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研究综述

2020-05-06李扬梁莉莉张艳李芳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影响因素大学生

李扬 梁莉莉 张艳 李芳

摘 要:网络欺负是发生在互联网中普遍的攻击行为,它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各国心理学者对网络欺负高度重视并且对其特点、危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这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引起社会、政府、学校以及家庭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网络欺负;大学生;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一、前言

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上网人数突破8亿人[1]。然而,当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方便之时,也将现实社会中的陋习带入了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年中,网络欺负事件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对网络欺负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调查显示,中国有97.9%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如此庞大的基数,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实施以及遭遇网络欺负的概率。

二、网络欺负的定义

挪威的欧维斯(Olweus)是最早对欺负行为进行专门研究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欺负是指个人或团体带有目的性地、反复地对无力保护自己的个体造成伤害的一种行为,同时欺负者和受害者之间存在力量的不等性[2]。根据欧维斯(Olweus)对欺负定义和自己的理解,研究者对网络欺负形成了一些概念。张国华和雷雳将网络欺负定义为网络欺负者对个体或者其他群体实施故意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通常是以文字化的“言语”伤害为主要形式,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3]。史密斯(Smith)认为网络欺负是由个人或团体,利用电子设备进行的一种攻击性的、刻意的行为,旨在重复针对受害者进行攻击,对方无法轻易进行防御[4]。贝尔西(Belsey)认为网络欺负是指个体或群体运用新型的网络信息技术如电子邮件、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软件、个人主页和网络社交平台刻意、反复地意在对其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虽然以上学者尚未对网络欺负定义达成共识,但是他们的定义都强调了网络欺负的核心:蓄意、重复、双方权利的不均等和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三、网络欺负的发生率

(一)发生率

目前心理学者对于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网络欺负者和受害者。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网络欺负的发生率在10%~72%。曼努埃尔(Manuel)对888名青少年研究发现,有34%左右的人曾经参与过网络欺负[5]。Mohammed等人对15 465名美国学生调查发現,超过15%的人遭受过网络欺负,女性占受欺负总人数的68%[6]。佩林(Pelin)对8 311名土耳其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约有49%的学生实施过网络欺负,有61%的人遭受过网络欺负[7]。

在我国,陈启玉对1 103名青少年研究发现,有82.77%的人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网络欺负,有57.21%的人对其他人实施过欺负行为,无论是网络欺负的发起者还是受害者,男性的风险都远高于女性[8]。金童林在2017年对黑龙江5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欺负的阳性率为42.61%[9]。王美芳调查了655名中国大学生发现网络欺负的发生率为37.6%,受欺负人数占总人数的57.3%[10]。

由此可见,尽管全世界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但是网络欺负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二)性别差异

在传统欺负中,众多研究表明,男性的欺负行为要显著多于女性,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容易成为受欺负者[11]。但是对于网络欺负是否和传统欺负一样,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者如今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有研究显示,网络欺负中不存在性别差异,如伊巴拉(Ybarra)和米什纳(Mishna)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中的欺负者和受害者均没有性别差异[12]。而科瓦尔斯基(Kowalsk)的研究结果表明,有25%的女生卷入到网络欺负中,而男生只有11%参与过网络欺负[13]。还有学者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网络欺负上具有显著差异,男性无论是在欺负行为和受欺负上都远高于女性[14]。

四、网络欺负的危害

(一)对个人的危害

经常参与网络欺负会引起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和逃学现象[15],还会引起人们幸福感降低和挫折感[16],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恐惧、自我价值丧失和自杀意念[17]。除了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还会使他们产生许多生理上的问题[18],例如出现睡眠障碍、头疼、胃痉挛等躯体化现象,甚至自杀现象。

(二)对人际关系的危害

在传统欺负的研究中,许多研究显示,欺负极易引起人们人际关系敏感,同伴接纳降低以及人际冲突等不良后果[19]。研究者在对网络欺负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许秀利通过对400名高中生研究发现,网络欺负总分和疏离感呈显著正相关[20]。陈启玉对1 103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线上好友和线下好友重叠越来越高,一旦二人闹起矛盾,双方将大概率把线下矛盾转移到线上,如果两人共同好友较多,就会对网络欺负的受害者造成双重伤害[21]。同时也会产生社会功能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社交恐惧等[22]。

(三)对社会的危害

欺负行为本身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人们长期沉溺于欺负的环境中,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诚信友善”,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乱和恐慌。牛蒙刚指出过多地接触网络欺负,会让青少年产生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对青少年的三观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23]。

