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探讨
2020-05-03郑世珍
【摘 要】本文分析应用型课程建设中目标不明确、设计能力有待提高、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題,提出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推进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应用型课程设计、建立校内外真实工作环境。
【关键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应用型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083-03
近年来,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型专业或课程。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所需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发展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课程改革是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抓手
实施应用型教育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专业对应的行业、产业的需求;二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只有都理解透彻这两种需求,才能明确应用型教育的目的,再通过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应用型课程改革来达到目的。因此,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切入点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课程从学科知识结构系统向工作过程结构系统转型。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相对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相结合、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因此,应用型课程开发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服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当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实现应用型课程开发。应用型课程开发是指通过职业对应的岗位(群)的核心技能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由于应用型专业的立足点在于职业,而职业的变更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影响着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与专业对应的专业课程及时作出调整,不断纳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只有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应用型课程的改革,才能最终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从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应用型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课程目标不明确
一些高校在开展应用型课程改革时,随意设置应用型课程的目标,导致最终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造成应用型课程改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课程目标不能脱离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独立存在,课程目标来源于课程体系的目标设置,而课程体系的目标又来源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同样的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地区因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所以脱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改革是不切实际的。
(二)应用型课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应用型课程的设计包含内容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但由于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或者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了解,因此设计能力普遍比较弱,对应用型课程改革领悟不够,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应用型课程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
课程改革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效果往往通过课程考核和评价来体现。目前一些课程采取比较单一的评价方式,如以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能更好地体现应用型课程的特点和达到课程目标。实际上由于每一门应用型课程因其课程特点不同、课程目标不一样,所达到的学习的目的也是不一致的,过于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无法达到应用型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需要建立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如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鼓励在真实的实验实训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用型课程的课程改革需要从师资培养、课程设计以及环境设置等几个方面推进。
(一)应用型课程改革师资的培养
教师是课程建构和实施的主体,也是决定课程质量效果的关键因素。应用型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积极参与,需要教师具备开展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能力。因此,应建设一支能够开展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门课程都需要有理念新颖、具备课程改革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否则很难推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步伐。
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师资培养可以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在校内,学校可以邀请熟悉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教师、专家对校内教师开展基础性培训,也可以组织一些课程改革的相关教学比赛以促进教师提高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基本能力。但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改革的理念,熟悉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师仍需要到企业挂职锻炼,尽快熟悉所在行业、企业的目标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职业的需求、岗位人才的需求,为后期开展应用型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二)应用型课程的设计
1.应用型课程目标设计。不同性质的应用型高校其所设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工科类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侧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人才具有特定专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考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侧重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基础性。同时,学校人才培养所面向的产业或者区域不同,最终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差异。比如同是汽车类应用型高校,是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传统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目标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汽车类应用型课程改革需要结合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确定课程的目标。
设计应用型课程目标时需要考虑两点:一是课程目标设计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对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二是需要充分反映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突出其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课程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依据目标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
2.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是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将来从事的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等重构教学内容,并且应引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以人员招聘与配置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是人力资源管理岗当中的招聘专员或招聘主管,招聘岗主要负责通过各种渠道(比如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会、广告招聘等)发布和管理招聘信息,并进行正式招聘前测试、简历甄别、组织招聘、员工人事手续办理、员工档案管理及更新等与招聘相关的工作。其考核的绩效指标包括招聘计划完成率、人员流失率、招聘、面试工作的有效性、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性等多项指标,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人员招聘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按照“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需求,以招聘岗位的实际操作程序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依托项目,组建人员招聘小组,完成招聘的教学过程。
应用型课程内容的重构应以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为主要依据,让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明确学习的意义,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和要求。有条件者甚至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或项目导向式教材,在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上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倡导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是遵循职业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选择项目式、任务驱动、典型案例等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應与传统教学不一样,可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项目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将项目教学或者任务驱动作为应用型课程改革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同时,为了让教师能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开展课堂教学,在学校层面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应用型课程改革。一是持续开展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典型的方法为重点的教学比赛和教学观摩,让教师广泛参与课程改革;二是持续开展微课教学与微课制作比赛,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还需要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也显得尤其重要。课程考核的方式及各考核内容的比重及标准,将会引导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基于岗位专业能力需求的应用型课程考核中,应该突出能力中心,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性考核与实操性考核,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实践。如服装CAD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操并重的课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中,考核不再是固定的考题,增加了多样化考核题型,可以通过任课老师将服装企业的一些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也可以设置一些设计类作品题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创作作品,或者将赛事融入课堂,根据学生选择的设计作品的方向,将赛事的要求与课程考核的要求相结合。比如中国国际家居衣饰原创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牛仔设计大赛等赛事,不仅带动了学生积极参加设计比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门应用型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不同,院校需要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强化教学的全过程考核,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采取全过程、多样性的考核方式,真正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三)应用型课程环境的构建—— 建立校内外真实工作环境
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是岗位适应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到真实的实验、实训、实习的现场,亲身体验、亲自参与职业活动。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以“八个共同”为指导,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习、实训,与广西汽车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汽车相关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期间开展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具体的操作规范,可以更好地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样,其他的应用型专业或者开展应用型课程教学时,也需要建立校内外真实工作环境。除了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单位外,还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来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有条件者甚至可以在学校建立“校中厂”,通过多种途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场所。
【参考文献】
[1]何万国.是生长新专业,还是更新课程——兼论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内容更新[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2)
[2]刘志华,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课程改革探析——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8(6)
[3]刘丽梅,马靖香.应用型课程的理论框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GXGZJG2018A034)的成果
【作者简介】郑世珍(1981— ),女,广西玉林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