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2020-05-03张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职校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已经发挥,但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个性的欠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精准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文章在精细化教学内容,挖掘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与实践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正在逐渐形成。调查发现目前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已由建立阶段迈入完善阶段,在识别与预防心理问题,提高高职学生心理水平,促进高职生健康成才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已经发挥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本研究中以江苏徐州4所高职校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发放心理健康课程调查问卷共618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4所高职院校均已按照要求将课程和课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36学时,具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查方式等体系。问卷分析发现,在“心理健康课程对你来说是否重要?”的选项中开设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在“重要”的选项上的占比达到了73.3%,比没有开设的班级高25.3%;在“你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主要途径?”的多项选择上,9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是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有87%选择“报刊、电视、网络”的途径。在“你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对改善你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有帮助吗?”的选项中65%认为帮助较大,在没有开设的学生中也有29.7%的学生选择帮助较大。在个案访谈中发现,没有开设过的学生从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层面出发,期待心理健康课程对自己有所帮助。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职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已经有序开展,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成效,心理健康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已经发挥。

(二)大班授课:共性的普及和个性的欠缺

现阶段高职校心理健康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这种授课模式在师生比例较小的情况下能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但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偏多,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规划教材,针对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知识点备课上课,将学生作为“共性”对象,输入“一刀切”的教学内容。这固然能解决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了解的层面却解决不了应用的技能,在教学上无法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

(三)心理健康课堂的实效性不足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水平。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上常采用心理测验和交流分享,学生喜欢测验的形式,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急于得到测试的结果,开始的时候课堂氛围热烈,但学生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兴趣很低,缺乏深入了解的热情,不关注成因,也不积极探讨解决措施。测试只是完成了过程,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高职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好奇时下的热点心理案例,喜欢置身事外的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但由于自卑心理和爱面子,却很少有学生愿意在大班授课的场景下交流自己心得体会与成长,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还会形成每次发言都是固定的几个学生,而这几个学生最后常常成为其他学生课后议论的对象。学生不愿意结合自己的情况交流,仅仅乐于评价案例,心理健康课堂的交流分享偏向他人化、表面化,导致课堂的实效性不足。

二、高职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學的优化策略

(一)精准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全体学生,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的课程性质出发,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不应该以“问题学生”为重点和中心,频与应付处理“事件结果”。 “授人以渔”才是最主要的,要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意识,能及时识别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分为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领域。作为学期课程,课程开设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每个在校的年级随机开设。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使用同样的教材,但面对的学生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处在高职的不同年级、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困惑。教学要准确分析学情,针对的学生呈现的典型性、代表性心理困扰,决定不同的侧重的侧重点。比如,一年级新生阶段因为新环境的适应会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厌学等行为问题;二年级的学生逐渐适应和融入环境,此时人际关系、恋爱问题逐渐成为矛盾的高发点。因此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紧扣学生实际需求,使得学生得到更有效的指导。

(二)精细化教学内容,挖掘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梳理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学内容符合要学情,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及时和社会热点挂钩,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含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框架,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节的技巧。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精细化,细化到高职生常见的时间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挫折应对、情绪调控、恋爱与性、求职与择业心理等方面。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为着眼点,不仅解决了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为其成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为以后快速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资源整合程度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持体系。信息化教学的大环境下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积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建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资源平台,在专栏教师上传任课教师个人课件、作品,建设基础知识题库,发布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专区。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现有的公共资源,网络精品课程,优秀的视频公开课,相关的微课等,完成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能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有效辅助开展个性化教育,更优的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入交流的渠道和效果。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的课程教学不能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单方向的“说教”来完成,要建立在“平等”、“自愿”、“真诚”的基础上,创新知识的表达形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甄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联系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使课本案例生活化,课堂氛围生态化。高职生的平均年龄是平均年龄为16.2-21.4岁,处于自我成长的快速期和关键期。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在话语权、行为主动性上不断的模仿和学习成年人的模式,但他们的态度、思维深度和处事方式上依然幼稚,特别在意自己所谓的面子和形象,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正面坦然接受别人的直接否定和异义。但自我成长和肯定的需要又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所以在类似的案例被抛出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他人的身上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入眼”的效果。心理情景剧是很受高职生欢迎的课堂形式。学生在设计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表达情景剧中的角色特点,投入的演出也能引发学生对角色的反思。有些学生在设计时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表演出来,在集体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彼此观察,相互交流,了解其他人观点、处理方式和解决措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更多的心理体验“入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在自我启发中获得自我成长。实践教学是促进高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成效的直接形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内容。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用新的观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改变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减少不良的情绪体验。

在心理健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动态发展的,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反复的反馈构建的过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案例入眼、体验入心、实践成行,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外化,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指导性的交流、领悟、认同后内化于心,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修正认知偏差,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心理調节能力。

三、结语

高职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理念。引导高职生积极寻找有效途径规划高职生活,减少消极逃避、自我压抑甚至极端的错误行为。培养高职生作为新时期青年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品质,增强新时代公民的道德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雷鸣.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J].高教学刊,2018(23):80-83.

[3] 潘亚姝,朱丽芬.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4(06).

[4] 张峰.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名家名作,2019:04.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Z795。

作者简介:张峰,女,心理学硕士,副教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