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儿童教育需求调查

2020-05-03姚雪芹秦金亮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学校

姚雪芹 秦金亮

摘  要:家长是特殊儿童最具代表性的发言人,基于家长视角的特殊儿童教育需求表达相对更切合。对杭州市102名特殊儿童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长对学校教育多方面需求表达迫切,呈现特点如下:(1)生活是特殊儿童家长需求的中心;(2)聚焦于集体的缺失性需求,忽视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诉求;(3)缺失补偿需求愿望强烈。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长  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94-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化、推广以及对特殊教育的反思,特殊教育需求(需要)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依据。“世界各国纷纷以教育需求的概念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推展、转衔方案的建立等等”“实务上喜欢以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成为特殊教育质量的指标。”[1]1978年,英国发布《沃诺克报告》,首次提出该术语,报告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需要,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特殊需要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该报告对“特殊教育需要”缺少界定,学术界对其概念和内涵难以达成共识,关于其“内容”有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仍是空白,因此实践操作仍缺少“凭据”。

与普通儿童不同的是,特殊儿童自身的教育需求难以表达,在回归主流和融入社会的基本愿景背景下,零星的研究者聚焦于听障生此类具有“发声”能力的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2][3]。台湾学者则将大专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总结归纳为十类[4]。此外为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益,提出为残疾儿童供给以需求为中心的教育形式[5][6]。而大多数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对于自身需求则无法“发声”。家长是对特殊儿童关注度最高和最熟悉的群体,家长的教育需求不等于特殊儿童的需求,不是特殊儿童需求的全部表达,但却是重要参照点,在某种意义上,家长是特殊儿童的“代言人”,家长视角的需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最切合。此外,“家长是学生需要发生的给定者和创造者之一,制造出学生的教育需求。”[7]而当下只有一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研究中涉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家长的教育需求多指的是家长希望获取的家庭内和家庭外的支持,而非家长对特殊学校的教育需求,而这正是我们研究的问题。那么,家长对特殊孩子的学校教育需求有哪些?家长教育需求的聚焦点是什么?这些仍是一个不甚清晰的谜团。鉴于此,围绕特殊儿童家长的需求“内容”,从需求角度思考特殊学校教育的方向、重点,以增强教育的适切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地区两所培智学校的特殊儿童家长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余19份问卷存在较多空缺信息,故作为无效问卷。样本中智力障碍家长62人,自闭症家长19人,多重障碍家长16人,其他类型障碍家长5人。

(二)研究方法

以课题组《特殊儿童家长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半分信度为0.848;该问卷也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每项指标在其对应的维度上的负荷值为0.400-0.858。问卷由39道封闭型问题组成,采用五点式调查法调查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特殊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家长的教育需求表达非常强烈,总问卷平均得分4.12。其中,家长对教师素质寄予最大期望,需求最强烈,在该维度上得分最高(4.72)。其次,该群体家长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也较为迫切,得分较高。而对于学校提供便利性服务方面,特殊儿童家长的需求最小(2.80),“不太需要”学校的此项服务。

表1 特殊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的得分

(二)特殊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各项目状况

1.学校便利性服务需求

进一步细致考察项目中每个问题的得分。从表2可以看出,家长“不太需要”学校的便利性服务,或者对此抱有可有可无的模糊心理。其中,家长对孩子在校午睡的需求最大,为儿童提供午睡服务,即符合儿童的生长节律,又方便了家长。而家长对学校的晚间延时服务需求最小,家长晚上也具有较多空闲时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能够满足家长和孩子亲情的需要。

表2 学校便利性服务需求得分

為探明特殊儿童家长的需求聚集点,同时验证以上评分结果,问卷中还请家长从每一项目中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题项,并按从高到低的重要性排序。重要性选择是硬性的的择取,在家长权衡取舍的过程中,更能突出家长需求的聚焦点,更具有代表性。在重要性排序中,第一重要的题项权重相对较大,因此第一重要赋值3,第二重要赋值2,第三重要赋值1。特殊儿童家长便利需求主要聚焦在早送晚接服务、寒暑假服务、上下学交通和午睡服务。早送晚接寒暑假送孩子去学校两个题项的本质属于是延时服务的范畴,周末和晚间的延时服务则不是家长需求聚焦点。此外,家长需求聚焦于上下学交通,这与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关,在调查中,60.8%的儿童属于智力障碍,不具备自己独立上下学的能力,因此家长认为交通服务很重要。

2.日常生活护理需求

从表3可以看出,学校的生活护理中,家长对学校膳食管理的需求表达迫切,膳食管理包括饭菜的质量、分量和口味,特殊儿童家长在这三方面的得分均较高。其次,家长关注学校的入厕和饮水护理。最后,家长希望学校提供个别化辅助设施,这种对特殊儿童具有关怀和方便性的物质设施也被家长所关注和重视。

