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020-05-03刘雪薇

高教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体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雪薇

摘  要: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更要融入体育文化建设,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行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二者有机融合的理论基础。通过以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为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优质育人环境、以高校体育制度文化为保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发展空间的融合发展途径,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创新发展举措。

关键词:体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59-03

Abstract: As the base of n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level, political awareness, moral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integrat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so that they have a healthy body and an upward spirit. First,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y, stud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put forwar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asures for college education: take the university sports spirit culture as the core, and put the idea of "course education"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ake the college sports material culture as the carrier, and create a quality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ake the university sports system culture as the safeguard, and broade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ports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rganic integr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深化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身心素质、综合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在党中央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各高校坚持积极作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了一批批肩负时代重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高素质人才。但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仍存在部分教师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思想价值引领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难以塑造体育精神,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魅力,不利于人格完善,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阻碍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精神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感受体育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进一步磨炼意志品格、提升人文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益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这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各项课程有序开展。在任何体育活动中都可以体现体育发展的历史与传承、体育精神的延续与发扬、体育文明的高度与厚度。当前,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制度建设和体育建筑设施上还未充分体现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大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活动,难以深入推进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只有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健身功能、调适功能,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将体育文化中包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向上、不骄不躁的品质引导灌输到大学生身上,让他们充分涵养体育文化精神并内化为主流价值观念,才能激发大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加深体育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有助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3]。建设体育强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按照“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把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深入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离不开高校大学生,需要高校深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实行体育制度改革,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身心,实现全面发展。但随着科学技术深入发展,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身体健康状况更不容忽视。因此,要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强身健体意识,感受体育文化的“正能量”,树立“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健康,消除内心的压力和冲突,真正做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基础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4],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发展、激发个人潜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大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其全面发展。二者在理论指导、核心目标和教育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通过有机融合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理论指导基础具有统一性

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二者在理论指导基础上具有统一性。高校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随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办学特色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文化。正因为高校体育文化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系列文件,这些重要指示和文件规定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相互有机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二)核心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决定了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大学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加强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能帮助他们形成拼搏向上、团结奋斗、勇于挑战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人成才,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和重要抓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充分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价值追求、困惑矛盾和迷茫惆怅,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双重介入,实现对他们的人文关爱,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而不断完善,通过互融互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

(三)教育功能具有一致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等[5]。在育人功能方面,通过体育课程的科学编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导向功能方面,高校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体育文化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和导向性作用。通过创新体育文化形式,丰富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参加,由外在引导转变为内在需求,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在激励功能方面,高校体育文化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体育赛事上,激发学生奋勇拼搏、不骄不躁、勇争第一的精神信念,深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体育精神。在凝聚功能方面,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存在着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淡薄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从而凝聚个人力量,发挥集体优势,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不谋而合,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三、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途径

高校体育文化是體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4],通过这三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 以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大学生在参加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评价和精神风貌,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6]。因此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对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体育课程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提高体育技能,更应引导大学生培育积极向上价值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品质、勇于拼搏道德风尚的体育精神文化,从而让体育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体育精神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学习。高校体育教师能否充分认识到所授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能否提炼出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决定了该课程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体育项目蕴含的体育精神,如高校排球课程可将“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融入课程之中,通过科学编排在教与学的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锻炼意识、学会合作、不断进取,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体育强国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推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第二课堂”建设。每所高校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历史,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以及独特的体育精神文化,这是凝聚和激励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推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第二课堂”建设,就要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体育文化特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创新体育竞赛项目和提升体育社团或俱乐部质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断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拓宽和丰富“课程思政”的育人空间和内容。

(二)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为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宣传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第一,要充分展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在国家倡导体育强国建设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更加注重体育物质基础的投入和使用,确保了各项体育活动顺利开展,但很多体育设施及建筑缺乏文化内涵,难以对大学生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建设体育硬件设施时,应从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办学理念出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所需所求,设计出彰显独具校园特色和学校精神体育设施建筑,比如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平台,像体育博物馆、名人堂、冠军之路等建筑设施,这样既能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感受体育设计的美感,又能让学生了解母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促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第二,要丰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宣传媒介。既要通过体育硬件设施发挥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又应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让大学生认同并践行。在完善校报专栏、校园网站等传统宣传体育物质文化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开设“校园体育”校园微信公众号,定期解读校园体育标志蕴含的体育精神,让大学生传承校园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文化微博平台,定期推送体坛新闻并与大学生互动,了解他们最关切的体育问题,邀请专业教师予以解答,让大学生进一步内化体育文化的精神;开通校园体育竞赛网络直播,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体育带来的魅力和激情,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三)以高校体育制度文化为保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发展空间

高校体育制度是规范和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高校体育制度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应在确保各项体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上,融入高校体育特色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传递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第一,制定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制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7]。当前我国已制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各高校根据中央文件制定本校体育教学制度建设、体育社团及俱乐部制度建设、体育考评制度建设等体育制度,但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可执行性不强、且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相对短缺的问题。因此在体育制度设计上要从高校和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认真听取和尊重师生的体育需求,结合中央文件和学校办学方针制定体育制度,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让大学生在参与高校体育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和体育制度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他们自觉认同校园体育制度,进一步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是深化高校体育制度改革。当前“00后”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出生于互联网时代,成长在信息科技革命下,思想更上进,创新意识更强,但身体素质不强、责任意识淡薄,这也决定了高校体育制度规范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住学生发展变化规律,不断完善制度内容,深化体育制度改革。还应加强体育制度的执行监督,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体育参与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和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制度的认同程度和执行态度;对全体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教育和引导,既激励学生扬竞技体育所长,又要求学生补全民健身所短,从而丰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挖掘高校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感染力,又使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升華提升。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侯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哲学向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128-131.

[3]钟秉枢.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N].人民政协报,2019-01-24(004).

[4]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79-81.

[5]杜放,张守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审视与考量[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141-144.

[6]刘元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63-66.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体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