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贤能政治传统的当代适用性

2020-05-03杨钰肸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融合路径儒家思想

摘 要:在当代西式民主弊端不断显现之际,贝淡宁提出的新贤能政治激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对于儒家贤能政治传统在今天是否还具有适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存在争议。文章基于对贤能政治论争的思考,认为首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界定儒家贤能政治的传统内涵,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其当代适用性。传统社会中儒家贤能政治实践的不稳定性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相连,不能因此就将其全盘否定。在西式民主弊端不断暴露,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也面临挑战之际,充分挖掘和延续儒家贤能政治传统中的有益思想,将其作为当代民主政治的补充和修正,这对促进众意民主与公意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贤能政治;民主政治;儒家思想;融合路径

近年来,西式民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出现了问题,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受到挑战。人民并非与生俱来就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理性和能力,统治的正当性不一定能确保治理的有效性。面对当代民主制度困境,大批学者积极探索破解之道。贝淡宁提出的新贤能政治激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有学者将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对立而论,有学者认为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观点争锋相对并据理力争,对于儒家贤能政治的当代适用性,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文章通过对儒家贤能政治内涵的梳理与整合,理性地分析其当代价值,探讨儒家贤能政治传统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的可能路径。

一、学界关于贤能政治的当代适用性之争

目前学术界关于贤能政治的探讨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论证中国贤能政治传统对西式选举民主弊端的修正作用,探寻儒家贤能政治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相融合,以实现现代转型。二是认为贤能政治是一种反民主的治理模式,既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民主法治潮流相抵牾,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不吻合。

(一)学界对贤能政治的倡导

学者贝淡宁认为,以选举民主为标志的民主政治已经深陷“多数派暴政、少数派暴政、选民共同体暴政和竞争性个人主义者暴政”四大困境而不能自拔,政治尚贤制比西方的民主制更适合中国这样的大国。学者郑文宝从政治信仰、政治土壤、政治预设、政治本质四个方面分析了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认为当代中国只能走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有机整合的中国特色政治道路。学者高春芽提出,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将贤能机制嵌入民主政治,通过法治化的方式推动民主制度建设。学者黄明英认为,中国政治现实更应称之为贤能民主,是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融合。学者孙磊认为,儒家贤能政治传统在与君主制彻底剥离之后,可以在当今中国民主政治的德性教化和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者唐皇凤、赵吉通过辨析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概念内涵和制度功能,发现二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并且可以并行不悖、有机互补学者赵吉认为,将新贤能政治的制度优势与我国现阶段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结合,可以有效推进和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二)学界对贤能政治的批判

学者黄玉顺认为,“精英主义”原是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下的一种政治倾向,贝淡宁却将它强加于古代儒家与当代中国,谓之“贤能政治”。贝淡宁所倡言的“贤能政治”是一种反民主的政治理论,且充满着逻辑矛盾。学者海伦·安德鲁斯提出,贤能政治会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中央集权,造成政府精神的转变,可能把社会变成由暴君和奴隶组成的两极世界。学者刘京希认为,贤能政治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格格不入的政治思潮,在制度设计上潜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非持续性甚至高风险性,其实质不过是人治的改进形式。贝淡宁的贤能政治主张既不能解决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性这一根本问题,也不能解决权力的制度性监督难题。贤能政治的本质是“优秀的人的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政治都可称为贤能政治,因为任何一种政治都声称要找好人和聪明人来执政。此外,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手段能保证识别和产生贤能,更不能保证贤能永远不变质,不滥权。只有当着政治权威从人格化向着制度化转移,才意味着政治权力被最终驯服的开始。

