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大学新生职业定向的影响
2020-05-06李恩秀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大学生们面临着严峻社会就业形势,职业定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第一步,影响职业定向的因素很多,文章主要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新生职业定向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的生源地、职业背景、经济背景三方面对职业定向都有影响。
关键词:大学新生;家庭背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向
为了提高自身在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新生需要尽快地适应校园,考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计划,最终实现个人目标。本文试图对我院大一新生的家庭背景对职业定向的影响作出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了解影响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为学校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和辅导做好准备。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
(一)职业定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定向这个概念在金一鸣教授2000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中就有涉及,职业定向是指青年学生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而采取各种行动[1]。职业定向的形成在现实社会中主要借助予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历史责任。陈壁辉(2003)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个体一生中所从事过的工作经历和结果称为职业生涯[2]。即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指工作经历,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包括从事的工作的结果。班兰美、黎志建、张玉等学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3]。职业定向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重要一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本文根据问卷调查,职业定向分为继续深造、参加工作、规划不清晰三类。
(二)家庭背景的定义
家庭背景是一个含糊且内涵宽泛的概念,不仅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等是家庭背景的组成部分。文东茅教授指出父母的职业、学历、收入、身份等将决定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及社会资源,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对机会、考取不同公办高校以及就业结果等方面都是不均等的[4]。 胡蕾蕾、邱荣超等学者认为,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在地、民族、种族等都是家庭背景的组成部分。父母的职业影响着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而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到子女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生涯规划[5]。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设置及结果,从家庭生源地、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三个方面来分析家庭背景对大学新生职业定向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首先,大学新生是刚刚摆脱高中高考“指挥棒”的“新势力”,之前缺失的职业定向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在高校补回来,这将对大学生个人未来的定位和发展和所在家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些现实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课程,要求学校形成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校相关部门改善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再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通过了解影响职业定向的因素,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侧重点,使大学生及时制定良好的职业规划,提升专业水平和自身竞争力,提高就业满意度,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发展。因此研究大学新生的家庭背景对职业定向的影响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我院针对大一新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本次研究主要选取问卷中与调查主题相关题目进行分析,与本研究有关的几个主要变量包括:(一)家庭生源地包括 “城市”、“乡县”、“乡村”。(二)家庭职业背景包括“工人”、“农民”、“公职人员”、“个体户”。(三)家庭经济背景包括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四)大学新生的职业定向包括 “继续深造”、“参加工作”、“规划不清晰”。
(二)调查情况
选取2015级、2016级、2017级4年制本科学生进校时填写的问卷调查数据,总共发放问卷4077份,其中2015级1301份,2016级1168份,2017级1608份,共回收4077份,回收率100%;经过筛选,有效问卷3848份,其中2015级1301份,2016级1093份,2017级1454份,平均有效率94.4%。
(三)数据处理
本文借助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对调查学生的家庭背景(包含家庭生源地、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三个方面)、职业定向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影响职业定向的因素进行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
三、家庭背景对职业定向的影响
(一)家庭背景的描述性统计
从新生家庭生源地的频数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人数为1275,占总人数的33.1%;来自乡县的学生人数为1494,占总人数的38.8%;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为1079,占总人数的27.8%。
从新生家庭职业背景的频数统计来看,父母职业为工人的学生人数为1449,占总人数的33.7%;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学生人数为649,占总体人数的16.7%;父母职业为公职人員的学生人数为898,占总体人数的22.9%;父母职业为个体户的学生人数为898,占总体人数的23.11%。
从新生家庭经济背景的频数统计来看,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学生人数为3296,占总人数的87.3%;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人数为492,占总人数的12.7%。
(二)职业定向的描述性统计
从新生职业定向的频数统计来看,想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为2333,占总体人数的60.6%;想在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人数为735,占总体人数的19.1%;规划不明确,尚未考虑过职业规划的学生人数为780,占总体人数的20.3%。
(三)职业定向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从卡方检验的结果来看,不同家庭生源地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家庭经济背景影响职业定向,家庭职业背景影响职业定向;虽说结果只能看出是否影响,但就以家庭经济背景为例,我们是以家庭经济水平划分水平,然后看它每个水平下的职业定向如何。所以我们认为是家庭经济背景影响职业定向,而不会说学生的职业定向影响家庭经济水平。
