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2020-05-06刘咏春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刘咏春

摘要:从近年来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可见,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得分率与文学类文本、说明类文本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呈缩小趋势。当前,与其他文本的教学相比,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课标学段要求缺失、教材教学内容缺乏、日常教学研究缺位、学生生活经验缺少等问题。为提高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须在教学中树立课程意识、融合意识、任务意识、策略意识。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为了解义务教育教育教学现状,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中小学学业质量测试分析和反馈指导”项目组,对全省八年级和五年级学生(2016年前为四年级学生)每两年进行一次学业质量监测。现结合近几年监测数据对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改进当下的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一、监测数据及分析

在2010—2018年小学学业质量监测中,文学类文本、说明类文本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得分率如表1。

从表1可见,在近五次监测中,除2016年之外,非连续性文本得分率一直为最低。特别是2014年之前,与其他两类文本的得分率差距几乎都超过10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非连续性文本与其他两类文本的得分率差距呈缩小趋势,2016年甚至超过了其他两类文本(与题目相对较容易有关)。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

与其他文本相比,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至少存在四“缺”。

1.课标学段要求缺失

在我国,许多教师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接触到“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而在第一、二学段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未提要求。由此,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以前未开展规范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

2.教材教学内容缺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叙事类、诗歌类、说明(理)类等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数量非常少。以第三学段(5~6年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叙事类、诗歌类、说明(理)类文本分别为85、57、16篇,而非连续性文本仅有8篇,数量很少,很难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

3.日常教学研究缺位

非连续性文本种类繁多,有图形、表格、说明书、凭证单等;有的是单一的材料,有的是组合的材料;信息量大,文意连续性不强。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而近年来的各级教学研究活动,鲜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专题研讨。教师普遍不了解这一陌生文本的学科教学要点,教学时遇到此类题目,“教什么”和“怎么教”基本都是“临时起意”,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目标达成等均把握不准。

4.学生生活经验缺少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目标,文学类文本重在体验思想情感,说明类文本主要是获取信息,而非连续性文本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指向于任务完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现在的学生因诸多原因,很少走出校门、家门,生活空间狭窄,生活经验贫乏。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时,他们往往感到较为陌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改进建议

非连续性文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找工作要会看招聘启事,看电影要读懂电影海报,买了新家电要根据说明书安装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课程意识、整合意识、任务意识、策略意识,以改进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1.树立课程意识

美国“共同核心”(Common Core)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文学类和信息类图书的阅读比例为:四年级,文学类书籍占50%,信息类(含非连续性文本,下同)书籍占50%;八年级,文学类书籍占45%,信息类书籍占55%;十二年级,文学类书籍占30%,信息类书籍占70%。可见,美国为保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明确提出了数量比例要求,更是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之中。

如前所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课标学段缺失、教材教学内容缺乏、日常教学研究缺位等问题,这导致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缺乏课程意识,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为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保证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施到位,建议完善各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求。其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要求可以表述如下:

第一学段: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或表格中提取单一或多个信息。

第二学段: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做出推理。

第三学段:阅读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做出合适的评价。

目前,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编排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在连续性文本中蕴含着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插图、材料链接、课后的图表作业等;二是在练习中涉及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公交站牌、小制作说明书、成长卡片等。这种编排让教师们感觉到非连续性文本只是连续性文本的补充,或者只是一种作业形式,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忽略其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一方面,在每个学段增加两组非连续性文本的专题阅读。第一学段以单一的材料为主(或文,或图,材料呈现形式单一),第二学段以简单的图文组合材料为主,第三学段以较为复杂的图文组合材料为主。另一方面,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要与现代生活技能的掌握有关,如网络订票、旅游指南、看病流程、乘坐地铁、购物指南、游戏规则等等,着力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树立融合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融合意识,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融合在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之中。具体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增补。在连续性文本学习中,根据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连续性文本内容,又学习了非连续性文本独特的阅读方法。如写人的文章,可以增补关于人物的身份特点的人物卡片;信息类文章,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诗歌类文章,可以配以图画情境;等等。在教学《三顾茅庐》时,为让学生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一老师出示了一张表:

通过年龄的对比、身份的对比,刘备的诚心诚意便清晰地表现出来。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解释的内容,却能用一张图表清晰而直观地展现,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魅力。

二是再创。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可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创造。教学《天安门广场》,学生可根据文本内容绘制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图;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可绘制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等等。要點图、方位图、游览图、情节图……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它们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将思维可视化、深刻化、条理化,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一学生在预习《赵州桥》时,采用图示的形式做预习笔记(如图1),很好地将连续性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融合起来。

三是运用。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有所增加。第一学段虽没有专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但在练习中有大量的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出现的练习。教师要用好这些练习,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如在《蜘蛛开店》(二年级下册)的习题中,有一题要求根据示意图讲故事(如图2),这个示意图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有哪些内容,让学生发现示意图呈现了课文的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信息讲故事。

3.树立任务意识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生活密切联系,实用性和操作性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特质。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任务驱动达成学习目标。

回顾这几年省学业质量监测的非连续性文本题目,无论是说明书的阅读、图书室条例的阅读,还是方位图的阅读,基本上都是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来完成。以2012年江苏省测试题为例(见图3):

这是一道看图题,图画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而题干则提出了任务:找到小明要去的地方。在教学这一图表阅读时,教师首先要利用好这一情境,先让学生整体观览示意图,知道这幅图上有两横两纵四条大道,有四个十字路口,有学校、医院等五个地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替换,成为小明,按题目的要求在图中“走一走”。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角色替换”“图中走走”,最终完成任务。

4.树立策略意识

郑圆铃认为,最常见的文本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图表类文本、知识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每一类文本有对应的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1]。那么,图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观察。非连续性文本以图表、图文等形式呈现相关信息。与连续性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呈现更零散、更隐蔽,因此准确而迅捷地提取信息更为困难。郑圆铃提取信息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读标题;(2)读横轴与纵轴;(3)注意特别信息[2]。这样,就对图表进行三次不同要求的观察和阅读,既保证了对图表有整体感知,又做到了对图表的细节心中有数。

二是解释。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较多,各类信息间有着或明或隐的关系。阅读图表常常需要比较图表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进行解释。《寻找食物》是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测试中的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文本以实验计划的形式介绍了蚂蚁、湿圆虫、蚯蚓寻找食物的方法。命题者根据文本内容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蚂蚁和湿圆虫寻找食物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完成这道题,就需要将两个实验计划进行比较阅读,找出蚂蚁和湿圆虫各自寻找食物的方法,再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一系列的阅读、思考过程,就是尝试对文本信息进行解释的过程。

三是整合。整合就是将看似多个无关联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在图表阅读中,通过浏览图表,了解其中的各类信息,有时需要将有效信息有意识整合归类。如“某地雾霾六大原因”(见图4),以饼状图的形式呈现了雾霾产生的六大原因,呈现的信息是零散的,毫无关联的,但如果我们按其危害程度从大到小进行归类排序,这六大原因就联结成一个整体。重新排序后,不难发现,危害最小的是汽车尾气,危害最大的是工业污染与二次无机气溶胶。

总之,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可以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正视它,重视它,走近它,研究它,它就一定会进驻寻常课堂,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2]郑圆铃.有效阅读:阅读理解,如何学?怎么教?[M].台北:亲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2013:63,67.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