五、网络欺负的干预

(一)国外干预措施

国外对于学生网络欺负的干预主要采用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干预传统欺负来减少网络欺负,澳大利亚的ViSc社交能力计划,从具体的技能和认知入手,对学生的传统欺负进行干预,依靠降低传统欺负行为的发生率而促使网络欺负的参与度有了减少[24];另一种是以认知干预为主,辅以外部环境优化的干预模式[25]。

(二)國内干预措施

国内的干预研究主要以个体干预和社会支持干预。个体对网络欺负的知觉、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感知和安全使用网络都能够帮助个体远离网络欺负;[26]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协同努力来减少网络欺负[27]。通过对文献的搜索,国内对网络欺负的干预主要还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研究较少;而且已有的国内干预研究中,都是以避免为主,缺乏对遭遇网络欺负及事后的相关干预,还缺乏对网络欺负中不同角色有针对性的干预。

六、总结

尽管网络欺负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但它正在变成危害越来越大的社会问题,研究网络欺负,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迫在眉睫。青少年正处于学习能力最快的时期,他们接触新生事物迅速,如果不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那么无疑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伤害。今后的研究不仅仅要重视网络欺负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应该去探索让青少年免受网络欺负的保护性因素,制定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CNNIC互联网研究.第44次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Z].中国信息网,2009.

[2]Olweus D.Familial and temperamental determinant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adolescent boys:A causal analysi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0,16(6):644.

[3]张国华,雷雳.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6(7):47-50.

[4]Smith P K,Mahdavi J,Carvalho M.Cyberbullying: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8,49(4):376-385.

[5]Gámez-Guadix,Manuel,Borrajo,E.,Almendros,C.Risky online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cyberbullying perpetration,and meeting strangers online[J].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2016,5(1):100-107.

[6]Alhajji,M.,Bass,S.,Dai,T.Cyberbullying,mental health,and violence in adolesc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ex and race:data from the 2015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J].Global pediatric health,2019.

[7]Calpbinici,P.,Tas Arslan,F.Virtual behaviors affecting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The usage of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and cyberbullying[J].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2019,32(3):139-148.

[8]陈启玉,唐汉瑛,张露,周宗奎.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中的网络欺负现状及风险因素——基于1103名7-11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89(3):91-98.

[9]金童林,陆桂芝,张璐,金祥忠,王晓雨.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5):605-613.

[10]王美芳,张文新.中小学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1-5.

[11]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武建芬,张坤.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226-227.

[12]Ybarra,M.L.Linkages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nd Internet harassment among young regular Internet users[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4,7(2):247-257.

[13]Kowalski,R.M.,Limber,S.P.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Adolescent health,2007,41(6):S22-S30.

[14]Zhou,Y.,Zheng,W.,Gao,X.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and cyberbully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oral disengagement[J].Current Psychology,2019:38(5):1162-1173.

[15]Justin W Patchin,Sameer Hinduja.Cyberbullying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0:80(12):614-622.

[16]冯志远,万鹏宇,黄琴,黄霞妮,徐明津,杨新国.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网络欺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1):8-11.

[17]刘丽,李扬.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自尊和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6):32-38,47.

[18]刘慧瀛,何季霖,胡悦,王婉,李恒涛.大学生网络欺负与心理症状,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2):988-993.

[19]罗畏畏,方杰,孙雅文.网络被欺负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4):211-217.

[20]许秀利.自尊在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疏离感中的中介作用分析[J].校园心理,2016,14(6):408-410.

[21]Kamil Kopeck?,Szotkowski René.Cyberbullying,cyber aggressio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victim–the teacher[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6,34(2):80.

[22]丁子恩,王笑涵,刘勤学.高职生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社交焦虑和双自我意识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2):171-180.

[23]牛蒙刚.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07(2):17-20.

[24]Gradinger,P.,Yanagida,T.,Strohmeier,D.,Spiel,C.Prevention of cyberbullying and cyber victimization:Evaluation of the ViSC Social Competence Program[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15,14(1):87-110.

[25]Cerna,A.,Machackova,H.,Dedkova,L.Whom to trust:The role of mediation and perceived harm in support seeking by cyberbullying victims[J].Children & Society,2016,30(4):265-277.

[26]李醒東,李换.网络欺负的干预——悄然兴起的校园暴力[J].现代教育论丛,2010(2):57-60.

[27]张亚男.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正念,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