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 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

2020-05-06孙艳丽

对外经贸 2020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经济发展

孙艳丽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协调,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3-0110-03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un Yanli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Management School, Tianjin  300134)

Abstrac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he major strategic innovations that adapt to Chinas New Normal Status.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have appeared many aspects which are discordan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h as talent cultiv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etting prominent. Based on the supply-sid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and status of adap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proposes specific suggestions including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ocial adaptability, optimize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nhance economy and society service capability.

Key Words: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面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仅以短中期调控的需求管理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1],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强调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入,产业升级速度日趋加快,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在供给结构和质量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了与新需求的不相适应,深刻认识并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涵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适应是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的核心要义[3]。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两个系统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能力,表现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的应对能力,既约束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脉络,亦受制于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影响,其样态和内涵始终处于变化之中[4]。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需求端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的基础上,适时主动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育经济学认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经济发展提供高等教育所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提供经济发展所需智力支持。高等教育既要从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高等教育的匹配度,也要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角度出发,发挥高等教育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下,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规模乃至发展速度的要求不同,二者的发展水平要保持相对协调,高等教育过度超前发展容易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过度滞后会造成人力资源的短缺。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得到了快速发展,2017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规模位居世界第一[5],但高等教育大国并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强国[6]。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既往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矛盾普遍存在

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市场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人才结构性失衡现象,反映出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与新需求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新兴专业发展缓慢。高校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位或滞后现象,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新兴专业发展缓慢,研究发现专、本、研各层次的学科结构对于新兴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影响程度较低[7],高校未能真正匹配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脱节现象比较普遍。麦可思2019年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系数仅为66%,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不高,高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等教育资源区域供给水平仍需均衡

教育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受政策、经济、环境等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获得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并存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需求失衡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布局不合理,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为多中心分布结构[8],截至2017年底,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拥有高校数量的全国占比57.70% [9]。优质高校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17年9月东部地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占比62.14%,入选“一流学科”的高校占比71.18%,东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占绝对优势。 二是投资主体过于單一,多元化投资结构尚未建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投入、校友捐赠等投资形式在高校经费来源中的占比过低。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62.2%,社会投资、捐赠和其他收入部分仅占7%,我国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能力不足,政府财政拨款与社会投资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尚未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资源投入力度决定了高校的发展情况,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差。

(三)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能力亟待提高

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下,我国R&D经费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大。2017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3%,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0],其中高等学校R&D经费投入达1266亿元, 2013—2017年均增长10.24%。与科研经费投入大幅上升相比,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对经济增长的驱动能力较差,技术创新贡献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科技转化率不足 10%[11],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低。从高校的科技产出来看,2017年发表SCI论文数量的全国占比为84.4%,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全国占比为23.1%,而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全国占比仅为2.7%,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供给,没有产生相匹配的经济效益。二是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到位,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现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多为技术转让、企业委托等微观领域的技术合作,政府的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导致高校科技力量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低下,科技成果的规模效益难以显现。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未形成合理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

三、供给侧视角下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策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协调,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发展。

(一)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应当主动对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面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推进以产业和就业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淘汰、改造缺乏社会需求的专业,提高高校人才供给的匹配度。同时也要增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和加快不同产业领域的优化升级。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新时期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新方法、新形态,持续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组织模式,强化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融合,提高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有序衔接。

第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支持教师通过国内外访学、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承接横向课题等方式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始终紧抓良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做“四有”好老师。

(二)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产学研用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高校科技成果对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对充分释放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发机构,提升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围绕特色实体经济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需求,推动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的深度融合,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联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产业化的发展链条,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产学研用协作创新局面,实现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畅通产学研转化渠道。政府要推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学研服务平台、服务机构、投融资体系和风控体系,总结和推广产学研转化的先进经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移和规模化发展。通过落实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机制等方式,调动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应用研究的积极性。

(三)合理规划布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粗放的资源配置方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资源需求,在科学把握各类高校、不同学科专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第一,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相衔接,充分利用“双一流”建設的驱动作用,支持不同类型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的差别化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有所长的特色高校。加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优质高校、优质专业的扶植力度,提高中西部高校吸收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

第二,积极拓展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资源的持续投入,以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政府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拓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支持、引导、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系,吸纳社会投资、校友捐赠、产学合作等的支持和投入,提高高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康.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J]. 求是学刊, 2016(6).

[2]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 张应强.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J]. 山东高等教育,2015(3).

[4] 刘国瑞. 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的新变化与再适应[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

[5] 教育部.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mtbd/201709/t20170929_315704.html. 2017-09-29

[6] 徐小洲,辛越优,倪好.论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J].教育研究,2017(8).

[7] 杨瑞,杨瑞成,滕清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

[8] 劳昕,薛澜.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昕[J]. 高等教育研究,2016(6).

[9] 张德祥,贾枭.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一个战略选择——逐步向中小城市布局高等学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10] 国家统计局.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dpcgb/qgkjjftrtjgb/201810/t20181012_1627451.html. 2018-10-09

[11] 李静.科技成果转化的“破冰”之旅[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807/c166757-29454175.html. 2017-08-07

(责任编辑:郭丽春 梁宏伟)

[作者简介]孙艳丽(1983-),女,山东烟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JYY16-006Q)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经济发展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