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指导对声乐演唱的教学指导
2020-05-06彭家齐
彭家齐
摘要: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意义,是烘托演唱氛围,提升演唱效果的重要角色。本文以刘聪的《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从钢琴艺术指导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结构分析、演唱中的音准、节奏、吐字、发音及气口划分等进行指导,为读者展现钢琴艺术指导这个专业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 声乐演唱 《鸟儿在风中歌唱》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05-02
一、帮助演唱者学习作品
声乐学生在学习一首新的声乐作品时,大多数学生不是从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品的结构等方面开始学习,而是不断反复地听音频,甚至不需要读谱就可以“听会”了,这种学习是非常不负责任地,即使会唱了,也是“依葫芦画瓢”,根本没有真正学会。而钢琴艺术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助演唱者学习作品。
(一)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鸟儿在风中歌唱》由著名词作家樊孝斌创作,1996年发表于词刊,后由刘聪作曲,成为我国20世纪末经典的艺术歌曲之一,并于2000年全国艺术歌曲比赛中荣获作曲二等奖。作品以环保为主题,展现了鸟儿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结构性问题,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都是经济发展中的痼疾,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保护环境自90年代以来,便成为我国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主题,《鸟儿在风中歌唱》正创作于此一时期,歌词中刻画了一只叫声凄凉、独自盘旋的悲惨鸟儿形象,借助钢琴与人声的套叠演艺形式,使得作品在艺术呈现中有着很大的张力。
(二)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风格是音乐作品呈现出的独特面貌,对作曲家而言,强烈的音乐风格是作曲家创作成熟的一种表现。刘聪作为当代享有盛誉的优秀作曲家,其作品兼有民族根基以及世界元素,个性特征明显,艺术性、思想性均非常突出。其创作题材较为宽泛,除了爱情、思乡等传统意义上的题材以外,宗教题材、环保题材、传统文化题材等都是刘聪的重要创作领域。《鸟儿在风中歌唱》作为刘聪的经典作品,有着鲜明的刘氏风格,时代感强、词曲联系紧密、情感充沛、形象突出。《鸟儿在风中歌唱》就是紧扣时代的一种表现,以音乐作品来警醒世人,突出环保的重要性。刘聪在作曲中尽可能地凸显了歌词中鸟的形象将鸟儿的孤单、悲伤、无助表现地淋漓尽致,深深地震撼了听众的心灵,使得环保主题中鸟儿形象得到了深化与拓展。
(三)作品的结构分析
这首作品的曲式为不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大的框架为三个乐段,即A乐段,B乐段和A1乐段,其中,还有前奏、间奏1、间奏2、华彩乐段4个部分组成。A乐段的第一段结束进入间奏1,随后A乐段进行反复,后接间奏2,为B乐段做出铺垫。B乐段结束后,为一个华彩乐段,也可以看作是B乐段之后的一个扩充乐段,随后的A1乐段,是对A乐段的一个不完全的重复再现,再现的是A乐段的后半部分。全曲以f小调为主调进行,整首作品表现出的是一种凄凉、幽怨的情绪,作品的氛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忧郁的情感。到了华彩乐段,作者采用不断的进行下行的模进的手法,表现出鸟儿对人类破坏家园的哀叹,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无助的抗议。最后,在A1乐段的再现部分,又重新回到f小调,让作品在鸟儿的叹息声中又回归到令人哀伤的情绪中。
二、钢琴艺术指导与演唱者的合作
在钢琴艺术指导的指导下充分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品结构的分析之后,钢琴艺术指导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与演唱者进行合作。合作的内容要以作品本身为基础,准确把握作品的音准、节奏,合理的语言吐字及发音以及正确的气口划分等。