四、讨论和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证实了家庭背景对大学新生的职业定向有影响。其中,不同的家庭生源地、不同的家庭职业背景、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有影响。
(一)新生进校时,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很大。在研究中发现,在职业定向中,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占了大多数,百分比高达60.6%。一般来说,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往往都要有学术精神,但这么高比例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因为热爱学术、追求真理选择继续考研升学、出国深造?分析原因,由于近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想着要去考研,认为只有考研、出国深造获得更高的学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找到好的、稳定的工作,也或许受父母家长压力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也认为继续深造能有更好的前途前景,家里人也更有面子。还有个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寒窗苦读十二载,每个阶段都是考个好初中、好高中,最后考个好的大学,在刚进入大学,还未全面对自身进行过职业定向的思考,有可能习惯性的选择继续深造、去考研、去留学。同时,不能回避的是,我院的办学层次是独立学院,很多学生認为是自己高考没考好或者是考砸了才进来的,因此迫切需要用考研转换自己的“出身”。
(二)对未来职业定向规划不清晰的占比较高。从三年新生的平均数据看,有五分之一的新生选择了“尚未考虑”,即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进入大学的新生,对所就读的专业是否感兴趣,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否要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升学,一系列的问题在等待着答案。其实即使选择了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一定有明确的规划,高中阶段学好语数外,门门考试科目全力以赴,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未来,所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跟着闺蜜基友走,所以很多刚进大学的新生是很迷惘的,如果不能迅速地转变自己的身份,不能很快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及时为自己未来作出规划,这更需要高校的进一步教育与引导。
(三) 家庭生源地对新生职业定向有影响。在交叉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的百分比高于乡、县学生,高达67.6%。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较乡县农村要优越,家庭生活经济条件也优于乡、县家庭,城市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更偏重在挖掘自我,孩子未来没有承担更多的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城市的孩子们更有可能比较灵活的做自己的选择。
(四)家庭职业背景对职业定向有影响。在交叉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职业是公职人员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百分比大于其他家庭职业背景的学生,达到了68.8%。一般职业是公职人员的人群学历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参与学生学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都会有正性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职业背景下,学生们会更倾向于追求比较高的学历继续深造。
(五)家庭经济背景对职业定向有影响。在交叉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百分比为62.1%,而家庭状况困难的学生选择升学的百分比为60.1%,两个比率比较接近。这与常规的猜测是有距离的,一直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会比较早的参加工作,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对于这个现象,考虑有这几种原因:首先,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得我们认为,只有学习越好、学历越高,才能找的到稳定的工作,继续升学的最终目标还是工作,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往往会认为升学可以大大增加自己在工作上的价值,因此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希望通过考研升学来提高自己学历的“含金量”,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来补给家中所需。其次,国家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高校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了一系列经济上的援助。这种援助使得大部分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的孩子不用为学费发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对于贫困可以看为是低级的需要,而深造、升学则是比较高层次的需要,当国家、政府的补助满足了学生的低级需要,那么学生自然而然的开始考虑起高层次的需要。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大一新生在刚进校时,面临未来职业定向问题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深造,有五分之一的新生根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家庭贫困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率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比率接近,家庭背景中家庭生源地、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均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有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璧辉.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9期.
[3] 班兰美,黎志建,张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影响因素[J].2013年第3期.
[4]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59-63.
[5] 胡蕾蕾,邱荣超.浅论家庭职业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J].2010年第1期.
[6] 郝盼盼.家庭职业背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J].2014年第2期.
[7] 金科.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 冯彩玲,时勘,张丽华.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第1期.
[9] 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 王冰.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D].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4-47.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8SJA2250。
作者简介:李恩秀(1977-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副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