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020-05-06陈珊珊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目前高校中“98 后”、“00 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径,通过努力营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大学生是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没有特定的心理学部分,但却蕴含了许多心理健康思想和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探索与思考,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力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心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接纳和处理当下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铸造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自立自强的精神、包容善良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品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积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勇敢冲动、富于创新精神,根据调查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心理问题呈现上升的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心理疾病

越来越多地大学生有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倾向,他们时常会出现焦躁、抑郁、幻听、幻视,甚至被迫害妄想等症状,通过对患上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获知,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有相应的症状,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受到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不是父母离异就是父母双全的“孤儿”,从小缺乏爱和被爱的体验,加之自身及监护人对该情况的不了解、不重视,导致病情逐步发展严重,因此,对于这类学生,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有些学生可以靠药物的作用维系学校的学习生活,最终完成学业;但有些严重者必须采取退学等方式解决问题。

(二)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疾病,其余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适应问题、学业问题、恋爱问题、网络成瘾等问题引起了心理问题,比如:在生活方面,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大学新生对环境不适应,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来到陌生的环境感到非常不适应,宿舍等场所同学矛盾突出,常常会出现悲观、自卑等负面情绪;在学业方面,大学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要学会主动学习,更要善于学习,而有的学生习惯于高中阶段被动的学习方式,加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引起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未来生活感到迷茫和担忧,特别是面对考试压力增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毕业危机等心理困扰和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学生不善于甚至是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身体素质变差,精神状态也下降,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正常与人交往,有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爱情、理性地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自己或他人受到一定情感伤害后出现痛苦、失落甚至出现严重事件等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8 后”、“00 后”,他们大多独立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普遍,并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始终是最受到关注的,学习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標准,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加之周边浮躁的生活环境,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一些案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同学时常不懂得与同学交往,出现成绩不及格或意外事件,特别容易走极端。因此,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由于心理疾病,在调查中发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深层次原因实际是价值观问题,是价值观困惑与文化缺失的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抓好第一课堂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最传统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除了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还要将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使用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的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并在大学生思想与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同时,通过心理测评,摸排、筛选出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做到教育常态化、经常化,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意识。

(二)培育第二课堂

在第二课堂中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社团志愿活动,校内和校外资源共享,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去,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引导学生不逃避问题,勇敢的正視自己面对的困难,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摆脱心理困难的困扰。

针对适应、恋爱、学业、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在学生进入大学初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直至毕业,一是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二是可以带领大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大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三是开展中华传统经典朗诵、诗词大会、征文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三)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最快的方式,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平台、QQ、微博、论坛等等各种交流媒体上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比如定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故事、优美诗词、历史典故等,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线上活动,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大学生心理正向的情绪体验。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工作,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追求,也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乃至心理层面,都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教育意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喜爱大学生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琳娜.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9(09).

[2] 张秋颖.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探析[J].智库时代,2019(17).

[3] 牟善英.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J].高教学刊,2019(09).

[4] 李悦,赵晨,果孝文.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9(19).

[5] 余成武.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调适路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6] 李丽,焦琪.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熔炉效应探析--立德树人特色化品牌项目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4).

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育心”教育研究,课题来源:2019年陕西中医药大学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开放课题。

作者简介:陈珊珊(1985.04- ),女,陕西汉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辅导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