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转变
2020-05-06范颖睿
摘 要: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信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亟待转变。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语文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渠道;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提升大学语文个性教学比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专业适用性。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方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一)德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标之一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对“大学语文”课程予以明确定位。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渠道的要求
当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有思政理论课、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各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校园活动等,但并不完善。特别是课堂教学形式限于思政理论课。因此,应该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的路径,使之多元化。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因子、一个环节,也应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之一。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学生参与性
大学语文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灵活性。这样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地完成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大学语文应该真正体现“大语文”,可以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进入课堂。
(二)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
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基本以大班形式上课,班容量大,教师不能与所有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导致了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没有更多的品味、反思等适合文学教育的创新性教学手段,无法引人入胜,体味文学的快樂。
(三)课堂考评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性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的考评方式与其他课程没有太大区别,没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因此要改革课堂考评制度,改变以往的出勤率考核等没有太多价值的考评方式。增加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考评方式。
(四)课程资源选取单一,缺乏丰富性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依赖于教材选文。虽然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但选文的专题性不强,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或区块,这样就很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价值理念对应起来。所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亟待补充,优质教学资源的甄别选取至关重要。
面对这些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堂要从多方面入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大学语文课程为路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转变
(一)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语文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渠道
运用新媒体变革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新媒体传播形式。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人文知识教育模块、网络文化因素、优秀文化产品等都适用新媒体传播;从新媒体传播形式来看,比较适合教师使用的有微信群和公众平台订阅号。微信群是最为常见、简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公众平台订阅号主题鲜明,信息丰富,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更大的选择权。公众平台订阅号可以发送简单的消息,达到宣传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作品拓展阅读、社会热点等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都可以在课堂上以微信群和公众平台订阅号这些动态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将课堂的时间划拨一部分给新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达到形式的多样化。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形式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多元灵活。
(二)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
创设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可以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大学语文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从选文出发,联系生活
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反映作者的生命体验、思想情感、生活经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要充分利用经典选文,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寻找人生的答案。例如,选文《傅雷家书》以书信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这种关怀细腻感人。那么,课堂教学可以划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写一封家书”并邮寄。在信息传递如此快捷的时代,“家书”这种形式可谓新颖,而学生们也可以借此实践活动,与父母沟通,树立崇德尚孝的理念并自觉践行。这样的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大学语文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2)立足选文,创造话题
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话题要兼顾实用性、时尚性和趣味性。
实用性。选文《女孩子的花》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慨叹。借助这篇文章可以确定“女性社会价值、女性婚恋观、女性文学”等话题范围。大学阶段正值恋爱的年龄阶段,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设计“爱情””这个互动话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对健康爱情婚姻观的基本认识。
时尚性。选文《现象七十二变》是一首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又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聆听、歌唱流行歌曲是时尚生活的标志。以流行音乐确定“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流行音乐与社会主旋律的契合”等互动话题具有很强的时尚性。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流行音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完成了“好之”向“知之”的转变,形成认识事物的理性思维和判断标准,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
趣味性。选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金岳霖先生》,这两篇文章有内在联系,前者叙述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自豪之情,充满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这种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刚毅坚韧令人感动。后者在文章中记录金岳霖先生趣事,其中有许多事情发生在西南联大时期,笔触幽默亲切,让我们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推而广之,当时有许多知识分子、有识之士都有西南联大的经历,如,梅贻琦、朱自清、钱钟书、陈寅恪、朱光潜、沈从文等等文化名人,在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们又有哪些 “苦中作乐”的趣事?以此设立互动话题“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让学生在收集这些“趣事”的同时,感受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于民族大义的责任担当,看似“幽默风趣”,但风趣中饱含爱国情怀与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3)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适当引入社会热点,树立正确价值观
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能够引起争议的社会热点,大学生获取信息敏捷,思维活跃,也会对许多社会现象持有不解怀疑的态度。因此,从课程特点出发,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作为引导大学生理解并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之一。例如:对“网络语言的利弊”、“网络文学的利弊”价值判断问题;“公交让座”、“文明旅游”等文明品质的传承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引起大学生关注和表达个人观点的热点,在互动讨论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在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时,第一,要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更新,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引起学生表达看法的愿望,活跃课堂气氛,由“一言堂”成为思想交流与表达的空间。第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合理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如“社会热点问题辩论”、“社会热点问题问卷调查”以及提高文化素养的“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第三,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些观点虽新颖却欠妥当,教师要对活动中出现的思想观点进行及时点评,点评时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恰当的观点做出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三)提升大学语文个性教学比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专业适用性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应尽量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不同专业特点结合,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同时,已经具备或正在汲取专业知识。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大学语文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有机结合,是大学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突破口。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对经济金融类专业,可以在讲解诸如《史记》《论语》时重点讲解中国古代的货殖思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精神。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可以重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治人思想,引导学生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对理工类专业,可以增加中国古代的科学家、科学技术史的介绍。对法律专业,可以借助选文《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等,树立弘扬法治精神。对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文化类专题。教师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展现自己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同感悟。在个性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特长,结合大学语文的人文特点,以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四)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能性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能。因此,不能局限于教材的选文内容,必须开阔视野,甄别、选取、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拓展学生视野。在当今众多网络资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的解读,把他们介绍进课堂,可以使得文学的熏陶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设置课堂交流、拓展阅读等内容的考评标准。在教学和考核中都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激励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大学语文课程转变教学方式,这种转变要紧随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拓宽渠道;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提升个性教学比重;利用优质资源,提升教学效能。总之,只有方式方法正确,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朱晓荣,冯晓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剖析[M].才智,2015(08):122-124.
[2] https://mp.weixin.qq.com/微信,公众平台.
基金项目:文章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GJGH2017106。
作者简介:范颖睿(1982- ),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大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