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05-03王洪新张伟张鹏许文雷
王洪新 张伟 张鹏 许文雷
摘 要:本文以皖西学院为例针对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探究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特色与合作改革,此外为增强高校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制定了适应大学生各自特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加快创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在“十三五”计划的新时代背景下,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特制定皖西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以实现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最终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实现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文章对皖西学院的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创新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计划及内容上,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认为其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梳理清课程方案体系后,再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实用性特色,以提高学生真正从实践到应用的能力,并修订和完善培养计划方案,推进实验室规模建设和实验课程改革进度,以加强学生对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本科转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对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三大要素上进行去全面综合改革,具体来说:目的要素中包含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内容要素则包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要素主要是教与学的技巧方法、师资队伍规模与实验实践环境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综合改革的构划思路如下图所示。
1.2 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主要思路是通过从培养方案、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应用环节等多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性教学改革,深度强化拔高精密测量、光学、现代检测技术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对主要专业为现代机电检测和精密测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完善。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问卷调查、随堂咨询、课后反馈等方式,及时收集了解学生对教材选用、授课内容、学生需求以及对教师授课意见建议等信息,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信息。
各教研室的各教学团队成员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模块化等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与重难点进行探讨、重新整合与分配,必要时要依据确保课堂上所教授知识之间层次分明,具有明显的连贯性、渐进性、相关性和系统性。
1.3 发展特色与合作改革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走好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转变旧发展观念,增强动力以推进改革,切实将办学目的转至服务地方特色社会经济发展上,转至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上,转至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上,转至增强学生创业或就业能力上,全面提高本科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明确地方特色,创建培养应用人才、研发创新服务、产教深度融合的高地。跟随产业趋势发展方向,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新科学概念知识融入课程,创建“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实践新体系,逐步引领学生从创新到创造再到创业的能力。建造“立地型”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实地解决生产一线所缺的核心技术难题,以及技术到应用的过渡问题。创产教深度融合高地,推进校企、校地、校所、校校的合作,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和。注重协同,创建高培养层次、培养过程、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体系。
2 结论
本文就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立足新时代发展,转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深度分析了皖西学院机械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以实现高等教育新局面、新时代教育新境界、创新教育实质改革,给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一定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走好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转变旧发展观念,增强动力以推进改革,切实将办学目的转至服务地方特色社会经济发展上。
参考文献:
[1]韦新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9):208-209.
[2]刘媛.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导向的审计专业的建设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9):22-23.
[3]赵海霞,李晓晖.浅析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价值工程,2018(32):281-283.
[4]唐亚纯,罗恩韬.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8(21):228+224.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培养项目(2018zwpy034);皖西学院校级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wxxy201903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376040)
作者简介:王洪新(1976-),女,辽宁营口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