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公共英语课对分课堂应用研究

2020-05-03李靖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方差实验班学习效果

摘  要:对分课堂是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通过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发现对分课堂在培养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方面优于传统课堂,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对分课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行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机制。当然,在对分课堂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职公共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34-04

一、对分课堂介绍

“对分课堂”(PAD Class)是2014年诞生于我国的本土“产品”,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贯彻了20世纪经典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念,包括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也蕴含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权责礼让、和谐共处[1]。简言之,对分课堂要求课堂时间对半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不然,它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每個环节的要求有微妙的调整,这些调整也是它的创新之处,分别是“延时讨论”“精讲留白”“亮考帮”[2]。第一,在学生讨论方面主张“延时讨论”。“延时讨论”也称“隔堂讨论”,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讲授,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内化吸收,下次再进行讨论。讲授和讨论之间增加了内化吸收环节,这一小小的变动符合心理学规律,避免因没有内化吸收出现无话可说、讨论不深的局面。讲授之后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讨论依据作业内容展开。另外,教师的讲授发生在第一次课的第二小节上,学生的讨论发生在第二次课的第一小节上。每次课都是如此,时间节点环环相扣,直至期末。第二,教师讲授形式要“精讲留白”。讲课要提纲挈领,讲授单元脉络和知识结构,扫除重难点,其余的内容留给学生探索和想象。忌面面俱到,过分深陷某些具体的知识点。第三,作业则以“亮考帮”的形式呈现。“亮”即闪亮亮,学生列举出自己掌握的一两个知识点;“考”即考考你,学生选取一两知识点来考验搭档;“帮”即帮帮我,列出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求助于同伴。“亮考帮”促使学生反思学习内容,学会总结和提问[3]。

图1为对分课堂的基本流程,每次新课都是以教师讲授为开端,接下来学生内化吸收,最后回归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在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这一流程中,完成了一次新课的教学任务。通过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师生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共同承担责任、分享权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4]。

目前,一些高校英语教师将该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来,但是多为本科院校英语课堂,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本实验是对对分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期探讨对分课堂的应用效果。

二、对分课堂的实施

(一)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 该实验选取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7班和8班两个平行班,7班为实验班,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8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7班有52人,8班50人,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学期开始对两个班级进行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

2.实验方法:采取课堂观察、面谈交流、调查问卷、期末成绩评定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实验流程:(1)在实验开始前,即开学第一次课时,在实验班7班告知学生教师课堂改革思路及操作方法,讲解对分课堂的特色和操作流程,使学生了解“延时讨论”和“亮考帮”的做法。交待学习委员分组的事情,52人分为9组,5-6人为一组,成员之间英语水平有阶梯但总体不能差距过大。以后每次上课固定小组成员及其班级座位以方便课堂讨论。(2)在第二次课上便正式开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对分课堂“讲授---内化---讨论”的教学流程,在本次课上教师对教材第一单元内容实施“精讲留白”式讲解,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单元知识框架为课下顺利进行内化吸收奠定基础。布置“亮考帮”式作业,学生课下重构知识体系并完成作业。在第三次课时,学生携带作业到课堂上,在第一小节上依据作业内容进行15-20分钟的课堂讨论。先组内交流,学生各自展示,分享学习成果;然后教师随机选出一些小组代表对本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代表发言之后,其他没有被点到的同学随机发言,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点评。至此,结束一次完整“讲授---内化---讨论”的对分课堂流程。以后每个单元重复循环此流程,直至学期末完成本学期所有教学任务。在学期中间不定期和学生进行面谈交流,了解其学习进展以及对对分课堂的适应情况,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整。(3)在学期最后一次课上,在实验班7班发放对分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有效填写问卷并现场提交。

4.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考勤和作业,作业以“亮考帮”的形成完成。作业的批改实行简明分层的原则,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层次,打分标准清楚明确。学生通过手机“蓝墨云班课”上传作业,教师则通过该平台将评阅结果实时反馈给学生。

