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竞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0-05-06毛海鹰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毛海鹰

摘要:参加教学竞赛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教学竞赛中,中青年教师要正视家庭生活、日常工作、参赛意愿、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影响,通过自我驱动、借力他人,打破束缚、超越自我,遵循规律、追求创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赛后,中青年教师还应警惕心理疲劳、假性生长、“独善其身”等不良现象,实现可持续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学竞赛;教师专业发展;中青年教师

2019年4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名校联盟组织评选的“2018—2019全国十大青语名师”的40位候选人之一。逐一研读每一位候选名师的个人简介,类似“教学竞赛获奖”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经初步统计,40位候选人中有21人次在全国性教学竞赛中获过一、二等奖,占比52.5%;有22人次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占比55%;每位候选人都有在市、县级教学竞赛中获奖的经历。笔者也曾经获得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第一名、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感觉每一次参赛都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超越的过程。对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45周岁以下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也发现,中青年教师普遍认同参加教学竞赛对自己专业成长有较大促进作用,很想在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但是又畏惧比赛。面对教学竞赛,中青年教师会遭遇哪些现实困难,又应该采用何种对策,从而充分放大教学竞赛在自身专业成长进程中的作用呢?

一、参赛过程中遭遇实然困境

当下各类教学竞赛通常有年龄限制,一般在40周岁以下,也有的放宽到45周岁以下,且需经历“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层层选拔。统计近5年笔者所在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能够从区级比赛脱颖而出参加更高级别教学竞赛的老师,工作年限几乎全在5年到15年期间。这些青年教师已经度过了教师发展的适应期和过渡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参加教学竞赛的黄金年龄,但在参赛的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家庭生活与竞赛准备之间的矛盾

中青年教师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基础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又较大,她们在家庭中担负的照顾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任务更重一些。参加竞赛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白天在学校完成日常教学,只好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在家加班加点备赛,难免会和家庭生活的安排产生矛盾。

(二)日常工作与竞赛集训之间的冲突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较大工作量,很多老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有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已经升任中层或者校级职务。既要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又要参加竞赛集训等,参赛教师往往疲于奔命。由于常外出参加竞赛集训,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老师精力被分散而产生怨言,另一方面增加了教研组、年级组同事的工作负担。

(三)参赛意愿与竞赛组织之间的疏离

学校和区域常用以赛带练的方式促动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意愿,竞赛选拔通常层层推进。就笔者所在区域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层面组织所有符合参赛资格的教师参加比赛,从中选拔参与区级比赛教师。另一种是直接组织区级全员参与式竞赛,按比例评奖,并推选前几名选手参加更高层级比赛。由此,每一个在年龄范围内的教师,不管个人是否愿意,都需参赛。不情不愿的教师自会心生怨气,以应付的态度来面对。

(四)个人能力与竞赛要求之间的落差

这一矛盾最为突出。当下的教学比赛,尤其是教学基本功类的竞赛包含的项目众多,涉及面广。以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项目为例,该比赛包括素养测试、朗读、演讲、讲故事、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才艺展示等内容。这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科素养、教學能力等是全方位的考验,很多青年教师觉得自己踮起脚尖也未必够得着,加上获奖名额毕竟有限,自己的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往往对竞赛望而却步。

二、积极应对中实现自我生长

面对种种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中青年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借助教学竞赛这个重要平台,实现自我专业的提升和超越呢?

(一)既自我驱动也借力他人

1.心理调适唤醒“自我内力”

心态决定状态,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参与教学竞赛对个人专业发展的意义。工作5年左右的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可以缩短自己的入职适应期;工作10年左右的教师,可能已经进入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这个阶段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参加教学竞赛有助于突破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在参赛过程中,不应仅盯着奖项,而应将教学竞赛当成是与同行切磋、提升教学技能、完善自我的契机和平台,这样才能发动引擎,更好地唤醒自我内力。

2.周密计划形成“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的优点是可以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物体的各个部分。确定目标、周密计划便能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薄壳结构”,有助于化解上述诸多矛盾。专业的竞赛都有周期,有些竞赛每年都有,规格较高的两到三年一次,若有意参加,可以有效规划长期目标和短时目标。制定和追求长期目标,需要分析、梳理自己的教学或专业发展现状,平时注重锤炼基本功,积极关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出现的问题,反思缘由,思考对策,在准备的过程中逐步将教学职业生活上升为教学研究生活。短时目标是对长期目标进行分解的结果,包括哪个阶段补自己的哪块短板,如何协调好学校的日常工作,将分散的日常事务做整合处理(比如将教学与提升自我的训练相结合、学校教研与竞赛培训整合等)等等。合理安排时间是节约时间的最好办法,长短期目标相结合能有效分解压力。