(一)对作品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一首音乐作品,最基本的是由音符和节奏组成,二者缺一不可,有一项出现错误都会直接影响整首作品的完美展现,这也是音乐本体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因此,钢琴艺术指导在初次与演唱者练习合作时,对这首作品的音准和节奏要有严格的把控,绝不允许有任何错误的出现,尤其是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部分,更要加强练习,直至解决。在音准方面,华彩乐段部分的“啊”,有非常多的模仿鸟儿哀叹式的表情,多为半音阶下行,在这里,就要带领演唱者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练习,只有把每个音都唱准确,连贯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同樣,在节奏部分,也要做到精益求精,艺术歌曲的创作往往都是由词而创作出来,因此,作品旋律的节奏对应着的歌词就有着不同的含义,每一位作曲家都会在歌词的基础上,创作一些符合歌词含义的节奏,使整首作品听起来很符合原词所想表达的内容。所以,在带领演唱者练习时,对一些复杂的节奏要打着拍子唱,如同音连线、跨小节连线、切分、后附点、复附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想法。
(二)演唱中语言的合理吐字与发音
《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作品,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不用完全得把每一个字都咬得非常的准确,如果把字咬得过于清晰,整首作品听起来就会显得有些死板,不灵活,甚至会影响作品的整体听感。
演唱时,要注意一个发声的原则,而这个原则要始终贯穿整个作品,也就是元音的连贯性,元音即“a”“e”“i”“o”“u”,辅音要起到一定的阻挡气息的作用,比如,在歌曲中,第一句“有一只鸟儿”,这句当中,元音有“o”“i”“i”“o”“e”,首先要做到让这几个元音的音色要统一,练习时,可以先用朗读的方式,把歌词朗读出来,然后在演唱时,可以只发元音的练习,找到连贯、平衡的音色,然后,在加上辅音,把每一个字区分开,但要注意,不可过度地强调辅音,而应该一代而过,把元音突出出来,尤其是花腔的演唱,更是要把圆润的声音表现出来,这样听起来才更好听。
歌唱时,语音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的,而是音节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一连串具有表情性和艺术性的“语音流”,这种“语音流”中,某些特定位置以及某些相邻的音素、音节或音调会发生“音变”现象。[1]其中,结构助词是“音变”现象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在歌唱中,主要指“的”“着”“了”三个字,这三个字一般在句末都读轻声,轻声在汉语声调中作为语助词念法是又轻又短的语气状态,但在歌唱中,由于旋律发展的夸张表达也就有了音变的具体唱法。因此这三个助词也就有了相应的调整。“的”读作“di”;“着”读作“zhuo”;“了”读作“liao”。这一规律在歌唱中相当普遍,因为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以艺术化的声音塑造形象的艺术,它既需要表情、表义,也需要声音的外显形态,而语音学意义上作为助词的发音方式不利于艺术化声音的扩展与夸张,因此,在歌唱中必须产生音变现象才能符合声乐艺术表现的声音规律。
(三)演唱中气口的正确划分
音乐的表现和平时人的说话有相同的地方,人说话时会一句一句地说,需要换气,这样才能把想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对方,使对方能够明白。音乐中也是这样,通常会称为“乐句”,每一乐句都是作者根据歌词,设计并创作出来的,乐句的表现通常就是演唱者换气准确与否的评判标准。一般来说,乐谱当中出现连线等标记时,是不可以换气的,在有休止符、连线末、音值组合空隙处等处是可以换气的(在意大利语中,有连字符“-”时也是不可以换气的)。一个乐句比较长,中间的换气点就要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歌词韵律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是需要与演唱者及其声乐专业老师一起研究做出决定,因为每位演唱者的实力和气息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及时做出调整。
还有的气口划分都是根据歌词的含义,语序来定,换句话说,在演唱前,应当先用朗诵的方式把歌词朗读出来,根据朗读时的换气,在乐句中标注出来,在演唱时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错误。有时同一段旋律,不同的歌词也有不同的换气点。比如第一段“它的歌声唱得好凄凉”,气口记号在“好”之前,为的就是突出鸟儿的歌声是多么的凄凉。而第二段中“笼子里关着它的新娘”,气口记号在“关”之前,同样也是为了强调它的新娘被无情地关在笼子里,而它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無奈之感。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宋婷婷.琴歌交融 相和而声[D].兰州:兰州大学,2010年.
[3]刁晓萌.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审美意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04).
[4]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09).
[5]温爱丽.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评鉴,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