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职教育“四个回归”的思考
2020-05-03汤志
汤志
摘 要: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四个回归”是振兴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同样需要遵循“四个回归”。
关键词:高职教育;“四个回归”;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16-03
一、高职教育是实现强国之路的重要力量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出席会议并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四个回归”是振兴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四个回归”同样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张,专科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02年专科招生数首次超过本科。截至2019年8月12日,教育部公布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的53.25%,由此说明,高职(专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2025》正式开启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制造业强国的实现,不仅需要培养能够专业引领和技术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更需要大量培养能够服务区域经濟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制造业水平。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素质不高
2018年我国高校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1%,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由于错误观念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办学形式存在误解,认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这种错误观念成为高职院校招收优质生源的障碍。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弱。多数学生存在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思想,学习的功利化现象严重,认为有用的就学,无用的就不学。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加上一些学校管理较松,考试不严,容易过关,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
(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以及专业实践训练,使毕业生具备直接工作的能力。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发展什么”的被动发展趋势,错误的导向导致高职院校过于迎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合理,忽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忽视学生的服务能力,学生就业以后,职业发展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学校与社会供需双方不满意。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学生实训技能的培养,但由于教育观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实训设备等主客观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仍偏重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更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定向过早,基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复合型知识不够,他们在实践中岗位置换能力不强,就业渠道狭窄。
(四)师资相对较弱
比起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一般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都较小,缺乏规模效应,不足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职称总体水平较低,缺乏科研动力和科研氛围,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相对滞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乏对高职教育存在理解片面,认为高职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而已,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科研只是理论上的学术性研究,高职教育科研价值不大,忽视了科研对教学的提升作用,更忽视了对学生严加督导和政治思想引领的责任。
(五)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和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广泛不同,高职院校大多由省市两级共建,以市建为主,地方财政拨款有限,社会投资也过少,办学经费制约高职院校发展,高职院校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凸显自身办学特色。
三、办好高职教育必须推进“四个回归”
(一)回归常识,做到让学生“学好”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职教育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刻苦学习。“学好”是人才培养的前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学好”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合理建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一是加强专业建设。通过“双高计划”的带动引领,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群和特色专业;二是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每一个教学环节,提升学业挑战度,实施学分制,建立学生宽进严出制度,科学合理地为大学生“增负”。在课程建设上,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增加一定量的专业课、选修课,设置一定的自学课时,坚决杜绝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设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形式,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及实践能力,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职业技能提升上;三是建立适合时代要求的教材体系。按照中央要求强力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编写、审查和使用。采取有力措施,激发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专家积极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提高教职员工服务意识,坚持教学优先原则,把人、财、物等资源最大限度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技能的需求上。五是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探索全员育人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知识与本领真正能够学好。
(二)回归本分,做到让教师“教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高职院校教师要回归本分,坚守教书育人本职,热爱学生,研究教学,潜心从教育人。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通过教师大会、政治学习、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在教师职务晋升和教学工作考评时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二是坚守安心从教初心。基于我国高职院校现状以及高职在校学生特点,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坚守初心,安心从教,承担育人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品格塑造、品味培养和品行养成。三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努力学习,促进教师严谨治学,鼓励教师成为能够承担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实践以及参与教改建设项目的多面手,彰显高职院校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素质并重的“双师”风采,做能够“教好”学生的好老师。
(三)回归初心,做到让人才“德好”
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国情社情,办好高职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高职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涵养政治定力,把强化“四个意识”与培养人才的中心工作有機结合起来,确保学校工作的方向正确。二是强化文化和价值引领,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自身特色有机融合,并通过精心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际、国际育人经验交流,扩展师生视野,让师生正确认识中国、了解世界,客观理性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时代使命感。
(四)回归梦想,做到让国家“美好”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说,每年新增劳动力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这充分说明,建设职教强国、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职业院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支撑,因此,必须更加重视高职院校,做好职业教育。一是高职院校要振奋精神,强化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二是努力推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三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全面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四、结语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波澜壮阔,高职教育改革更是处在大变局之中。教育部对本科教育提出的“四个回归”基本遵循,相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回归常识,让学生“学好”,回归本分,让教师 “教好”,回归初心,让人才 “德好”,回归梦想,让国家“美好”,正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高职教育唯有推进“四个回归”,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刘国瑞.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8.
[2]李元元. 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
[3]刘炯天. 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
[4]薛新龙,李立国. 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实证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
[5]陈骏.一流人才与一流本科教育:理念、问题与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8.
[6]赵跃宇.“以本为本”回归高等教育初心[N].中国教育报,2018-0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