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05-03王晓云樊东

高教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王晓云 樊东

摘  要:以“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作为案例,分析了高校农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从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辩证思维、工匠精神等几个切入点进行介绍,提倡实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列举案例与参考方法,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昆虫学教学;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案例与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62-03

Abstract: 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General Entomology" as a ca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agricultural major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and the entry points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scientific spirit, patriotism, national pride,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raftsmanship.Advoc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leading" peers, and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comprehensive, and whole-process education system. Cases and reference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 general entomology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imparting; value leading; case and reference

一、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思政工作全方位融入教学是当前高校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校积极响应,推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导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2]。

“普通昆虫学”属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作为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引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当下时代要求我们需要认真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应,基于普通昆虫学的课程特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责任之一。以下就东北农业大学“普通昆虫学”课程进行思政案例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对农科专业其它课程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其中提供的案例也为一线教师发掘和整理本学科的思政元素提供参考。

二、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切入点

(一)科学精神的培育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科学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锻炼和培养的基本素质。

在我们进入“普通昆虫”绪论部分讲座的时候,会介绍到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文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它融合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存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他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自己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不顾危险捕捉黄蜂。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等,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让人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昆虫学,动物学等研究人员的艰辛,科研工作者的选择,是舍安逸,求真知,有自信,获得最佳的视频资料,作为大量的科研数据,得到这些真的不易,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取得硕果。

通过引入法布尔,通过讲授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发现昆虫世界里的新现象,进行思考,坚持探索,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昆虫记》,并组织读后讨论和交流,对作家的科学精神进行深刻的理会和学习。不仅为学生的人格培养提供学习的榜样,并启发学生在科学上要求真求实,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二)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1. 在昆虫的生物学内容的讲解中,我们会讲到昆虫的多型现象——社会性昆虫,蚂蚁,通常情况下,成千上万的蚂蚁聚居在一座蚁城里,它们过着社会性群体生活,成员分化成若干类型和级别,雄蚁主要负责与蚁后交尾,蚁后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整个群体家庭,工蚁负责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兵蚁负责保护家园,防外来侵犯。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过着有组织的群居生活,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秩序化、分工精细的蚂蚁社会。正是由于蚁群是一个分工明确和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结构,才使得它们的家族得以繁盛。通过蚁群联想到我们的国家,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组成的一个大家族,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人人都需要具备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奋斗精神,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听从指挥,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平安昌盛。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努力学好知识,将来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为把祖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在介绍昆虫与人类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讲到为人类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白蜡虫, 2龄白蜡虫雄虫分泌白蜡,作为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文教、医药等方面。这里渗入介绍中国人养殖白蜡虫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白蜡虫约于19世纪中叶传入欧洲,西方世界始知有“中国蜡”,随后“中国蜡”也成为中欧贸易中的一项中国特产。由白蜡所产的蜡也特定名为“中国蜡”。至此不仅“白蜡虫”跃升国际舞台,“中国蜡”也随之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著名的外销商品,此一趋势迄今不衰,而且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值得珍视,它也是中国的古文明之一。在此内容讲解中让学生感知中国辉煌的历史,了解我们祖国宝藏的博大精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并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发扬下去。

(三)民族自豪感的树立

民族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

在介绍昆虫与人类关系中不能缺少的一项昆虫业绩,就是蚕丝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丝绸,就是由经济型昆虫家蚕在发育过程中分泌的丝蛋白经人类加工编制而成。

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蚕丝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大贡献。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3]。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中国是蚕丝业的发祥地,自古农桑并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丝绸以其高贵精美,令举世瞩目,铸就了绚丽的古代文明,“丝绸之路”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繁荣昌盛,历史悠久的象征。一带一路又是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蚕-蚕丝-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贯穿,通过对中国富饶辽阔的疆土,勤劳的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美德的赞赏,对祖国和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梦的实现。让学生对祖国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对自己民族的品格和地位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精髓[4]。习近平主席在2019《求是》杂志中发表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再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1. 在课程中涉及判断昆虫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的问题,答案是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方面虫害给农林牧业带来的损失至少减产10%,也能传播某些疾病,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如蜂蜜可以产蜜,传粉,虫草可以入药,天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同时人类如果对取食庄稼的害虫加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也能为人类创造价值。比如蝗虫取食作物,但是它的高蛋白含量又可以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这里就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其中的应用,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辩证的思维指导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害虫的危害,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昆虫的有利资源。

2. 在农业生产者和广大农民看来,很多昆虫就是庄稼的天敌,比如棉铃虫、菜青虫、蛴螬等,无论是在水田还是旱地,有害昆虫的种类数不胜数。之所以说这些昆虫是害虫,就是因为它们破坏庄稼,降低了产量。为了增产,就必须消灭害虫。为了应对害虫,近30年来,新研制出来的农药品种可谓层出不穷。可是化学农药是把双刃剑,它在消灭有害昆虫的同时,对土地也带来深度污染。金山银山没有了我们可以再建,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恢复起来就很难。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在害虫发生时要选择合理的防治手段,衡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长远的社会利益。案例分析表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从学生时代就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5]。为我们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三、課程思政的方式及途径

1. 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上、课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展示自己对于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理解,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和激励学生。做到学生时时能在专业课程学习环节中受到思政教育,教师能在教书过程中处处育人。教师立足于学科专业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专业性与思政教育衔接紧密、自然。

教师不仅可以将思政要素带进理论课课堂,同时在专业课实验中、教学实习过程中,也完全可以把思政元素同教学内容结合,形成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处处思政,时时思政。

2. 由于专业课程学时有限,我们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课程大纲内容定期进行课程思政研讨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及纠错等策略,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将思政要素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将课堂以外的相关主题或案例上传到课程网站,让学生将各自的问题、看法、感悟发表在网站上与同学分享,让大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做到思政过程润物无声。

四、结束语

《师说》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放在首位,足以说明传授道理的重要地位[8]。思政教育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課程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其肩负的德育使命,才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双重目标[6]。高等教育的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设计,智慧地贯穿[7-9],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 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 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德智全面成长并成才,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1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133-135.

[3]向仲怀.中国家蚕基因组与21世纪丝绸之路[J].蚕业科学,2003,29(4):321.

[4]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人民日报,2019-01-01.

[5]孙来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2:23-26.

[6]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46-51.

[7]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286(4):109-113.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给予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9]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