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统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的教学

2020-05-06胡瑛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习作单元统编教材

胡瑛

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每册都设置了一个集系统性、关联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教学要找准读写融合的训练点,抓“单元导语”明目标,研“精读课文”悟方法,用“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搭支架,借“习作例文”知技法,分享“单元习作”多修改,有效设计各板块的读写融合路径。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读写融合

统编版教材在三至六年级每册教材中新增了一个习作单元,这个特殊功能单元的出现为统编教材增添了一大亮点。它编排单元的主线是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目的是围绕读写融合训练“点”环环相扣精准发力,从而突破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形成严谨的习作训练体系链,加大了习作在统编教科书中的分量,力图使学阅读与学表达均衡发展。本文试以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习作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有效设计习作单元各板块的读写融合路径。

一、编排特点:多维一体,让读写融合方向更明

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的单元组合要素包括单元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习作训练六大板块,呈现出“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序列化编排思路。各板块之间衔接紧密、有序渐进,构成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内核点的、多维一体的整体(如图1),避免了读写训练盲目随意。

该单元围绕“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个读写融合训练“点”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即《麻雀》和《爬天都峰》,其主要指向为“以课文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1],这与其他单元定位为阅读理解、情感体会和方法习得的精读课文不同。在这里,“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是指向阅读训练的习作要素;“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是指向表达训练的习作要素。之前,学生已经经历过三年级上册“观察”、三年级下册“想象”的训练,这是第一次精准发力于“记事”的习作单元。为落实这一目标,两课练习都把训练重点指向“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但各有侧重。《麻雀》书后练习1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写清楚的。《爬天都峰》书后练习2着重强调作者是如何按照先后顺序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两篇“精读课文”的书后练习,都明确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指向“习作视角的阅读”。

“交流平台”结合精读课文,以对话的形式站在写作知识和表达方面的层面,梳理、总结了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的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在“交流平台”中归纳的方法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在为写作训练搭建支架、积累素材的同时,也促进将单元阅读成果向写作迁移。

“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习作范例,它们的教学功能直接指向习作表达,用旁批和课后题来提示:①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②写事情时关注详略得当的布局技巧。《杏儿熟了》一文的看点是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奶奶的动作描写,把“分杏”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的;《小木船》则是让学生关注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眼来详略谋篇的。这些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习作发展空间,为他们进入到第三学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单元习作”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习作任务,并提示学生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事写下来,还列出了八个题目供学生参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第二部分呈现一个帮助学生梳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表格,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能按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第三部分对习作修改提出要求,要把习作分享给同学听,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

习作单元的六大板块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以“写作知识为主线、能力训练显渐进、实践过程入情境”为目标,这种呈现序列化的编排,全面指向写作能力的提升,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这样的教材改进,正如专家提出的: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在写作练习中用专业的写作知识,精当的阅读分析和可操作的步骤、提示为学生搭建写作的“脚手架”[2]。

二、教学建议:精准发力,让读写融合更加严谨

(一)抓住教学重点,读写融合更具指向性

“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作为本单元教学训练的点,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每个板块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展开,其他内容的教学要能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备课前应通读整个单元内容,理解各部分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在目标设置上,既要有单元的整体目标,又要有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及单元习作的目标,用单元总目标来统领各部分的教学。

(二)体现归纳整合,读写融合更具实效性

习作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整合。可以把“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再通过“初试身手”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嘗试。再如,可以加强“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的整合。既可以在指导单元习作时,根据学生在“初试身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诊断,利用习作例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照指导,也可以在习作讲评时,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利用习作例文解决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例文不能当成略读课文来教,其间的字词、内容、思想感情不要作过多的要求。

(三)重视联系旧知,读写融合更具渐进性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写事的文章,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都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的。学习时,可以适机联系这些课文,加深学生对“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体会。另外,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已经学过写一件简单的事,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经验来展开。

三、实践范式:相辅相成,让读写融合更加灵动

(一)抓“单元导语”明目标——确定训练体系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引用的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这样朗朗上口的俗语,告诉学生习作就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它如同一缕清风,撩开孩子的话匣,并揭示了本单元的两个习作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读写融合的联结点很明显,就是“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单元导语所蕴含的语文核心要素,确定了各板块具体的教学目标,各个具体的目标又是互相关联、有序推进的,从而形成指向“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多层级训练体系(如表1)。

(二)研“精读课文”悟方法——指向习作性阅读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主要功能是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3]。

第一篇精读课文《麻雀》,这个故事因猎狗与小麻雀的相遇而展开。梳理课文之前,先带领学生回想《普罗米修斯》等课文,感受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的优势。接着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方法,在默读的基础上交流: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让学生明白要把事情写清楚,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接着,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课文是怎样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学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一件事,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能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精读课文《爬天都峰》,在结构安排上与一般记事类文章不同,没有把重点放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写了一路上人物的对话。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第2~7自然段,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三)用“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搭支架——提炼方法,尝试运用

