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分布研究
2020-05-03冯利朋兰洁
冯利朋 兰洁
摘要:[目的/意义]为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促进我国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建设。[方法/过程]本文以《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2018年中国智库索引的高校智库以及高校智库百强数据为基础,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高校智库进行现状分析,并对9个不同领域的PAI值进行核算,发现天津、北京、河北3个地方的地方高校智库数量位居前3,江苏、上海、广东3个省市地方高校智库进入百强智库的数量最多,江苏省智库的产出种类最全,产出结构最合理,P值、A值和I值均有不同的产出。[结果/结论]从总体上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重视I值,越传统的高校智库,P 值越高。针对上述特点,提出应构建“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智库发展新格局,完善新型高校智库评价体制,提升智库的影响力以及灵活聘任社会人员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 新型智库 分布研究 PAI
分类号:G4 G649.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0.02.07
1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的研究现状
在2019年2月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智库报告》中,有9个大学的13个高校智库进入前50强,这9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的985高校;在中国大学智库百强中,超过90所来自传统的985和211高校。而我国目前有地方高校2,500多所,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如何能借助地域特色,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地方高校智库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早在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纳入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中。
新型高校智库是在党和政府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型高校智库不同于传统依附于大学而建的研究中心,它是以政策咨询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为目标,在内涵、功能定位和特征方面具有“新”的涵義[1],“新型”就是要在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制度规范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体制内智库。智库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实用性,决定了智库与传统高校研究机构的差异。
在对新型智库的研究方面,主要可以分为如下4类:(1)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特征及定位方面,景春梅(2015)[2]、姜朝晖(2016)[3],徐维英、张婷婷(2017)[4]等都进行了提炼;(2)在当前高校智库发展的困境方面,众多学者进行了总结,如韩万渠(2016)[5],刘峰(2016)[6],刘金松(2016)[7],刘双喜(2017)[8],温馨、王惠明(2016)[9],许悦(2018)[10],王冲(2018)[11]
等;(3)在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路径方面,杜宝贵(2014)[12],王珩(2014)[13]等都从协同发展的视角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4)孙鸿飞、彭丽、武慧娟、秦雯(2017)[14]等构建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决策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智库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有的高校智库,单独对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智库做研究的还比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以文献整理为主的基础性研究,量化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将以《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②《2018年中国智库索引》③的高校智库以及2018高校智库百强④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地方高校智库的现状做量化分析。
2 地方高校智库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上述报告的整理得到了不同省份的智库数量(因数据来源有限,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地方高校智库数量、百强高校智库数量以及相关比例等,具体如表1所示。
(1)通过数据整理发现,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智库共有119个,占所有高校智库的27.7%。由此可见,目前在国内高校智库中,地方高校的智库还较少。在目前的119所地方高校智库中,天津以22所独占鳌头⑤,天津、北京、河北3 个地方的地方高校智库总数超过了40%。四川、山西、辽宁、陕西、河南、重庆、安徽、福建、湖北、贵州的地方高校智库均没有超过3个。内蒙古、西藏、宁夏、吉林、海南、青海、山东、广西以及新疆的地方高校均没有智库。由此,可以发现地方高校的智库分布非常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智库数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⑥。
(2)在2018年高校智库百强榜单中,共有17个地方高校上榜,其中有6个进入A名单⑦,在高校智库 A-级榜单中地方高校有11个⑧。在进入前100名的地方高校智库中,江苏省有4个,是最多的省份,江苏、上海、广东3个省市共有10家地方高校的智库进入前100名,占所有地方高校的58.8%。天津、北京、江西、四川、安徽、福建、内蒙古均只有1个地方高校进入,其他省市均没有。从这些上榜的地方高校智库来看,排名前3的都是传统的GDP大省,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重视高校智库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2018年广东、江苏、山东的GDP排名全国前3,山东省的地方高校智库却没有进入前100的,这与山东省在我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难以匹配。
3 不同领域的地方高校智库产出研究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本文以产出和影响力为导向,根据2018CTTI来源智库发展报告,按照P(智库成果)、A(智库活动)、I(智库媒体影响力),这 3 个指标赋值的算术和进行排序。归纳了在不同领域进入前15的地方高校名单,发现只有在如下9个领域里才有地方高校智库进入前15,其他领域都没有。如表2所示。
3.1 宏观经济领域与国际贸易领域
来自5个省市的6所地方高校进入前15,其中江苏省有两个地方高校智库(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上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安徽(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各有1个。从名称上看,这6个智库均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从PAI值来看,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以2,635.5分遥遥领先,其智库成果和智库活动效果都比较显著。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剩下的其他4个智库在智库成果和智库活动方面的成绩都比较类似。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在其他智库的智库影响力值是0的前提下,其智库影响力达到217,远远高于其他智库。这说明在传统的以论文和专著衡量研究院的基础上,江苏省政府特别重视媒体宣传智库。
3.2 产业与金融领域
来自5 个省市的5所高校进入前15。安徽,福建,河北,河南,天津各1个。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上述提到的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的成果很相似,PAI值都超过了2,000分,其中尤以P值格外突出。这可以说明安徽省对高校智库的要求指标较为传统,和研究院一样,以文章和论著的产出为主要衡量指标,忽视了智库影响力这个指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的I值尤其明显,在多数智库的I 值为0的情况下,其I 值达到了331。
3.3 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
只有广东和浙江各1所高校进入前15。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以其显著的研究特点,获得了超过3,000分的PAI值,而且P、A、I3个方面的成绩都比较高[1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研究特点,在地方高校的智库研究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3.4 在社会治理与公共事业领域
