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院173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2020-05-03恽敏高阳刘莺冯乐波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4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恽敏 高阳 刘莺 冯乐波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1-10月本院上报的173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73例ADR报告中,男87例(50.29%),女86例(49.71%);静脉注射给药100例(57.80%),口服给药60例(34.68%);抗菌药物55例(31.79%),镇痛药21例(12.14%);心血管系统16例(9.25%);用药后15~30 min发生ADR有42例(24.28%);ADR损害以皮肤系统为主,占32.11%;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各占24.77%、14.22%。结论:分析影响ADR发生因素,防止ADR的发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Analysis of 173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YUN Min, GAO Yang, LIU Ying, FENG Lebo.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4): -16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in our hospital. Method: A total of 173 cases of ADR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8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gender, ag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rug classification, occurrence tim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Result: Among 173 cases of ADR, 87 patients (50.29%) were male, and 86 patients (49.71%) were female. 100 cases (57.80%) wer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60 cases (34.68%) were administered orally. There were 55 cases (31.79%) of antimicrobial drugs, 21 cases (12.14%) of analgesics and 16 cases (9.25%)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42 cases (24.28%) occurred ADR in 15 to 30 minutes after administration. The main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were the skin (32.11%), followed by the digestive system (24.77%) and nervous system (14.22%). Conclusion: Analying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ADR,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DR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alysis Rational drug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Changzhou Wujin Peoples Hospital, Changzhou 21300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4.040

藥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剂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给药途径的不同,服药后的效果,使得循证药物的ADR评价和分析日益重要[1]。此次研究将对2018年1-10月本院上报的17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8年1-10月本院上报的173例ADR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上报内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ADR发生时间、ADR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173例ADR患者中,男87例(50.29%),女86例(49.71%);年龄50~59岁人数最多。见表1。

2.2 ADR给药途径分布 173例ADR患者中,静脉注射给药100例(57.80%)最多,口服给药60例(34.68%)次之,见表2。

2.3 ADR药物类别分布 173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55例(31.79%)最多,镇痛药21例(12.14%)次之,同时地佐辛ADR例数最多19例,见表3。

2.4 ADR发生时间分布 173例ADR报告中,用药后15~30 min发生ADR者42例(24.28%),见表4。

2.5 ADR所涉及器官或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分布 173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尤为常见,占32.11%;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各占24.77%、14.22%。见表5。

3 讨论

3.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男女比例约为1︰1,与国内大部分文献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有所不同[2-3]。各年龄段大多均有ADR,60岁以上老人有71例,占41.04%,可能与自身机体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有关;若自身有基础疾病需联合用药,会增加ADR的风险。若患者没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或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力下降,也会增加ADR的发生率[4]。另外,本院儿童用药的ADR可能与自身组织器官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排泄能力、儿童专用药的种类与数量、用量用法有关[5]。

3.2 ADR给药途径分析 173例ADR中,静脉注射给药100例(57.80%),口服给药60例(34.68%),与国内文献[6]报道一致。静脉注射虽起效快,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缺少屏障,增加ADR的发生率,可能与滴速、溶酶体有关;药物配伍禁忌多,换药之间未冲管,使得药液之间的pH值不同,增加ADR的发生率。口服给药方式可能与药物剂型及辅料有关。不管以何种给药途径或一起服用不同药物时,药物之间可能发生氧化水解等反应,或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可能伴有药物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过敏原,增加ADR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严格遵守“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给药原则,在病情改变后合理改变给药方式[7]。

3.3 ADR药物类别分析

3.3.1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引起ADR的发生率最高为55例(31.79%),与国内文献[8-10]报道一致。在抗菌药物中头孢类抗生素最多23例,其中头孢他啶5例,头孢西丁4例。由于头孢类药品种类繁多、选择性广、抗菌谱广等,被广泛运用。本院头孢类抗生素总类和数目较多,使得临床上医生无指征用药,随之用药频率增加,用药剂量增大,增加了ADR的发生率,与国内文献[11]报道分析相似。故临床上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联合用药合理性,及时对症治疗,预防为主。此类药物以四元的β-内酰胺环和六元的氢化噻嗪环的稠合体为母核,其中四元的β-内酰胺环易受酸碱、酶的催化开环而失活,降低药物活性,可能会增加ADR的发生率。同时用药前医生未询问患者是否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或用药后医生或药师未详细交代服药期间不宜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可能也会增加ADR的发生率,因药物与酒精反应抑制肝中乙醛脱氢酶,导致酒精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代谢受阻,使其在体内不断蓄积出现双硫仑反应。

