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为例

2020-05-06布凤琴刘宗金

江西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遗址乡土景观设计

布凤琴 刘宗金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随着农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乡土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以乡土景观为背景的文化旅游方式,借助乡村发展的大潮也在快速发展。通过调查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发现一些乡村旅游因涉及思想及定位不同等原因,导致乡土文化遭到大肆破坏,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乡土文化不仅是景观的象征,其包含的历史与人文特色也十分重要[2]。乡土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代表着最为淳朴和本质的精神。因此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乡土元素发展成果,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补充乡土景观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 乡土景观的认知与运用

目前,“乡土”还没有准确的边界地域概念,在《辞海》中将“乡土”释义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美国的著名景观地理学家约翰布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一书中对乡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把乡土景观看作是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但到现在始终未达成共识。过去的乡土景观包含了农业的生产、生活和自然景观。当今乡土景观要求能够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代乡土景观就是民间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技术进行融合设计的景观方式。

2 国内外乡土文化研究

在二十世纪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国家对于乡土文化的研究重点是文化景观。西方发达国家对乡土景观研究得比较早,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景观领域。他们对于乡土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也较为深远,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1894年奥姆斯特的纽约中央公园在设计时就已经有意识加入乡土植物材料,1919年乡土风格才开始大面积运用到国家公园实践上。

不同的国家对于乡土文化在景观上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例如英国重视把历史文化融入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设计中;美国主要利用荒野的魅力来展现乡土文化;瑞典则凭借丰富的自然景观设计乡土景观;日本强调适度开发原则,将乡土文化与传统工艺引入景观设计中;对于国内而言,多以1977年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开始乡土景观设计为开端,特别是农业景观研究。

3 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的乡土元素分析

3.1 城头山遗址公园项目简介城头山位于湖南省澧县洞庭湖冲积平原上的一个土丘,在1979年遗址被意外发现,经过鉴定认定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古城池遗址,被誉为“稻作之源,城池之母”。其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地区转变为旅游景点,来结束消极保护,让负担变为福祉,让旅游来拉动经济发展。在城头山景观设计前,政府将城头山考古遗址周边农田转变为装饰性的景观大道和广场。

3.2 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设计策略在设计师接手之前,城头山遗址公园已建成了一条宽广的轴线,期间坐落着几座有关遗址的博物馆和纪念性的建筑,遗址南边有一个2 hm2的大广场正在施工。设计师接手后,发现大部分已建成建筑很难改造,但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景观设计还是可行的[3]。

设计初衷是再现农业景色,开发旅游的同时要保护好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达到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成效。最终将设计定向为以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的思路。图1为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高空投视图。

3.3 场地改造设计在对场地进行改造时,尽可能不干预遗址本身,在古城遗址的中部仅架设一条空木栈道和环境解说景点历史介绍系统,不对古城遗址做任何干预;将周边由于前期施工破坏的环境运用各种湿地植物及林带进行生态修复。核心观赏区除公园的主体部分外,重新设计成农田,尽最大努力恢复当时环境,将农田改造成一个室外稻田实践博物馆,再现古代水稻种植。

在对场地进行改造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景观纹理,运用田块的肌理进行设计,借助田块道路对整个景观进行切割,分化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景观特色。路旁树种主要是水杉,考虑到其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为保证稻田能充分接受阳光和游人在炎热的夏季有树荫遮挡,外围所有植树道路都设计成南北朝向[4]。南部原先2 hm2大平面广场还原为稻田后,如图2所示,在其中部架设了一条4 m高的玻璃廊道,为游客提供高瞻远望的场所,使整个遗址都处于视线内,如图3所示。

图1 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高空投视图

图2 室外稻田试验田

图3 高空玻璃廊道

4 对于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的思考

城头山遗址公园的设计通过借助网络微信等传播工具使这个充满历史色彩的地域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了附近城市的大量游客,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经济发展问题,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5]。

城头山遗址公园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稻田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海绵原理充分合理密布水塘和水渠以及湿地位置,让其分布在遗址公园周边;通过将原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田设计成一个室外稻田实践博物馆,再现水稻种植,深深抓住了游者追寻历史文化的好奇心。设计架设空木栈道也最大程度上减少对遗址环境的破坏,保护了遗址公园的完整性,将遗址公园中部场地最终打造成一个被护城河环绕的历史大剧院,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沉迷在历史遐想的天空,了解水稻种植的历史[6]。

4.1 将城头山遗址公园设计为生产实用性和旅游零距离接触的体验式科普景观通过旅游零距离接触体验,将水稻的种植、管理以及收获作为整个外围景观设计的景观特色,如图4所示,使整个景观特色嵌入体验式景观中,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水稻从种植到成为美食的整个过程。体验式科普景观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拉近都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使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验独特的生活经历,能够促进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

图4 旅游零距离接触体验

4.2 硬性与软性道路结合提升游客承载量,增加景观生态性通过将田埂这种软性生态走廊嵌入景观设计中,能够最大程度集散人流,提升景区的游客承载量,同时又塑造了融入大自然的农业景观体验。将极具有现代感的立柱式透明玻璃桥加入景观中,能够产生一种文化碰撞。同时,弧形渐高的高架桥更加人性化,为老人和孩童提供了方便,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7]。通过将现代元素加入景观也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给予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如图5所示。

图5 游客观赏图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这项新兴项目将会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巨大“蛋糕”。如何将“蛋糕”做大做强是当前亟待探索研究的课题。但往往最熟悉的景观却最难设计出应有的色彩,所以目前一些乡村景观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包含乡村元素的城头山外围景观设计,进一步探索乡村景观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8]。在乡村景观规划初期,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囊括当地居民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要定性小区域设计,并融入大环境内涵,保持乡村原汁原味完整性的同时加入现代景观设计元素,创造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景观设计不可单一化,因此引入现代元素是必不可缺的。乡村是古典文化的发源地,正如孔子所言“礼失求诸野”,当古典文化遇上现代元素,两两碰撞也许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对于城头山遗址外围景观规划设计,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较多存在分歧严重的地方。关于如何看待通过玻璃平台欣赏农民耕种问题,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在批判中进行的,没法立马定义其优劣[9],应用辩证的态度进行审视,取其精华,有所收获即可。纵观景观设计发展历史,唯有分歧才能推动景观革命的进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质疑和批判。

猜你喜欢

遗址乡土景观设计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辽上京遗址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乡土中国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