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B小调前奏曲和赋格第24首BWV 893的速度分析
2020-05-06陈予慧
陈予慧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巴赫B小调前奏曲和赋格第24首BWV 893这首曲子,寻找在该历史时期,巴赫在创作该曲时的速度特征。探究三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安德拉斯·席夫在演奏该作品时不同的速度特征,以及这些速度特征是受到哪些历史依据的影响。
关键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nn Sebastian Bach) 速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07-02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以下简称巴赫)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他在1722年担任宫廷指挥时创作于德国的科尔滕市。下册是在他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的音乐总监一职时,于1740年写于德国莱比锡(Bach central,2017,online)。在意大利它被称为Il clavicembalo ben temperato;在法国,它被称为Le clavecin bientemperé(Kirkpatrick,1984)。“平均律曲集”是一个音乐价值与其教学价值一样伟大的乐谱。 每首乐曲都有其特定的钢琴技巧,同时巴赫非常注重音乐性。赋格曲的动机发展平稳,旋律线條流畅并且富有条理。下册的创作时间晚于上册,下册在教学上的侧重明显减少,是为了已经具有一定钢琴技巧的学生创作的,而不是像第一册的扉页上描述的“年轻的音乐人”(Carpenter,1866,online)。本篇文章是研究巴赫B小调前奏曲和赋格第24首BWV 893(以下简称“巴赫BWV 893”)的速度,并且分析了在演奏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速度。探究三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安德拉斯·席夫在演奏该作品时不同的速度特征,以及这些速度特征是受到哪些历史依据的影响。
乔治·霍勒(George Houle)(Sherman,2000)得出结论:在17世纪时,按照记谱惯例的要求,作曲家使用拍号去表示音乐结构和速度。在巴赫时期,意大利语中有关速度的词被用来补充和解释拍号,但是拍号仍然是实际演奏速度的主要参考指标。有两点证据可以表明巴赫时代就是这种情况:第一个证据来自于巴赫的学生同时也是合唱团成员C.H.Thieme,他所保存的一本手册,该手册的扉页上指出是巴赫在1738年的所写,实际上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巴赫的堂兄约翰·尼古拉·巴赫(Johann Nicolaus Bach)的学生F.E.Niedt所写。尼德(Niedt)在书中清楚地表明,不同的拍号对速度有不同的影响。第二个证据是一篇名为《音乐中的纯句子艺术》的论文,该论文的作者J P.Kirnberger于1739-1741年间跟随巴赫学习,他同样认为拍号和速度是有关联的(Sherman,2000)。
例2所展示的是巴赫BWV 893前奏曲的开头,例1是来自于巴赫的手稿的截图,拍号是(4/4拍),例2是由亨乐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乐谱截图,拍号是 (2/2拍)。在以上例子中,巴赫手稿中的拍号与亨乐版本中的拍号不一致,亨乐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乐谱出版社之一,有如下原因造成:第一,在1705年,Sperling 说比快(Sherman,2000), 但是当多人却忽略了速度差异,实际上在当时这两个拍号有时被互换使用。这并不意味着巴赫认为这两个拍号的意思是相同的,而是巴赫根据自己当时的想法去决定使用哪一个拍号。第二,有时也会是抄谱员抄错了的原因,例如,巴赫的这首曲子《Wil eilen mit schwachen》(我们尽快跟从耶稣,该曲来自于巴赫所写的康塔塔 BWV 78)的抄写员Johann Andreas Kuhnau,粗心大意把这首曲子的拍号抄成了, 实际上,巴赫在这首曲子上标记的拍号是2/2拍(Sherman,2000)。
在学习器乐的过程中,会听到老师对学生教导有关强弱拍的演奏,那这样的言论有何依据。对于
来说,在一小节中第一拍和第三拍是强拍,在这两个强拍中,在第一拍重于第三拍,而剩下的第二和第四节拍则是弱拍。而另一个拍号2/2拍有两个节拍:第一个节拍是强拍,第二个节拍是弱拍(Newman,1995,p.26)。
在对比三位现代演奏家分别演奏的巴赫BWV 893的录音中发现:席夫在演奏中,节奏的强弱对比更倾向于以4/4拍的节奏特征,他把每个小节分成了四个小拍子。另一方面,巴伦博伊姆和古尔达在表演中严格按照2/2拍的节奏特征去演奏,可以在录音中感受到明显的2/2拍的特征。