与上文数据结果基本一致,特殊儿童家长对生活护理的需求显著聚焦于学校饭菜的质量上,食品安全问题是家长最关心的护理内容,关乎孩子的生命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对其他生活护理题项的得分均较低,如在饭菜的口味、饮水护理和入厕护理、辅助设施上,得分均无明显区分,表明除饭菜质量外,特殊儿童家长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聚焦点分散,不同特点家长的护理侧重点也不同。

表3 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分

3.教师素质需求

从表4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家长在教师素质项目中各题项上的得分均较高,其中家长对安全问题最重视,得分最高(4.85)。其次,教师是否具有爱心和耐心也是家长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家长对此方面的需求表达也十分迫切(4.84)。此外,教师专业素质备受重视,家长强烈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关于特殊儿童的专业知识和康复技能。在此项目当中,家长对针对个人的,教师专门化的帮助需求相对最小(4.40)。

表4 教师素质需求得分

从家长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选择结果可以看出,爱心和耐心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与一般儿童相比,身心之间的巨大差异又决定了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障碍给学生认识活动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和困难,影响着发展的速度和深度[8]21。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殊性也使得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家长对教师素质需求的聚焦点也进一步印证了上文数据结果。家长对教师需求也聚焦于家园沟通,特殊儿童家长希望老师多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家庭和学校两个微环境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既有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也有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

4.学校教育内容需求

家长对特殊学校各方面教育内容抱有较大期望。从表5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家长在学校教育内容项目及具体题项上得分较高,需求迫切,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自理,甚至成才。这种学习倾向是积极可取的,但有忽略孩子自身素质的倾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残疾认识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发展心存“幻想”,关心孩子学习的多是低年级学生家长[9]。教育内容中,家长最关心孩子安全问题。安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儿童期的健康发展是儿童今后发展的根本,安全是所有家长的美好愿望。所以自我保护能力是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需求。

“自我照顾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衣、食、住、行、个人清洁等方面的基本动作和技巧。”[8]40在本次调查中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特殊儿童家长对教育内容需求主要聚焦于生活自理能力上,表明特殊儿童的自主独立是照顾者们的最大心愿。此外,特殊儿童会出现沟通与社交障碍,家长需求聚焦的另一个重要技能是孩子交往的能力,包括言语和眼神方面的交流,在该题项上得分较高,表明家长对此寄予较高期望。

表5 学校教育内容需求得分

三、讨论

(一)生活是需求的中心

对于特殊儿童这个群体来说,由于受到身心障碍的影响,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在现实情况下经常会被放大,从而使他们的缺陷成为其身心成长中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很难逾越的障碍。生活能力、独立于社会的能力是特殊儿童生命意识和尊严的直接表达,关注特殊儿童的生命尊严和成长,也是家长需求中心。

依据前文数据结果,特殊儿童家长需求聚焦于食品安全问题,对常见生活活动较为重视;对教师队伍素质需求表达迫切,希望教师有爱心、耐心,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康复技能,实现安全看护,同时注重儿童主体感受;对特殊学校各方面教育内容抱有较大期望。最殷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实现基本生活自理,同时能够实现社会沟通和交往。从中可以窥探,特殊儿童家长对孩子的需求表达集中于生活,生活是家长关注的重心。

特殊儿童的障碍使得家长的期望聚焦于生活,特殊儿童要切实地步入社会、融入社会,除了社会需要调整环境、改变观念以包容和接纳特殊儿童外,特殊儿童自身生活能力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特殊儿童往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居家技能,常依赖他人的生活照顾,很难维持一定的生活品质。因此,基于儿童的特殊需求,家长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具有人的尊严,生活是直接体现。

(二)聚焦集体的缺失性需求,忽视个体差异诉求

马斯洛需求模型中,“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他着重阐述了五个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其中最基本且似乎最明显的是生理需要,因为人作为有机体而存在,不免需要饮食、居住和睡眠等,毋庸置疑,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10]相对来说,生理、安全、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属于人的行为的缺失性需求,这些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依赖于外部环境。

依据前文数据结果,特殊儿童家长重视幼儿缺失性需求,包括生理方面需求表达:“吃饱”“喝水”“入厕”;安全不仅包括生理,也包括心理安全,“孩子安全”“孩子开心”“孩子喜欢老师”;各方面教育内容需求表达强烈。结合马斯洛需求模型,可以窥探出特殊儿童家长的需求模式更多地聚焦在集体化的缺失性需求层面。而马斯洛认为,五个层次需求之间是递升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只有低级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关注高级需求。基于此,特殊儿童的缺失性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家长更高层次的需求表达,满足缺失性需求十分必要。