来自广东、江西、江苏、河北4个省份的6所高校进入前15。其中江西和江苏各2个。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和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PAI值均很高,且I值也很高,无明显短板。在这6个高校智库中,只有燕山大学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的I值为0。说明河北省对高校智库的评价标准还比较传统,在智库的影响力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5 在法律与公共安全领域
广西、广东、江苏、北京4个省市的4个智库进入前15。其中江苏警官学院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以其特有的研究优势,取得了很好的PAI值。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的I值特别高,说明其特别注重智库的宣传和影响力,而且智库活动也相对比较多,相对而言智库成果较弱。广西民族大學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的I 值为0,说明在宣传和影响力方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6 在文化与教育领域
北京和江苏各1个高校智库进入前20。在文化教育领域,重点大学有其历史形成的研究基础,因此,在前20位的高校智库中,只有两所是地方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能在高校云集的北京脱颖而出,和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分不开。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牢牢把握文创产业特色,以服务江苏文化建设为宗旨,也进入前20。
3.7 在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领域
只有江西的一所高校进入该领域的前10。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主要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与评价,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在文章发表和专著出版方面,成果颇丰,故而进入前10。
3.8 在环境、能源与基础设施领域
四川、江苏和上海3个省市的4个智库进入前10。成都理工大学自然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智库的PAI值是最高的,主要是P值所表征的智库成果比较多,相比较而言I值智库影响力为0。而同在四川的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虽然PAI值不高,但是其I值在内陆地区来讲是比较高的。
3.9 在“一带一路”领域
北京、江苏和内蒙古各一个智库进入前5。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蒙俄经贸合作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PAI值达到了1,500,但是I 值为0,说明处在内陆地区的内蒙古在对智库的影响力打造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虽然PAI值不高,但其I值占了64分。
3.10 在PAI值方面
从纵向PAI值来看,在多数地方高校智库的I值为0的前提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的I 值以450分占据第1位,该智库较高的影响力,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研究特色是分不开的。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内陆大省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虽然深处内陆,但其智库媒体影响力I值达到331,这与其独特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特色分不开。江苏、浙江的地方高校智库都有I值超过100的,北京、上海、江西、安徽的地方高校智库也都有一定的媒体影响力。其他地区的智库媒体影响力均相对较弱。
4 地方高校智库分布的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1 地方高校智库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天津、北京、河北3省市的地方高校智库数量占优,江苏、上海、广东3省市的地方高校智库质量占优,尤其是江苏省,其不同的地方高校智库在不同的研究领域,P、A、I值3个方面均有较显著的成果。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凡有明确的政策咨询信息,供求信息对称,有强烈的传播意识,注重宣传和影响力的智库都能名列前茅[16]。
4.1.2 地方高校智库的评价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均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17],但从研究成果看,尽管近年来地方高校智库数量不断增多,但大都关注的是基础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文章、专著和各级科研项目为主,学术性较强。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应用研究、案例研究不足,政策相关性比较弱,因此参与地方治理的效度不高,决策能力不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显著。因此,改变地方高校智库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4.1.3 地方高校智库的整体影响力还亟待提升 与官方智库相比,地方高校智库在总量、综合影响力、专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差距都比较大,地方高校作为地方建设重要的社会组织没有显示出整体的力量。大多数高校智库的成果展示与传播能力不足,无法形成与地方和区域发展相匹配的决策影响力,这也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建议
4.2.1 构建“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智库发展新格局 目前智库的建设有两个要点:“特色”与“新型”。地方高校智庫的“特色”是针对不同地方的发展环境而言的,立足地方,体现“地方特色”;“新型”则要求采取“向外延伸”的方法,基于地方高校现有资源,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以点带面”的合作建设模式[18],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形成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因此,对于广大的地方高校而言,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坚持政府主导,建立智库政策分析的思想市场。第二步,高校智库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形成“均衡式”的政府的关系。第三步,作为思想产品供给主体,高校智库应积极深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19]。
4.2.2 完善新型高校智库评价,鼓励高校新型智库产出高水平成果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智库仍然将论文发表数量、等级和研究课题等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这种评价方式扭曲了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11],也使得地方高校智库在与其他高校竞争时,存在天生的缺陷。由于智库成果不等同于一般学术成果,因此要改变以学术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要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高校智库机构评价机制,对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主要侧重如政府的采纳报告、主流媒体的转载、社会公众的认可等[10]应用贡献和成果转化率。在社会评价方面,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效果,体现在社会反响、科研成果转化为政府政策等方面[20]。最终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公众和高校同行共同参与的智库成果多元评价机制,努力探索高校智库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21]。
4.2.3 拓宽成果转化、传播渠道,提升地方高校智库在地方的影响力 在提高智库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智库需要构建多元的成果传播渠道。首先,地方高校智库需要充分尝试利用新媒体,将智库成果以学术讲座、科普活动、媒体宣传等生动活泼的“互联网+ ”形式在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APP、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上对外传播,进而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加速高校智库成果的流转使用[10]。其次,作为政策制定的决策者,地方政府部门最终决定智库成果的采纳与否,地方高校智库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有效对接地方政府需求,不断强化地方高校智库在地方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中的适应性和影响力,有效发挥地方高校智囊团的决策参谋作用。
