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永嘉古建筑群的“匾额、楹联”人文教化作用浅析

2020-05-06任志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永嘉匾额楹联

摘 要:文章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采用归类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楠溪江部分古村落的匾额,楹联进行分析,寻找文字后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寻找可借鉴的载体及方法。

关键词:永嘉;建筑;匾额;楹联

一、绪论

匾额、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匾额、楹联在中国的建筑中配合的淋漓尽致,相得益彰,也让整个建筑拥有了文化的气息。建筑不单是 “实用”,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教化的功能。给建筑起到的不仅仅是装饰性作用,更是整个建筑的“魂魄”。

(一)问题提出

在温州永嘉的楠溪江流域,至今保存者众多的古村落,破旧的亭榭、蛛网的屋檐、苔青的古桥、苍虬的古树,还有模糊不清历经沧桑的众多匾额、楹联,都在默默的讲述着这其中的忠义礼智、仁德勤俭,讲述着这里至今仍旧保持的淳朴、诚信、孝顺、勤俭、邻里和谐。

当我们在感叹当今社会功利盛行的时候,不禁要问先人们是如何教化子女的?这些匾额、楹联是否能告诉一些信息?这是本课题的意义。通过收集、分析残存的匾额、楹联,寻找先人们在教学、祭祀、生活中的教化作用,以作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实地调研重要是通过走访永嘉楠溪江地区的部分古村落,收集古村落建筑中如祠堂、门台、书院、戏楼等处的匾额、楹联内容,通过整理、分析梳理其中的思想和教化元素。

具体的是组织四组人对楠溪江流域中的重点古村落群进行了细致的走访,每两人一组,共走访八个古村落,分别是岩头丽水街、芙蓉古村落、埭头古村落、屿北古村落、苍坡古村落、林坑古村落、枫林古镇、蓬溪古村、花坦古村、潘坑谢文锦故居等。收集匾额内容共67个,楹联共152副,其中祠堂楹联26副,戏台楹联6副,书院楹联4副,其他建筑楹联74副。另外委托永嘉籍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收集家乡古村落的楹联共42副。

二、匾額、楹联的教化作用

(一)教化以“忠孝”立身

通过分析匾额、楹联的内容,我们发现楠溪江古村落的先人们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据此来分析他们的文化遗宝实觉不妥和惭愧,在收集到的这些素材中,发现以“忠孝”为内容的尤为突出。

忠孝持家远

诗书处世长

——蓬溪近云山舍门台

恩纶承北阕

祖德耀东瓯

祠傍大门台 念先祖肇迹发祥 忠孝诒谋垂百代

行分四宅派 愿后人继志述事 贤亲济美颂千秋

——枫林元益公祠

理学专家 良佐兄弟 道德文章昭北宋

革命先烈 文锦先生 丹心碧血染南京

——蓬溪谢氏大宗

祖有德 宗有功 遵万古圣贤礼乐

子必孝 孙必敬 序一家世代渊源

——水东郑氏宗祠

访李塢遗踪 共仰先明孚惠

留芙蓉片壤 毋忘大宋孤忠

——芙蓉古村陈氏大宗祠

懋赏懋官 已订山河之誓

世臣世禄 毋忘忠孝之箴

——碧莲刘氏宗祠(诚意伯刘基)

春祀秋尝 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 序一家世代忠良

——陈氏宗祠

敬宗遵祖 传千秋孝道

睦族和邻 做万代良民

——陈氏宗祠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上塘林氏宗祠

皇恩浩荡 忠君为国盛名振

祖德昭彰 孝道齐家后代贤

——花坦朱氏宗祠

忠臣大节通天地

孝子精诚感鬼神

——千石王氏祠堂

以上12副楹联均是在宗祠建筑中出现的,加之“聚族堂”、“孝思祠”“芳桂堂”“追远堂”等匾额,就不难看出,楠溪江流域生活的先人们,虽然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耕农只是“安身”,读书方是“立命”。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将“忠”、“孝”的理念作为其教育子女的重要项目,在其建筑“宗祠”中,忠孝的概念被一遍一遍重复,字里行间均看不到丝毫以“发财”为荣耀的字句。