(三)贤能政治之争实为其内涵解读之争

综观学界对贤能政治的倡导与批判,笔者认为贤能政治之争是出于不同学者对儒家贤能政治内涵的不同解读。例如,贝淡宁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能力来进行符合道义的政治决断,“贤能政治”的含义是设计一种政治制度,选择能力超过社会民众平均水平的政治领袖作出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决断,才能保证其科学性。而刘京希认为贤能政治是具有强烈不平等色彩的道德精英主义,贤能政治在传统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实践的失败,对其可行性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贝淡宁从儒家贤能政治“选贤举能”的价值追求层面进行论述,而刘京希从儒家贤能政治“实践失败”的视角进行反驳,“选贤举能”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失败”的历史事实都属于贤能政治的不同维度,此外贤能政治还有更为广泛的内涵与悠久的实践历史,单从某一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难免导致思维的片面和局限。笔者认为,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界定儒家贤能政治的价值内涵,我们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其当代适用性。

二、儒家贤能政治的传统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儒家贤能政治传统的内涵

谈儒家贤能政治要追溯到《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是指选拔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礼运》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选贤与能”是儒家贤能政治的价值追求。虽然“选贤与能”的形式在历代政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但孔子的贤能政治思想始终是其根源和命脉。

从思想内核来看,孔子的贤能政治思想以尚德尚贤、仁与礼的统一为基础。孔子认为成为贤能的必要条件是拥有仁心德性,真正的贤能应该“仁以为己任”(《泰伯》),不断地完善仁心德性的道德修养,并做到“仁者爱人”(《颜渊》),将仁爱推向社会。孔子还特别强调能力,认为贤能需要有为政所必需的长远目光,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孔子崇尚周礼,主张以“礼”作为社会的行为准则,礼主要包括尊尊、亲亲两个方面。为了能够确保“礼”实现,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这个“名”是指人的称号或地位,同时包含着与之相符的责任与义务。

从具体内容来看,孔子对贤能的选拔、任用及施政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在贤能的选拔方面,孔子认为应做到不受亲疏贵贱的限制,要按照德才的标准,通过对人的言论、行为、社会舆论的分析将其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者、圣人五个类别。“其使人也,器之”(《子路》)。在人才任用方面,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善任,根据其德才量能而授官。“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尧曰》)。在政策实施方面,孔子认为贤能工作开展的中心是民为邦本,为政者的责任是推行仁政。

从实践方式来看,从春秋战国到整个帝制时代的结束,无论人才选拔的方式如何变革,统治者无不以“选贤举能”作为选人用人的思想指导,受其影响的儒生大多德才兼备并且具有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儒家贤能政治在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国家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贤能政治有其自身的缺陷,孔子维护周礼,强调等级和秩序,贤能政治以尊君、维护君权为前提,不能不以统治者的裁决为终极标准。在封建君主制时代,统治者是人才选拔的最终决定者,贤能政治“选贤举能”的价值追求,不得对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做出让步,这就导致了贤能政治在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

(二)儒家贤能政治传统的当代价值

“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被激进的自由民主论者大肆抨击,有学者将贤能政治的不稳定性归结为中国传统社会陷入治乱循环的原因。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不是贤能政治的失败,而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内在弊病。儒家贤能政治思想是在封建君主专制框架下形成和构建的,应然地带有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念。但传统贤能政治实践的不稳定性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相连,若将贤能政治与封建君主制度相剥离,我们可以发现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孔子虽然维护周礼,但他的贤能政治思想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官僚代替贵族官员的进步趋势,其内涵的尚德尚贤、培养君子、施行仁政等充满智慧、跨越时代的进步思想对于处理当今社会存在的贪污腐败、为官不为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对于促进公意民主与众意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强调贤能政治不是让贤能替代民主,而是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下,吸纳贤能政治的有益因素,通过德性教化和制度建设,更好地让社会精英有机会通过民主、公正的政治程序,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和高效发展。“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无形的精神力量”。贤能政治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政治实践和社会文化,具有丰富的制度经验和民众心理认同。在民主时代,贤能政治精神融入现代政治生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三、贤能政治融入民主政治的可能路径

