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2020-05-03蔡小云
蔡小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积极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相反,课堂上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何谈创新与发展呢?
一、培养集中性思维能力
培养集中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揭示知识规律性的能力。集中性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集中已有的信息探求正确的结论,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集中性思维能力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知识中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与方法。
汉字里的形声字教学就是典型的揭示知识规律性的例子。如在教学“逃”“跳”“挑”时,让学生寻找这几个字读音、形状的规律,记住“兆”字旁。在教学“城”“机”“粮”时,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引导学生认识左窄右宽合体字的特点。从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既学到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又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集中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恐龙》一文,学完了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总分结构规律,练习片断仿写。学生掌握了段落知识的规律性,既培养了学生集中性思维能力,又分散了作文教学中的难点,为中年级作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性思维,就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索探求问题的答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发散性思维。
紧扣教材内容,激发求异。有些教材就突出了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如《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的最后明确指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另外,还有些课文从反面举例告诉我们不动脑不思考会产生很多的笑话,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些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依托教材内容,鼓励求异。有些传统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但也有人把传统故事进行了改编,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也可以把教材里的传统故事进行再创作,训练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东郭先生和狼》就提供了很好的训练素材。在上完《东郭先生和狼》一文之后,笔者留下了思考题:“冤家路窄,东郭先生碰到了狼的儿子前来复仇,你将怎样帮助东郭先生脱险?”学生各显神通,把故事续集编得活灵活现。当然,教师鼓励发散性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瞎想,更不是博眼球的不切实际乱想,而是要有一定的中心,切合实际的奇思妙想。
三、集中性、发散性思维相互结合
集中性、发散性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需要将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句式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阅读量少,一些造句练习都写得很简单,语意表达往往不够完整。例如,练习用“注视”一词造句,开始学生都写“我注视着小明”“我注视着窗子”等,語意不够完整,思路没有拓展开。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列举了课文中学过的句式:我注视着奶奶的白发,心里充满了感激;我注视着国旗升起,心里充满了敬意。在这个教学实例中,笔者以集中性思维为基础,再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两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结合。作文起步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每次写作文都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往往就会从范文入手,有时还要亲自动手写一篇范文,这就是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范例,模仿写作顺序、描写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发散性思维,抓住人或事物的特点,按顺序描写。
当然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在一朝一夕,也不是固定于某一模式,而是有机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更何况思维的方式还有多种多样,如侧向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