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院校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
2020-05-06朱翠红李蕊
朱翠红 李蕊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加强农村建设。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不但要具有科学技术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实践能力。农业类高职院校发挥着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农业类高职院校参与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出发,分析探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高职院校;开发;路径
农村人力资源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急需一批有相应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人才来协助新农村建设。随着社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定要按照“面向农村、农民、农业”的方针进行,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分工更加精细,要求科学技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新型农村人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农业相关技术及应用能力的人才,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另外,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会将一些新技术和优秀的农业成果向传授优秀农业成果推广、传授给当地农村,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农民利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传播科技知识,在农村推广农业先进技术,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培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农业类高职院校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人力,高职教育在设计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素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以下途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构建农业类高职院校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确定适合的教学体系,设置好专业和课程。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需要建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加大,并大力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内容的贯彻和实施上,围绕农业生产中的种植、饲养、防治、营销、管理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融入教学管理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来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技能。
(二)建立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坚持产教融合,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高职院校强化产学合作,快速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学院可以与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用人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地方农业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毕业前的专业课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有计划地放到用人单位去完成,实现教育教学与农业发展的衔接,参与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组织参加与农业有关的培训及社会服务,与地方农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让毕业生提前适应农村岗位工作,为农村输送更多的新型技术人才。
(三)加强农业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仅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应该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够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采取多样、生动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且具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分析的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采取多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师资培训、技术应用研究及执业资格证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支持教师深入基层进行兼职、挂职实践活动,着实提高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院校也可以聘请精通实际生产情况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农业类院校办学需要有鲜明农业特色,具有生产经营性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基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活动场所,是实现教学的重要途径,不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展示区,是新品种研发、种养殖新技术试验的基地,农业类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集养殖、种植、加工、无害化生态处理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参观、现场演示、学生创业等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开发,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或者行业类的农业技能竞赛,利用实训基地进行试验,获取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在参赛的同时,实地进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以赛促学,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于农业类人才资源培养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
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在高职院校设置合作专业或专门开设新型农民培训班,针对培训班的不同层次,分级、分层上课,学校要支持和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编写适应性强、有特色、质量高的自编教材,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修正。与农村相关部门应结合,建立多层次培训组织,高职院校提供师资和技术支持,通过中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及考试标准,研讨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也可以建立农村广播学校、农民班等培训服务,由高职院校教师授课,培养一批新型的技术型农民。帮助农村建立农村新闻网、人力资源供需信息网,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农村地区人才资源进行交流,帮助农民解决各种人力资源问题,促进了人力资源流动,实现最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发掘人们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功能。
三、结语
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关系着整个国家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中的积极作用,要突出其为“三农”服务的职能,随着农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农业类技术培训、推广、指导,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加强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以及加强农村人力资料培训等方面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
参考文献
[1] 李剑锋.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1):188-189
[2] 李琪.經管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4):227-228.
[3] 苏晓光.高职院校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137-138.
[4] 孙布克.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3):147-148.
[5] 朱德全.农村中学“三位一体”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的行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80-86.
[6]教育部官网.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教职成〔2019〕5号.
基金项目:文章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北京市延庆区农村经济薄弱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XY-SK-18-08。
作者简介:朱翠红(1971.05- ),女,汉族,河北遵化人,硕士,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