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黄苦膏成型工艺研究
2020-05-06陶思宇张永萍赵
陶思宇 张永萍赵 南 徐 剑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也称特应性皮炎或异位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皮肤科门诊的15%[1-2],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瘙痒、便干、失眠、烦躁和口干;皮损依次有渗出、丘疹、红斑、结痂、糜烂和抓痕。复方黄苦膏[3]为沈冯君教授临床使用经验方,由清凉解毒、燥湿苦寒的黄柏,清热燥湿的苦参,凉血止血的马齿苋,泻火除湿热的黄芪以及祛风燥湿、温肾补阳的蛇床子组成,对湿疹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传统使用方法操作复杂,患者顺应性低。湿疹发病多以红肿热痛为主,少数伴有炎性渗出,故选用既有保湿又能吸收分泌物作用O/W型软膏。本实验以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优选成型工艺。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800型离心机(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搅拌器(金坛市中大仪器厂);GZX-9146MBE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ME204E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DK-8D电热恒温水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公司)。
1.2 试药 黄柏、苦参等药材(购于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中山西路店),以上药材均经贵州中医药大学徐剑教授分别鉴定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第一部规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物制备 取处方比例的药材,加10倍量水,浸泡0.5 h,水煎煮两次,第1次1.5 h,第2次1 h,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60±2℃)左右,即得。
2.2 评价指标测定 均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制剂通则项下要求进行测定。以外观均匀度、稳定性、延展性、pH值及有无酸败变色等为考察指标,各指标评分之和为综合评分。总评分100分。
2.3 成型工艺试验设计
2.3.1 单因素考察 混合提取物、油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液体石蜡)、乳化剂(硬脂酸、三乙醇胺)、甘油、羟苯乙酯,加水至100 g。
将混合提取物与处方量羟苯乙酯、白凡士林、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硬脂酸混合,加热至75℃熔融(油箱),三乙醇胺、甘油、水加热至75℃(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并不断搅拌至冷却,即得。
2.3.1.1 油溶性基质配比筛选 油相基质配比(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液体石蜡)分别为(1∶1∶1);∶(2.5∶1∶1);(4∶1∶1)进行筛选,其他条件固定不变,考察其对制剂成型的影响。
2.3.1.2 油溶性基质用量的筛选[4]以油溶性基质占比为10%,15%,20%,25%,30%不同比例进行筛选,其他条件固定不变,考察其对制剂成型的影响。
2.3.1.3 载药量的筛选 以载药量为1%,3%,5%,7%,10%不同比例进行筛选,其他条件固定不变,考察其对制剂成型的影响。
2.3.1.4 乳化剂用量的筛选 以乳化剂用量为2%,4%,6%,8%、10%用比例进行筛选,其他条件固定不变,考察其对制剂成型的影响。
以综合评分为指标,对软膏的外观、涂布性进行考察,最终确定油溶性基质用量为20%~25%(配比2.5∶1∶1),载药量为5%~7%,乳化剂用量为4%~6%时成型较好。
2.3.2 正交试验设计 采用综合评分法[5-6]离心试验:将一定质量的软膏放入离心管中,离心30 min(3000 r/min),观察有无硬化现象,满分20分;外观均匀度:从软膏外观色泽均匀、细腻程度及涂布性进行考察,满分20分;耐热试验:将一定质量的软膏置于55℃恒温箱中放置6 h后,观察软膏的稠度,色泽变化,有无酸败没变现象,满分20分;耐寒试验,将一定质量的软膏置于-15℃的冰箱中24 h,观察软膏的稠度,色泽变化,满分20分;pH试验:分别取各组软膏1.0 g,加纯水10 mL,搅拌均匀,过滤,以pH计测定各组pH,以接近中性为满分10分;粒度测定,取软膏适量,置于载玻片上涂成薄层,薄层面积相当于盖玻片面积,共涂3片,照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0982第一法测定)不得检出大于180 μm的粒子,满分10分。见表1和表2。
极差分析表明,因素C(软化剂用量)对总评分影响最大。直观分析表明A2>A1>A3;B1>B2>B3;C2>C3>C1;D3>D1>D2;故最佳工艺为A2B1C2D3。即辅料比例为油溶性基质(单硬脂酸甘油酯12.5 g、白凡士林5 g、液体石蜡5 g),载药量为5 g,软化剂用量为5%(硬脂酸4.5 g,三乙醇胺0.5 g),乳化温度为75℃。
2.4 验证性试验 按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以处方量放大10倍进行3批验证性试验。
由验证性试验结果可知,本制备工艺稳定可控,重现性好。结果所得软膏为棕黄色软膏,色泽均匀,质地细腻,易于涂布,涂于手臂皮肤,无刺激性。离心试验显示无分层硬化现象,耐热耐寒试均合格稳定。室温下放置1个月,软膏均匀稳定,稠度适中,无霉变腐败现象。结果表明该成型工艺所得成品成型性良好、工艺稳定可行,可放大生产。见表3和图1、图2。
表1 因素水平
表2 试验设计与结果
表3 验证性试验
3 结论
综上所述确定成型工艺为:将混合提取物与处方量羟苯乙酯、白凡士林、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硬脂酸混合,加热至75℃熔融(油箱),三乙醇胺、甘油、水加热至75℃(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100 r/min),并不断搅拌至冷却,即得。见表4。
表4 成型工艺
4 讨论
4.1 剂型的选择 外用软膏具有易于涂布,清洁,直接用于创面易于吸收等优点[7]。本处方用于治疗湿疹,湿疹发病多为红肿热痛,瘙痒等症状[8],油溶性软膏会阻碍皮肤呼吸作用,不利于愈合,而水溶性软膏多伴有干结、霉变等现象,稳定性低。将本外用制剂制成O/W型软膏,油溶性基质比例适量,且与甘油共同起保湿的作用,有利于保护创面,促进愈合。故选择O/W型乳膏剂。
4.2 基质种类的选择 基质选择应无刺激性和过敏性,性质稳定,稠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能吸收创面分泌物,易清洗并具有良好的释药性[9]。因本处方为水提醇沉得到的湿膏,又为O/W型乳膏,故选择凡士林、石蜡、硬脂酸等常用基质。
4.3 总评分的选择 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四部制剂通则项下规定,乳膏剂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或粘膜上应无刺激性,应具有一定的黏稠度,黏稠度随季节变化不大,混悬型软膏剂不得检出大于180 μm的粒子。
综述所述,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选出复方黄苦膏的成型工艺,即将混合提取物与处方量羟苯乙酯、白凡士林、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硬脂酸混合,加热至75℃熔融(油箱),三乙醇胺、甘油、水加热至75℃(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100 r/min),并不断搅拌至冷却,即得。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其成型工艺稳定可靠,对其以后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