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5-06杨卫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和生动呈现,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利于塑造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促进大学生党员党性和德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路径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题中之义。本文立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际,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党性和德性相结合的原则,阐释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路径。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功能,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理论属性的要求

1.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同质性,红色文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和生动呈现,共产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進行艰苦卓绝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就理论属性而言,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红色文化自身的属性要求。

2.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严峻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冲击。习近平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彰显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复杂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传播正能量的需要和有效方式。

(二)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党团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校在培养和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发展党员过程中,高校缺少培养党员的平台和载体,工作力度不够,方法单一,效果不佳;在考核过程中,侧重于大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工作能力,而最根本的理想信念方面,因为存在隐蔽性、难量化、难考核、难落实等问题,则流于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丰富党团建设活动载体,完善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核体系。

2.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在发展和培养党员中对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功能认知不到位,在利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团建设方面缺乏有效路径支持,导致红色文化渗透力不够,政治教育功能及文化传播功能未能有效彰显,从而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度和内化吸收率不高,制约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建设工作中发挥效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不明显。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对大众文化的主导力在减弱,对社会风气的导向性作用逐渐丧失,育人功能弱化;二是大众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深刻影响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庸俗、低俗、媚俗化倾向严重,对校园文化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利于改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质量,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二、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路径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并引导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三个协调发展”

红色支教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典型形式。大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一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践行党的宗旨,服务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就高校党团建设而言,如何实现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三个协调发展”,即职业能力和政治信仰的协调发展、对党的感知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党性和德性的协调发展,是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促进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的职业能力和政治信仰的协调发展。一是通过红色支教可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对党员身份的自觉和认同。二是在红色支教过程中大学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拉近了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与过去历史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帮助他们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三是促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派生价值。在红色支教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促进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感知和认知的协调发展。在红色支教中,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革命纪念馆,收集红色故事,了解革命先烈事迹,形成对中国近代史和党的奋斗史的感性认知,使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学到的系统的知识和在红色支教中获得的生动资料相互印证,促进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感知和认知的协调发展,在内心深处逐渐形成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性认知和对党员身份的自信。

3.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德性的协调统一。红色文化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一是红色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党员高尚的道德品格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二是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行为正是共产党人党性的最崇高的体现。重温革命先烈的奋斗史,本身就是深刻的党性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革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3党性和德性也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是党员的政治要求,德性是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在党员身上,党性和德性的协调发展,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红色文化纳入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核机制,规范发展党员程序

红色文化项目化、课程化、作品化建设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形式。项目化是红色文化纳入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机制的具体方法,课程化是项目化建设的保障,作品化是项目化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红色文化项目化,丰富党团建设活动形式,增强党团建设活力。红色文化项目化就是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设计成为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进而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红色文化项目化是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形式,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入黨积极分子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载体和抓手。

2.红色文化课程化,完善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机制。红色文化课程化建设是将红色文化建设成培养、考核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课程。基层党组织通过将红色文化项目化,形成大学生党团建设的载体,然后将具体化的红色项目确定为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与成果评价方面形成一系列有效做法和稳定的制度。在红色文化课程化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红色项目都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一一对应,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正式党员,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具体的培养和考察项目,基层党组织通过综合考察他们参与红色项目的次数和质量,考核他们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是否都能够按照要求参加活动、规范言行、发挥作用,从而规范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培养党员的过程。

3.红色文化作品化可以提升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获得感。红色文化作品化是对育人成效的客观评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党员开展红色支教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和历史背景,指导学生拍摄红色微电影,编制红色小册子,形成作品,进而对作品进行分类评比,有些作品还可以参加省、国家竞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优秀文化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的信仰塑造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汲取文化知识,养成思想观念以及培养能力素质重要外部环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之中,其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能力素质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红色文化进校园,可以净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大众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随着文化产业化的兴起和快餐文化的流行,“三俗”倾向严重,给高校校园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西方思潮不断渗透大学校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影响到了校园和社会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用红色文化来引导、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凝聚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在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抵制西方价值观和“三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2.红色文化进校园,可以拓宽高校党团建设活动空间,发挥党团建设的文化引领作用。从文化属性看,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同质性,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从文化表现形式上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一种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相比较,红色文化更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因此,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理应在红色文化进校园中发挥主导作用,为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红色基因是党的生命之魂,刻录着共和国的记忆,凝聚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开展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显著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EB/OL].2013年07月12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2/c_116518771_2.htm.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1日.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两会现场观察:“共和国是红色的”[EB/OL].2019年03月05.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05/c419242-30957311.html.

作者简介:杨卫华(1982.05-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