1.“交流平台”,明晰要点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它以“学习小伙伴”对话的形式对精读的两篇文章中蕴含的习作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①写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②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能活灵活现地展现情形。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新的方法: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在习作例文中也有体现)。这几点的提炼,使学生比较明确地感受到了习作表达的能力要领。

2.“初试身手”,尝试运用

经过对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的学习,接下来进行一次小型的实践练习,有利于让学生对前期所学的习作知识、习作方法进行诊断和尝试,并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本单元“初试身手”第一题的说话训练各有侧重,一个是静态的图画,一个是动态的生活场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景,再让学生回顾课文《麻雀》,读读“交流平台”第四个泡泡图,交流怎样才能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第二题观察家人劳动,旨在让学生聚焦动作,用一段话把场景写清楚。课前可以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并简要记录,或者拍摄视频。课上,让学生读读《爬天都峰》的第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资源,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把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写下来。

3.诊断讲评,解决问题

“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前面所学到的表达方法,这是从“知”探“行”的环节。教学时,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加以诊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

如果对运动会的场景说得不明白,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到了什么(人物的动作神态),听到了什么(运动场上会听到些什么),想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运动员和啦啦队员的感受),从而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如果对庆贺生日的这张图片表述不清,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或者家人过生日的情景,当时的场景怎样,都有些什么人參加,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感受,以便学生有条理地把图片上的事情说清楚。

如果学生对做家务的过程写得不够清楚,可以把做家务的动作按步骤进行分解,罗列出一系列动词。如:写家人擦玻璃,可以出示“用、喷、拿、擦、看”等词语;写炒菜,可以罗列“洗、切、放、炒、舀、盛”等词语,并把动词扩展成句子。接着,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把做家务的过程说一说,再写一写。最后再读一读,着重关注句与句之间是否通顺连贯,整个过程是否有条理。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都是为单元写作实践搭建支架,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交流平台”回顾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要点,为“初试身手”奠基;“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实践。

(四)借“习作例文”“单元写作”知技法——感知技法,分享评价

本次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是习作单元的重头戏,是学生习作成果的呈现与检阅。

1.加强各板块之间的联系,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

两篇习作例文《杏儿熟了》和《小木船》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例文后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如果个别学生有困难,让学生读读《生活万花筒》中的第一段话,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把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或者听说的事。联系第一部分列举的八个题目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作交流,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列举的题目写一件事,还可以丰富在“初试身手”环节的家人做家务的片段,把它扩展成一件事。

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时,再让学生读读“精读课文”,感悟“交流平台”,并引导学生厘清两篇例文的写作顺序,联系《生活万花筒》中第二部分的用表格梳理思维导图,在反复的读、圈、理、议中提炼方法,不仅为小组合作、评改研读作了准备,还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强习作的自信。如此一来,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2.构思思维导图,完成初稿

学生借助《生活万花筒》第二部分的表格,按照所确定的事件构思编写提纲,完成初稿。例: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教学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尊重学生的学段水平,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因此在抓实训练点“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同时,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减少习作例文的束缚。

3.借助例文亮点,比照中指导作中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借助例文,对照例文批注修改是最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借助例文亮点跟自己的习作比照着读,谈感受,看看你更喜欢哪种表达方式,从中形成自己的修改意见:擦玻璃的过程应该写得更详细、更清楚一些。怎样才能写得更清楚呢?抓住擦玻璃的动作,联系生活经验,将生活情境再现。据此,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习作的鉴赏能力。当然,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不能拔高,更不能千篇一律格式化,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就达到了习作训练的目的。

4.作后有针对性地修改,交流评价中提升

根据学生习作情况,可以设计一张习作评价单,着重关注有没有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具体评价元素是:①有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写事?②有没有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③把看到的写清楚了吗?④把听到的写下来了吗?⑤写出自己的联想或想象了吗?让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提供可操作的修改方法,让学生自主修改有问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分享习作,采用墙报等方式给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体验成功表达的乐趣,增强习作自信心。

“習作单元”集系统性、关联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一体,它“多维一体”的板块都是围绕读写融合训练点展开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单元编排特点抓“单元导语”明目标,研“精读课文”悟方法,“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搭支架,借“习作例文”知技法,分享“单元习作”多修改。只有找准读写融合训练“点”有效设计各板块的读写路径,方能促进语文习作要素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梁昌辉.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 2018(10):18.

[2]朱建军.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34.

[3]吴勇.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新走向[J].小学语文教学, 2019(5):46.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习作单元统编教材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