作为一名音乐表演者在参考拍号的同时也还应该考虑到乐谱上所标记的音乐术语。克恩伯格(Kirnberger)得出结论,每个拍号都有其特定的特征,但是当意大利语或法语中有关速度词与拍号同时出现时,这首曲子的速度可能会发生变化(Newman,1995,p.29)。
笔者发现在例1、例2中都有音乐术语“Allegro”这一音乐术语,在现代它的意思是快板。它在意大利语中是活泼、开朗和幽默的意思(Rosenblum,1988)。在巴赫的时代,这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呢?1690年,W.C. Printz将Allegro翻译成拉丁文:“ hilaris”,意思是快乐开朗。尽管“allegro ma non presto”(不过急的快板)这一音乐术语在巴赫时代很普遍,但尚无明确信息表明17世纪作曲家对Allegro(快板)与Presto(急板)之间的区别有清晰的认识(Rosenblum,1988)。这两个音乐术语一些作曲家只会选择其中一个,而另一些作曲家会交替使用它们,或者两者都使用(e.g. Marini,op.22,1655)。到18世纪时,一些证据表明速度标记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Allegro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昆茨(Quantz)在自己1752年发表的专著中提到:“无论快板的速度有多快,它都不应该快到不受控制。”这些历史证据表明Allegro这一词语的在巴赫时期更倾向于表现出愉悦、快乐的情绪,并且演奏速度不必太快。关于演奏巴赫BWV893前奏曲 allegro的具体速度有多种观点:第一个观点,Robert Marshall (2017,p.22)认为在巴赫的快板乐章中,拍号是2/2拍的速度应该在 =80;第二个观点,在巴赫的作品中是一个常见拍号。一个和录音有关的调查表明,早期音乐表演者发现的速度在MM65到MM95之间(Sherman,1997);第三种意见来自Quantz,他告诉我们2/2拍接近于人体脉 搏跳动,每分钟大约80次。如使用现代的节拍去打拍子就是 =80 (Haskell,2017,online)。
有趣的是,这三位钢琴家演奏巴赫BWV 893时,在速度和节奏上存在明显差异:巴伦博伊姆在演奏前奏曲時速度接近于 =60; 古尔达演奏前奏曲时速度约等于 =50;席夫演奏时速度大约是 =74。我们会发现,很明显席夫的速度比其他两位演奏家要快。古尔达的演奏速度是三位表演者中最慢的,这种速度不符合前面有关巴赫速度历史证据中所提到的愉悦感。席夫的前奏曲速度 =74,是最符合以及接近前面所提到的有关巴赫时期快板速度的历史证据。
接下来继续说巴赫BWV 893的赋格,它的拍号是3/8。3/8拍的意思是快乐,轻松和大胆的(Newman,1995,p.28)。根据Kirkpatrick的观点,下面的数字越小,就表明速度越慢,从听觉上来说3/8拍比3/2拍更快,更轻,更生动(Kirkpatrick,1984)。布鲁恩(Bruhn)告诉我们,3/4拍或3/8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Bruhn,1993)。Marshall(2017,p.7)建议BWV893中赋格曲的节拍标记为 =160。来自于Quantz的观点,他提到了3/8拍在快板中的速度,应该是 =80 (Adler,2012,p.115)。席夫弹奏BWV893赋格曲时的速度大约是 =191(≈63),这个速度比 =160要快 (from Marshall)。同时,巴伦博伊姆和古尔达的速度较慢,分别为 =140( =47)和 =136( =45)。由此得知巴伦博伊姆演奏速度最接近Marshall的建议。从Quantz提供的证据来看,他建议3/8拍中的 =80的速度比席夫、巴伦博伊姆、古尔达弹奏的都要快。实际上,这些有关于巴赫BWV 893速度资料,只是帮助表演者演奏更好的理解巴赫BWV 893的赋格曲。 因此,不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数据,表演者只需在这些数据的范围内,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喜好,进行演奏即可。
从上述文字可知,在巴赫的BWV 893的研究过程中,获得了有关巴赫的速度记号、拍号的使用特征,以及拍号和有关速度词语的发展变迁。找出巴赫的手稿和亨乐版本中拍号的不同,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介绍了速度词“Allegro”的在巴赫时期的演奏速度与现代演奏速度的不同。并根据三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安德拉斯·席夫之间的不同演奏方式,一一与历史证据进行比对。作为演奏者在获得这些信息之后,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演奏出属于自己的巴赫版本。
参考文献:
[1]丁玲.巴赫作品的音乐分析及现代手法演绎问题之探索[J].金田(励志),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