(二)教化以“勤俭”持家

勤俭是中国古人们持家的关键思想,这一点在“耕读”文化浓郁的楠溪江流域的民众中也体现的异常突出。现代人们以物质丰裕为主要的生活目的,虽强调勤俭,但终究不佳,在如今的新建筑上更多的是“恭喜发财”,看看古人无论是楹联还是匾额,是族谱还是书院中都给予了异常的重视。

两字格言勤与俭

一行正业读和耕

——碧莲刘氏宗祠

创业维艰 先世备尝甘苦

守成不易 后人宜戒奢华

——陈氏大宗祠

人勤一生千川绿

族和永世万山红

——陈氏宗祠

立业维艰 虽一粟一丝无忘先泽

守成非易 宗六德六经不坠家声

——埭头陈氏大宗

祖德煌煌重读重耕培玉树

宗功赫赫克勤克俭育龙孙

——浦口王氏宗祠

肇基成化间耕读传家清誉远

草创横溪地勤俭继世德声隆

——上塘横溪张氏宗祠

耕读传家远

勤俭世泽长

——前山四合院前面

半世勤劳留典范

一生勤俭传嘉风

——杨氏宗祠

从以上楹联中不难看出先人们在“勤俭”上得重视程度[1]。无论是 “耕”还是“读”,勤都可以使得“千川绿”“万山红”,他们将“勤俭”列为了人做各类事情的基本准则,这与中国传统的“天道酬勤”“勤俭持家”是一脉相承的。只有教育子女们对人对事要 “勤”,对物对财要“俭”,说明了先人们始终将“勤俭”做为非常重要的行为取向。

(三)教化以“诗书”育人

“诗”是《诗经》,“书”是《尚书》,这里的诗书只是代名词,可以说这里的诗书是对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代表称谓。先人告诉后代子孙,学习《诗》《书》不但是为了有朝一日“暮登天子堂”,更是做人立德修身的根本,儒家经典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活脱脱的日用而不知,无论是书香门第还是苍野匹夫,都将儒家经典作为修身之则,做为做人之路。

礼乐从先进

诗书启后昆

——孙氏梅坡公祠

礼门义路家规矩

仁山智水古画图

——刘时钦中堂

青山修竹诗书第

石径松风礼义门

——霍然家门台

诗书礼乐长铭记

祖范家风永发扬

——陈氏大宗

诗书无俗句

山水有清音

——谢文锦故居

祖徙于溪下 耕读传家成望族

村兴自宋朝 诗书继美振家风

——金氏宗祠

忠孝持家远

诗书处世长

——蓬溪近云山舍门台

书城拥护芝兰室

带草丛生书礼家

——书带堂

常见“勤俭”持家,“诗书”传家的说法,先人对文化的传承如此重视,无论家境如何,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修身立德为先。学习诗书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更体现出了楠溪江人们对于“文教”的重视,将礼乐之家,诗书之家作为一个家庭永远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从中借鉴,现代对“礼”的教育太过忽视, “礼”的缺失使得生活方方面面都显示出没有尊重,没有先后,没有感恩、没有规矩,古人在其居家的楹联中,以如此多的将“诗书”融入其中,想要告诉其子女、族人和自己诗书能教育人们成“人”,成为一个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义廉耻的人。这必定能解决我们当下的疑惑。

(四)教化以“颂德”和族

《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对于自己祖先的感恩、崇拜、学习、效仿是民风淳厚的措施之一。在楠溪江古村落走访的过程中,依然能感受到民风淳朴、恬然自在,也依然能看到众多建筑中以祠堂为之最,无论是规模、用料、文化均是建筑中的佼佼者。试这里面有着古人先贤们深远的用意和思想,看看这些对其祖先的“颂德”的楹联,使人油然而生一股不给祖宗丢脸,要给先人争光的想法,或许这才是“感恩心”的起源點。

为帝者师 为王者令 亘古中山第一

如日之光 如月之明 于今碧水无双

——碧莲刘氏宗祠(明御史宋濂)

开国元臣定文谥于百代

承天翊运焕名号于千秋

——碧莲刘氏宗祠(刑部尚书应大猷)

开国勋臣锡文谥于百代

青田督址卜宅里于九千

——碧莲刘氏宗祠(中宪大夫吴时来)