3.开放悦纳促使“众人划桨”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在备赛的过程中要及时与校领导沟通,与区域教研员沟通,交流备赛进度,让学校和教研员了解自身已经有哪些进步,瓶颈在哪,还需哪些支持与帮助等;与团队充分合作,向导师虚心请教,相信集体的无穷智慧。“众人划桨开大船”,以开放悦纳的心态吸纳、学习和践行,就能取长补短,完善提升。

(二)破“信息茧房”促自我超越

哈佛大学桑斯坦教授提出的“信息茧房”理论告诉我们,人性的弱点导致我们更愿意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束缚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教学竞赛,尤其是比赛项目众多的基本功竞赛,是对一个教师素养的全方位考核,需要中青年教师不断打破“茧房”的束缚,实现自我超越。

1.树立共同体意识,拓宽视野

在教学竞赛中,共同体有助于参赛教师较快地突破自我。首先,所有的参赛教师是一个共同体,集训时,要善于观察他人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表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参赛教师和学校乃至区域的同行是一个共同体,每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身上都有可以汲取的养分,不妨跨学科进行求教。笔者在参加江苏省教师基本功竞赛时,就请了书法老师指导粉笔字的书写,请了美术老师指导才艺表演,请了音乐老师指导提升现场表现力,等等。第三,参赛者和周边的社会成员也能形成一个共同体,如朗读、演讲等可以向新闻主播请教,他们能提供专业的指导,比起个人的独自琢磨效果更好。

2.借助浸润式研究,丰厚底蕴

指向专业发展的竞赛准备不能仅追求短期效应,更应借机浸润其中,丰厚自己的底蕴。

(1)散点式浸润和旋涡式浸润相结合

读书和研课是在专业生活中浸润的重要途径。读书要散点式和旋涡式相结合。就竞赛中的笔试部分而言,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以笔者参加的江苏省教师基本功竞赛笔试为例,考查点除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名著阅读、文学常识外,还涉及时政、美术音乐作品赏析等。于永正先生曾说:“你不知道哪一片云彩会下雨,所以要时时布云。”为扩大知识面,要广泛浏览,多元关注,储备素材,此所谓散点地读。当然,既要博览群书,更要深钻几本。旋涡式阅读可以找几本教育经典著作,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咀嚼,经历“神游—神交—神合”的三重境界。充分内化某几本教育经典著作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理论素养精进了许多。旋涡式阅读还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根据需要阶段性地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深入阅读,即由一个主题(学科知识、儿童发展、课程理论等)切入,越来越深入地精读。

研课也需要散点式和旋涡式相结合。散点式研课是指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名师的课,比较哪一种课的风格与自身需求更为贴近,可仿可学,比较哪一种课有助于自身突破当下困境,引发新思考。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研课还是旋涡式、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反复研究。选择对自己启发意义特别大的课,一遍一遍地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琢磨。与其浮光掠影地看一百节课,不如以看一百节课的时间,细细地研究少数经典课。对一堂课有学理性的思考,才算真正看懂一节课。

(2)教学能力训练与教学设计建模相整合

不管什么类型的教学竞赛,最重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在备赛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磨课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也是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一是同课同构。自己与一位比自己更成熟的教師就同一篇课文,用同一份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上,如果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就反复对比分析,从学情差异、个人底蕴差异、关键性环节处理的差异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剖析原因。这样的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课堂实施方面的问题,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1]二是同课异构。同样的内容,采用和他人不同的设计来执教。在观课议课中,分析不同的设计背后文本解读的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同、课堂实施的不同等,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课堂理答的智慧等。三是异课同构。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因为竞赛时给予选手的备课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天左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在赛前“建模”是一种有效的应对之策。如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类文体的课,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课进行课型建构。这三种方式(三个阶段)的磨课训练过程,就是对教学技艺反复磨砺的过程。

(3)教学技术提升与教学艺术优化相融合

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停留在“技”的层面远远不够,要将教学技术上升到教学艺术的层面。这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变“固态课堂”为“液态课堂”。比赛时,班级是随机的,学情变化很大,如果教学只是按照预设来实施,学情一有变化,便会陷入僵局。“液态课堂”的教学预设当如散文,有红线贯穿,但又可以做板块式调整。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自己的课堂观和课程观。中青年教师要不断深化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上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3.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思辨