(一)贤能政治与选举民主制相结合

民主不應只满足程序正当与数量优势,还应该实现治理高效与价值正义。选举民主制即国家领导人的任免和国家大事的决定,采取投票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选举民主制是西方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之一。近年来,西方民主困境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如贝淡宁认为以选举民主为标志的民主政治已经深陷四大困境而不能自拔。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错误的多数人意见反而会剥夺少数人的正当权利。虽然我国的选举民主与西方的选举民主有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必须认识并警惕选举民主可能带来的困境和危机。理想的政治社会应该是公意与众意的平衡,国家治理不仅需要“法”的外在约束,也需要“德”的内在自觉。在选举民主的弊端日益暴露的当下,将贤能政治与选举民主结合,用贤能政治的内涵去丰富和规范治权拥有者的资格条件与问责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培养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杰出政治人物,让具备优秀道德品质、高超政治才能和丰富政治经验的精英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防止大众的意见淹没少数的声音、避免众意的集合覆盖公意的目标,或许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缺憾。

(二)贤能政治与公务员制度相结合

公务员是我国国家行政权力的执行者,其品德与才能对政策实施效果具有关键意义。公务员制度是指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依法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执行者进行科学管理的人事制度,包括录用制度、考核制度、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等。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其中德与能排在第一、第二位,这充分体现了对公务员品德与能力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公务员考核和评价的重心往往落在“绩效”上,缺乏对公务员的“品德”的系统培养和严格考察,助长了为官不为、贪污腐败等政治乱象。公务员队伍是国家权力的执行主体,代表着国家能力和政府形象,公务员绩效水平的提高固然重要,其品德素质的增强更是举足轻重。而贤能政治的精神内核恰好可以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进行补充,在坚持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规则和基本程序的同时,继承和发扬贤能政治的优良传统,将贤能政治与公务员制度有机结合,在公务员选拔、培训和考核过程中融入贤能政治的有益因素,有利于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品德与能力建设,从而提高国家行政运作效率。

四、结语

民主政治所强调的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是我们应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但现今的民主制度反而可能偏离民主的初衷。贤能政治主张选拔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内涵的尚德尚贤、培养君子、施行仁政等思想对当代民主制度的弊病具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强调贤能政治是希望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儒家贤能政治的有益内容,通过德性教化和制度建设,更好地让社会精英有机会通过民主、公正的政治程序,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来,促进公意民主与众意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平衡。文章最后从贤能政治与选举民主制结合、贤能政治与公务员制度结合两个角度地论述了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融合的可能路径,但相关论述还非常粗浅,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去实现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既保证政权来源的合法性,又保证治权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贝淡宁.中国的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3):16-17.

[2] 郑文宝.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比较分析——兼论历史合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式贤能政治[J].领导科学,2018(29):04-06.

[3] 高春芽.国家治理视野中的贤能政治及其限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05):80-87.

[4] 黄明英.贤能民主: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融合[J].天府新论,2018(04):53-65.

[5] 孙磊.民主时代的贤能政治——儒家贤能政治传统的现代意义探寻[J].社会科学文摘,2018(09):33-35.

[6] 唐皇凤,赵吉.为新贤能政治正名与辩护[J].探索与争鸣,2016(08):68-72.

[7] 赵吉.新贤能政治:我国治国理政总体战略的支撑性变量[J].领导科学论坛,2017(17):22-31.

[8] 海伦·安德鲁斯.贤能政治批判——新统治阶级[J].文史哲,2018(06):24-32+163.

[9] 黃玉顺.“贤能政治”将走向何方?——与贝淡宁教授商榷[J].文史哲,2017(05):05-19+165.

[10] 刘京希.构建现代政治生态必须祛魅贤能政治[J].探索与争鸣,2015(08):77-81.

[11] 刘京希.尚贤制抑或民主制?——“贤能政治”论争述评[J].文史哲,2018(03):05-18+165.

[12] 贝淡宁著.吴万伟,译.贤能政治: 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3] 周晓敏.孔子的贤能政治思想[J].华夏文化,2014(01):07-09.

[14] 王孙旺,成雅贞.论中国古代的贤能政治[J].传承,2014(11):146-147.

[15]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6] 干春松.贤能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面向——以《荀子》的论述为例》[J].哲学研究,2013(05):50-57.

作者简介:杨钰肸(1996- ),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融合路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与书法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