4.2.4 加大智库人才储备,灵活聘任社会人员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新型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核心问题。智库能否产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案,主要取决于人才队伍[22]。地方高校智库主要开展的是基于地方政策研究之上的决策咨询,这项功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需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即时开展研究、提供建言、引导舆论。因此,促进背景多元化、知识体系全面化、研究成果深层化,可以将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纳入人才队伍中;此外,也可依据研究和工作的需要,灵活聘任专业人员,通过人才不断地交流,打破高校智库建设的地区壁垒,改变高校智库地理分布不均的现状。
5 研究不足及改进方向
本研究的所有结论是基于CTTI的数据得出的。但是这几年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很快,数量增长也非常迅猛,CTTI的数据对高校智库的统计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CTTI是基于客观数据采集的评价,而由于大量中国体制内智库存在关键指标数据涉密或难以公开等原因,相对来说高校智库更愿意也更加能够公开客观数据,因此从数据采集便利性等角度看,CTTI中的高校智库偏多,占比一直超过50%,但这个数据是有严重缺陷的。因此,单纯从一个数据来源来做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特别公正。
本研究仅是对地方高校智库的现状做的初步分析,限于篇幅,还没有涉及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如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成果转化,学术思维与智库思维的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逐一分析。
参考文献:
[1] 唐景莉. 大学加油: 国家需要你的智慧[N]. 中国教育报, 2014-03-24(9).
[2] 景春梅.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七大难题与八项建议[N]. 光明日报, 2015 -10-21(2).
[3] 姜朝晖.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内涵?特征及定位[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2): 55-60.
[4] 徐维英, 张婷婷.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及特征[J]. 经济研究参考, 2017(6): 124-127.
[5] 韩万渠. 中国高校智库的组织变迁?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 2016(5): 21-26.
[6] 刘峰.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实然困境与破解路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10): 76-80.
[7] 刘金松.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专业化发展: 内涵?困境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7): 42-47.
[8] 刘双喜.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路径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2): 42-45.
[9] 温馨, 王惠明.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改革思路-基于智库成果转化的视角[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11): 15-18.
[10] 许悦.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 (8): 62-66.
[11] 王冲. 大数据视域下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策略研究[J]. 情报科学, 2018(4): 100-104.
[12] 杜宝贵, 隋立民, 任立云. 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4): 8-12.
[13] 王珩. 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 图书馆论坛, 2017(5): 7-13.
[14] 孫鸿飞, 彭丽, 武慧娟, 等.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新型高校智库决策机制建设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1): 7-9.
[15] 王珩, 刘鸿武. 新型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为个案[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91-95.
[16] 秦惠民, 解水青.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4): 15-20.
[17] 张乐天, 陈廷柱, 王洪才, 等.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文化内涵提升[J]. 重庆高教研究, 2018(10): 3-26.
[18] 李建强. 高校智库功能定位与特色发展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19] 杜宝贵, 隋立民, 任立云. 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4): 8-12.
[20] 顾岩峰.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探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 76-79.
[21] 郭军, 张涛. 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智库: 特质?责任与未来[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101-105.
[22] 刘进军. 关于加强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甘肃理论学刊2015(7): 147-157.
作者贡献说明:
冯利朋:主要负责全文的思路框架,以及第3、4、5部分的撰写;
兰 洁:主要负责第1、2部分的撰写。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Feng Lipeng Lan Ji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Report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n 2018, the index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n 2018 and the top 100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y in 30 administrativ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or autonomous regions), and calculates the PAI values in 9 different fields. It finds that Tianjin, Beijing and Hebei ranks the top 3 in the number of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y, and Jiangsu, Shanghai and Guangdong are the 3 province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loc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entering the Top 100 think tanks. The output types of think tanks in Jiangsu ar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the output structure are the most reasonable with different output in P, A and I values. [Result/conclusion] In general, it concludes that the more developed the economy is, the more important I value is; instead, the mor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re, the higher P value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is proposed that: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government-think tank-socie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should be improved; 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 should be enhanced; and social personnel should be employed flexibly.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y new think tank distribution research PAI
收稿日期:2019-07-01 修回日期: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