喹诺酮类15例,其中莫西沙星7例,左氧氟沙星6例,该药物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剂型丰富/给药无须皮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但药物新品种的出现,交叉耐药性显著,ADR發生率增加[13]。这类药物以4-吡啶酮-3-羧酸为基本结构,3位羧基和4位酮基与含钙镁锌的食物合用形成螯合物,降低药物活性,可能会增加ADR的发生率;8位取代基的不同会对光毒性强度有影响,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药品应避光,静滴时选择有避光作用的输液材料,但在本院因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明确指出或提到,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不会采取相应措施,增加ADR的发生率;3位羧基显酸性,对本身胃肠道有刺激性,易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增加了ADR的发生率。

青霉素类10例,因抗菌谱广且高效被广泛应用,但化学结构中β-内酰胺母环易被降解,在酸的作用下生成青霉二酸,再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在碱性条件下生成青霉酸,先生成青霉噻唑酸,再分解成青霉胺和青霉醛。这些分解产物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诱发变态反应[14]。此外,部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侧链也还有抗原决定族,能刺激集体产生特异性IgE[15],如阿莫西林。因青霉素类药物价格相对较低,本院使用频率较高,增加了ADR的发生率。医生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或用药前做皮试,对老幼孕患者应调整合理剂量;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护,对不合理用药积极干预,避免抗菌药物滥用。

3.3.2 镇痛药 镇痛药21例(12.14%),其中地佐辛19例。地佐辛是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其镇痛效果好、无明显依赖性、安全剂量范围广等优点,应用于临床麻醉镇痛、术后镇痛、癌痛治疗等[16]。但截至2011年,美国和加拿大已不再临床上使用的地佐辛,在中国被广泛用于术后,其不良反应居多,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皮肤发红等[17]。本院地佐辛价格比同类药高,应综合考虑经济用药。

3.3.3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11例(6.36%),可能与提取工艺不够完善,注射剂中含有色素、鞣酸、挥发油、蛋白质等物质与其他药物配伍发生理化变化,说明书不够完整等因素有关[18]。某些中药本身含有有毒成分,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3.4 用药后发生ADR的时间分析 表4可见,用药后30 min发生ADR者73例(42.20%),可能与给药方式有关。静脉注射给药起效快,ADR产生也快;口服给药后经首关效应、胃肠道消化吸收、肝肠循环后起效,发生ADR较慢。故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出现ADR应立即停药,积极处理,做到“发现、早停药、早处理”,避免严重的ADR发生[19]。

3.5 ADR后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分析 表5可见,ADR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为70例次(32.11%),与文献[20]报道一致,其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荨麻疹、水肿等。其次为消化系统54例次(24.77%),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差、食欲异常;神经系统31例(14.22%),表现为头晕头痛、麻木、眩晕嗜睡、胡言乱语。因以上临床表现易于发现和诊断,故上报例数较多[21],但有些慢性潜在不易发现的ADR存在较高漏报率,影响患者康复[22]。医护人员应在治疗前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是否有不良嗜好等,治疗时密切观察,避免ADR的发生。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有关。本院应发现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完善ADR监测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认识,有效避免ADR的发生。药师要参与临床工作,杜绝不合理用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建平,邢建民.循证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方法[J].中国药物警戒,2010,7(1):12-15.

[2]王喜芬,康定文.43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5):391-393.

[3]谭建中,张俐.4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5):701-704.

[4]刘剑威.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11):194-195.

[5]杨林勇,刘新社,萧伟,等.我国常见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4):2743-2747.

[6]冉坤,李飞,李娜,等.4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6):5146-5149.

[7]孟祥云,高雷,姜怡,等.某院5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1):199-202.203.

[8]王凤霞,沈钦华,樊国斌,等.我院19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5):641-643.

[9]陈燕,段宝珍,陈俊敏.我院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184-186.

[10]亢卫华,黄燕琳,李继泉.4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2):271-272,275.

[11]郑火珺,叶建云.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6):94-96.

[12]李锐,李锦玥,赵曜,等.某三甲医院3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2):120-123.

[13]刘又宁.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社区医师,2010,7(1):20-21.

[14]赵光纯,张艳丽.38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3-74.

[15]周法庭,朱晓丹,波顺庆,等.β-内酰胺环和侧链结构诱导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3):444-448.

[16]郑彬,佘守章.地佐辛在麻醉镇痛领域的应用进展[J].广东医学,2015,36(21):3266-3268.

[17]樊宝才.我院骨科地佐辛注射液致不良反应80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32):4521-4522.

[18]冯婕.药品不良反应238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8,11(2A):55-57.

[19]谭才燕,陈金英,梁静芳,等.470例藥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1):1505-1507.

[20]乔逸,恽艳琴,徐焕春,等.我院2012-2015年9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1):34-36.

[21]孙国平,王海飞.6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3):409-411.

[22]朱亚宁,张月芳,丰航,等.陕西某医院2011-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1):1650-1652.

(收稿日期:2019-08-16) (本文编辑:程旭然)

猜你喜欢

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测研究
我院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及其对策分析
我院5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