洛克在其著作中写道,有四种人最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第一种是自己不爱动脑筋,只图省心省力,依赖别人的;第二种是只求利己,以个人喜好代替理智的;第三种是思想闭塞,思路受限的;第四种就是盲从权威,而第四种人的数量超越了前三种之和[2]。很多中青年教师对导师和专家有崇拜和羡慕的心理,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专家评课、导师指点的时候往往照单全收,试图以模仿的方式去靠近。盲从权威是思维固化的表现,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委。比如在听课或者讲座的时候采用“内外田字格”或者“折页笔记”的方式来记录。“内外田字格”是在内格记录环节或者观点,在外格写下自己的思考;“折页笔记”是将一页纸折成三列,两列用于记录,一列对应写下疑点等。拥有批判性思维就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有觉醒和反思。向专家学习不是要追星似地四处追随,相比那种到处找名师课听的行为,参加某一个主题的研习营或某一个群的网络在线研讨更为有效。这种不见面的研讨大家更能说心里话,对话激烈,火花频现,敢于亮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在碰撞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

(三)由有板有眼到创意无限

竞赛有许多规定动作,当然首先要求稳,课堂需要有板有眼,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然而,要赛出佳绩,教学还要有创新,有特色。

1.“板眼”是基础,根基要稳

一是坚守儿童立场,课堂出发点要源于儿童,为儿童的发展服务;要基于儿童,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和接受能力、程度。二是把握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以何种视角看待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处理。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最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师生是平等的,处于“我”的位置的教师不把学生当作那个可以控制的“它”,而是当作可以对话交往、共同学习的“你”。三是立足学科核心内容,不管课堂如何求新求变,学科核心内容要坚守。比如坚守课程标准的规定,坚守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等。

2.“创意”是境界,策略要新

创意可以来自对个人鲜明特质的深入挖掘。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用自己所擅长的去彰显特色就是一种创意。创意还必须指向思维,为思维而教。课堂能够展现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教学智慧,灵动而有趣,能够激发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创新意识受到熏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就会让评委和听众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顺利突围后的自我警醒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便有机会在教学竞赛中过关斩将,取得预期的成绩。但是顺利突围后不能掉以轻心,还要保持自我警醒,警惕若干不良效应,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警惕赛后心理疲劳

漫长的准备周期、赛前密集的集训、紧张的比赛现场都会让人赛后产生疲惫感。身体的疲倦通过短暂的休整可以恢复,但如果因长时间懈怠陷入心理疲劳,就会影响后续的工作与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有助于抵抗心理疲劳。

一要提升情感智慧。情感智慧是教师的职业感、责任感和师爱的集中体现,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认同,对学生的爱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在心理疲劳时重温“初心”,能产生继续向前的动力。

二要提升知性智慧。知性智慧是教师对教育的整体感知,深入把握。要提升知性智慧,最需要的是不断学习。撇开功利,不为读而读,不为学而学,只是让自己自由地沉浸在阅读的世界或审美的活动中,坚守内心的追求。

三要提升理性智慧。理性智慧是教师专业智慧的核心。在参赛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经验的积累,侧重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感悟。赛后,加强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提升自我的理性智慧。

(二)警惕赛后假性成长

竞赛的获奖不仅会带来短时间的欢愉,还会光环笼罩、荣誉加身,邀请讲学、上展示课纷至沓来。获奖者要警惕泡沫状的假性成长,倘若长久沉浸在自得中,于专业发展便有害无益了。

一要保持定力。要不被表面的繁榮所迷惑,保持定力,重新定位,不断反问:一节课成功了,一次比赛获奖了,自己的专业就真正获得发展了吗?不断反思:怎样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

二要顺势借力。获奖者如果能够借助一节课的成长经历和感悟,潜下心来思考一类课型的教育教学进而推广到各类课型的教育教学,慢慢体悟其中的教学真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理念、风格,才能够说他的专业成长是成功的,其经验也才值得推介[3]。

三要精准发力。获奖者可以再次确立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厘清发展方向,从而让自己置身于重实践、重研究、重反思、重改进、重建构的良好专业生态之中,一直走在融“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学生教育”三位一体,“学、思、行、著”相伴的专业之路上。

(三)警惕赛后“独善其身”

功成何必在我,功成定然有我。教师在参赛过程中受益于团队,赛后也应该主动承担引领其他青年教师成长的责任,勇于担当,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如可以与青年教师一起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也可以依托区域力量组建“名师工作室”“草根工作室”等,以领衔人、导师、活动顾问等身份,带动青年教师共同进步。

一是共读。向青年教师推荐教育教学的经典,开展导读讲座、读书沙龙等共读活动,使其在阅读中走向深邃。

二是共研。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深度研课”活动,对教学现象展开深层次的反思。用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凝聚一批青年教师,建构课程,创新实践。

三是共写。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事实上就是他的教育史。”带领和鼓励青年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帮其修改润色,促使其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理解教育。引领学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实现团队交流互鉴,助力他人成长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借着竞赛获奖的东风,继续前行,专业发展之路才会光明一片。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J].小学教学, 2017(1):12.

[2]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21.

[3]王俊鹏.教师发展,警惕“假性成长”[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2):123.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各国教师素质提升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