宋室尚书第

明廷御史家

——溪口戴氏大宗

邹鲁号溪山 道统儒门双借绪

程朱传理学 春宫甲第六登墀

——戴氏大宗

谯国钟英荣增南闽

菰田毓秀光耀东瓯

——戴氏大宗

忠肝扬四海 英名永在传遐迩

业绩昭千秋 浩气长存耀古今

——芙蓉古村陈氏宗祠

宋室衣冠 皂盖朱幡擢秀

明廷阀阅 黄门乌府联芳

——花坦朱氏宗祠

南宋守成 忠义孚九重之懋宠

东嘉讲学 渊源衍百代之真传

——王氏祠堂

赤心披七窍 箴纣王 万世忠良有比相

青史著千秋 禁烟毒 四房妇孺知林公

——林氏宗祠

忠肝扬四海 英名永在传遐迩

业绩昭千秋 浩气常存耀古今

——芙蓉陈氏宗祠

太傅雄才 为天下苍生 不忍东山高卧

将军大略 保中原社稷 喜传淝水捷音

——蓬溪谢氏大宗

以追思先人的丰功伟绩为凝聚族人的素材,在长年累月不断地祭祀中,后人们也慢慢从中学会了感恩,从而学会了也要做族人中得佼佼者的心理,使得把对祖宗的感怀转化成为现世需要的功业和品德,这种教化人的方式确实需要我们学习。

三、总结与借鉴

(一)教育要有明确核心

无论是写景的、抒情的、颂德的、教化的楹联匾额,其最终目的在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就是“德”,忠孝修身是为了德业准备,勤俭持家是为了德业准备,诗书礼乐是为了德业服务,歌颂祖德仍是为了德业准备。正如楹联所说“修身如持玉,积德胜遗金”。楠溪江古村落的耕读文化中,都在围绕“德”业的教化而展开。这就启示当下,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教育、舆论、宣传、表彰、装饰、规划等都要以教育人们成为一个有“德”的人,非以“利”为衡量标准。

(二)教育要有家庭平台

调查材料全部来自家族建筑中,没有一个官方的教育机构,书院、祠堂、居家均是先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现代的教育基本上在学校完成,家庭只是学校教育的衍生品,功能是完成作业。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更多是为考试服务,德育方面的内容以标语、口号和宣传为主,没有将“德”转化为“礼”,学生始终不明白“何为德育”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家庭教育不能作为学校功能的延续,家庭应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完成学生的德育修炼。

(三)教育要贴近自身

楠溪江古村落中的楹联匾额告诉我们,先人的教育不但中心突出,明确而且千百年不变,最后细化成为一整套的行为规范,他就像一个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每一个人经过此程序的加工,都会有其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夫妻恩爱、是非判断的基因或烙印。如说是礼乐传家,则学习中必是礼乐,日常中必是礼乐,节假日必是礼乐,楹联等各类所能接触的文化全部是礼乐。启示我们,教育一旦脱离了实际应用,所剩者是无效和苦恼。

(四)教育是立体系统

回顾楠溪江古村落中宗祠、书院、居家、戏台等等的楹联、匾额,很多虽不在文章的归类范围之内,但细细读来,文味意境耐人深思。如:琴山戏院楹联“神是人 佛是人 鬼是人 人也是人 一二人千变万化;车是步 马是步 船是步 步亦是步 三五步四海五洲”。漫步古村落间,无论建筑,匾额,彩绘,砖雕、布局、风水、古树、鸭鹅,均能给你以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意境的教育和感化,古村落就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腌菜缸”,只要你生活在其中,“腌”也要“腌”出一个知书达礼的文化人来[4],这个我们正是真正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何向荣.半担溪山半担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3:87.

[2] 徐世槐.刘基故里楹联评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7.

[3] 王长恒.大学生礼育研究——基于儒家礼育思想的视角[J].管子学刊,2017(03):179-180.

[4] 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基金项目:文章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刘基文化专项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JY201804。

作者简介:任志杰(1974.10- ),男,甘肃靖远人,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永嘉匾额楹联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父辈们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我们一定会胜利
匾额下的刺猬
孔府的年节楹联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