开发的效果将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效果。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主要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理念。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指未来从业者在某一特定工作岗位上所从事的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与此同时,从业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也反映其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相比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以及技能本位的知识体系,学习性任务开发更加贴近真实工作岗位,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要求相对较高,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课程开发能力也要求较高,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开发必然是团队模式,以教师专业团队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展。
2.促进学生“软实力”提升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沿用本科的教学且弱于本科教学,按学科体系编排,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性的技能训练不足,更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团队精神等等诸多“软实力”的培养,这些直接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复杂工作情境中的问题缺乏应变能力。翻转课堂教学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问题驱动,学生与老师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渗透“软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合作,沟通,互助,提高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等“软技能”。其次,翻转课堂教学对学习者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跨岗位业务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又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得理实一体、创新性与个性化等特征兼具。
3.推动教师全面发展
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更加关注方法的引导,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问题处理能力。因此,要求教师要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之上,及时了解学生,结合课程关注并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未来可能遇见的实际问题,将问题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从以前的上课教案和PPT变为现在的设置课前导学案、课前检测题;课中问题探讨,教案、PPT,及时的问题答疑和教学组织、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教学翻转课堂改革需要将工作岗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是对师资力量的重大考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传授理论知识,又重视实践技能,既培养创新能力,又强调工作态度,在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与道德情操,因此翻转课堂将有力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推动教师获得全面发展。
三、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在对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思的全过程高度,制定系统化的实施策略。
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开发教学任务
翻转课堂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能力”。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动因更多是教改课题、专业建设或行政指令,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普遍存在,然而,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变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单打独斗”开发先进的课程体系困难重重。因此,教学改革应当从校企合作层面构建领导层,做好上层体制机制建设与保障措施,让教师能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调研,基于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开发真实工作岗位的学习性任务,让课程开发紧跟行业趋势。其次,教学系部层面要打造课程设计专业团队,让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更加全面、深入,弥补教师个人的专业不足,规避个人的主观判断,更加突出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的重要作用,让课程开发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
2.加强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建设
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是改革的基础保障。翻转课堂是基于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实现的,做到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的师生互动,课后的教学评价与反馈,首先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做好教学资源的前期准备与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课前有事做、课中有问题提、课后有反馈和评价。如果没有充分的教学资源的储备和建设,翻转课堂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能在学生之中落地生根。其中的课程资源包括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用于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检测题;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的微课;用于上课教学所整理的学生检测题中反映出的问题;用于互动所需的PPT,教案;用于课后评价所用的评价量表;当然还需要选择学生与老师时时互动的APP,如蓝墨云班课,职教云平台,雨课堂,学习通等。用于学生实训的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挖掘校内实训资源,发挥优势,盘活校内存量资源,在实训室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的教学活动。
3.构建真实工作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组织效率
翻转课堂主要是通过课前信息收集与学习完成知识学习,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分析,课后通过反思与实训实现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课外要强化实训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翻转课堂教学是循序渐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完成之后,更重要的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团队要将企业经营活动浓缩在程序化的教学内容中,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入项目任务中,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创设实战环境,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学生在高度互动的情境中完成任务、获取知识,从分析问题、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得到全面锻炼。
4.加强教学過程考核、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开发、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综合职业能力本位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基于翻转课堂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评价内容要涵盖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迁移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基于平台的、全方位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增加在企业见习、实训、实习环节的企业评价。模拟顾客评价,实现多主体评价。其次,专业技能更多地展现在项目化任务过程中,因此,评价标准要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突出沟通能力、创业创新、逻辑思维、适应能力等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考核。
作者简介:
马东娟(1985-),女,宁夏吴忠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