家长关注缺失性需求的同时,忽视孩子的个别化需求。“孩子在家庭环境内外获取的独特体验,源自于仅被一个孩子体验和经历过的事件或条件,称之为非共享环境。”[11]即便是全部因素完全相等地作用于所有孩子,环境的影响依旧是非共享的,个体有其独特的遗传结果和特有环境要素,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非共享因素所致[12]。重視对个体差异的甄别,并为特殊儿童提供补偿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特殊儿童家长对幼儿生活上的个别化的、非集体活动的需求表达并不迫切,实质是缺乏对生活和教育中儿童个体差异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如孩子对某些食物过敏时,园所有替代性的食物给孩子;家长对此的需求程度较低并不能笼统代表这种个别化需求不被重视,可能也因为只有很小比例的儿童会对食物过敏,因此家长对此的需求不强烈。而“没有到午餐时间,园所依然有食物提供给孩子”“孩子身体不方便时,教师有个别化的专门帮助”,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集体性的教育场所,对于这种针对个人性质的活动不是十分关注。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特殊儿童家长需求停留在集体组织形式的、缺失性需求层面,缺少对特殊儿童有差异的、个别化需求的重视,特殊教育需要的本源在于学生的个体差异[13]。满足孩子个别化需求,关注个体的差异性诉求,更是高素质教师和高品质保育、教育应有的表现。

(三)补偿性需求愿望强烈

个体特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各具特点,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殊性。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他们发展中的特殊需要。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看,只有满足这些特殊需要才能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重要的是认识这些特殊性的表现、原因及差异的意义,努力创造条件,来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8]21。因此,为特殊儿童提供具有补偿性的支持环境十分必要,家长的需求表达也体现出该特点。在基本生理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特殊儿童家长希望学校给孩子提供个别化的辅助设置;希望教师有耐心、有爱心,具备关于特殊儿童的专业知识和康复技能,为孩子提供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和定时的心理辅导,同时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采取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希望孩子自理,掌握职业技能,学会自我保护等。家长在这些方面需求表达迫切,与普通儿童相比,这些方面更体现出特殊儿童的需要,具有独特的补偿性特征,反映了特殊儿童的特殊要求。

教育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每个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也意味着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而特殊教育的“因材施教”更多反映的是对待教育对象过程中帮助教育对象获得最大利益的切合性平等,这是一种高期望值的教育[14]。从该角度出发,根据特殊儿童个体身心特征及特殊教育需要,提供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教育,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在教育中享受教育公平。教师素质、特殊学校教育内容、日常生活护理等都影响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家长对此的需求表达都十分迫切。

特殊儿童相对处于不利的境遇中,针对其教育需求的补偿措施尤为重要,面对特殊儿童自身需求无法“发声”的现实,家长作为对特殊儿童需求最敏感和最重视的群体,家长视角的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相对更具代表性和切合性。

参考文献:

[1]陈丽如,BruderM B,陳盈君,等.特殊教育需求满足:从调整与修改思考课程学习的需求满足[J].台东特教,2011(33):2.

[2]杨运强.听障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有哪些[J].中国特殊教育,2015(12):37-41.

[3]杨运强.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陈丽如.大专校院不同障碍类别与障碍程度身心障碍学生教育需求分析[J].长庚人文社会学报, 2011(2):70-111.

[5]许巧仙,詹鹏,孙计领.残疾儿童教育服务需求特征与供给优化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6): 69-75.

[6]陈云帆,周燕.以需求为中心:中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创新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5-34.

[7]张旸.事实与可能:学生需要与成人的教育需要之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0(2):170-176.

[8]盛永进.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雷江华,邬春芹.智力落后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什么[J].中国特殊教育,2000(4):16-17.

[10]胡家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J].哲学研究, 2015(8):104-108.

[11]韩影.促进个体差异:非共享环境理念的幼儿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7):12-18.

[12]张坤,李其维.遗传与环境的相关及交互作用分析:兼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J].心理学探析,

2006,26(2):13-17.

[13]盛永进.人的特殊需要及其教育学意义[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4-17.

[14]马益珍.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Investigation on the Special Childrens Education N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YAO Xueqin, QIN Jinliang

(Fuy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00, China)

Abstract: Parents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pokesmen for special children and the expression of education demand of special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is relatively more realistic.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make a survey of the 102 parents of special children in Hangzhou, the results finds out that parents of special children have urgent demand for the various educations of school; in general, the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ands of the special childrens parents are as following: (1) life is the center of the demand among special childrens parents; (2) focus on the collective lack of demand and neglec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t demand of special children; (3) strong desire for the demand of loss compensation.

Key Words: special children; parents; education needs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学校
家长错了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