(二)实验结果

1.期末成绩

学期末,将两个班级的成绩汇总整理,数据采用SPSS 22处理。表1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74.827,对照班的成绩为65.31。再看表2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试验后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来说, F值为0.331,p=0.566>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可认定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方差无显著差异;然后看方差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p=0.000<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也就是说,两个班级的成绩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样本的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为[5.8972,13.1366],区间不跨0,这也说明两个班级成绩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两个班级在试验后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2.问卷调查结果

设计对分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共16道选择题,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内容涉及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及学习效果等。学期末,最后一节课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发放问卷,实验班发放52份,对照班发放50份,匿名填写,问卷当场全部收回,有效率100%。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三个维度的均值得分均高于对照班。下面再从表4的独立样本方差的 Levene 检验的数据结果分别分析两个班级在这三方面的差异:

对于学习兴趣来说,F值为2.79,相伴概率p=0.10>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则可认为7班和8班在英语学习兴趣方面方差无显著差异;然后再看方差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p=0.01<0.05,则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即7班和8班学习兴趣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为[0.07,0.43],且区间不跨0,这也表明两个班級学习兴趣的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于学习策略来讲,样本方差的 Levene 检验的F值为7.93,p=0.006<0.05,则可认为7班和8班在学习策略方面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再看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p=0.20>0.05,不能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这说明7班和8班学习

策略平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样本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为[-0.06,0.3],且区间跨0,这也说明两个班级在学习策略方面平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于学习效果来讲,F值为0.04,相伴概率p=0.84>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由此可以认为7班和8班在学习效果方面方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看方差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p=0.00<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也就是说,7班和8班在教学效果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从样本的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为[0.64,0.87],且区间没有跨0,这也说明两个班级教学效果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归因分析

上面表2和表3显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实验班的学业成绩;从表4和表5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对分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学习策略方面的效果暂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分课堂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提出了风靡教育界的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号召教师将自我角色定位为“学习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满怀兴趣主动投入学习过程。兴趣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兴趣的深浅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及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于对照班的学习兴趣。对分课堂之所以能够提升学习兴趣,是因为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认为,人只有在安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自由发展,最大化发展。对分课堂不是冰冷的权威课堂,而是和平民主的温暖课堂[5]。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有所“让”,学生才能有所“得”。在对分课堂上,留出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鼓励教师用心聆听而不做评论干涉,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创设一种轻松自然、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课堂上充满着关爱、理解、包容的气氛。可以说教师让出了一部分课堂时间及课堂权威,学生重拾学习兴趣,获得了自我效能感。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对分课堂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克服了浅层学习的机械性,它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果和最高层次能力发展[6]。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最初是由Ferenee Marton和Roger Saljc在文章《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是一种高阶形式学习,强调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加工,构建属于学习者自己的知识体系[7]。深度学习效果如何,这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行为投入息息相关[8],系统清晰的教材呈现方式和充足的学习投入时间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而对分课堂恰巧具备提升深度学习效果的内在条件。首先,对分课堂以教师呈现学习内容为起点,单元首次课时,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传递给学生知识目标、单元框架、内在逻辑以及重难点。合理的目标、清晰的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实现学习目标,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其次,在对分课堂的课下内化吸收环节,通过课后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内化吸收,重构知识网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任务完成的情况要在下一次课上进行交流和检验,并且每一次的作业任务也是平时考核的组成部分,这样,能够驱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行为,努力完成目标,进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指向深度学习的对分课堂,培养了学习兴趣并提升了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利于加强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的提升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说,学习兴趣、深度学习和学习效果三者之间呈现良性互动关系[9]。对分课堂就是在这三方面的良性互动中体现出它的实践意义。

四、建議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水平总体偏低[10],很多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学习,忽视语言策略的学习[11]。在本研究过程中,笔者经常与学生进行面谈交流,发现大部分人缺乏策略意识,不知道运用语言策略来调控自己的学习。学生倾诉比较多的是:单词遗忘;阅读遇到生词就害怕;写作出来的句子中式化;不敢开口说;完不成学习目标心理很挫败。学生心理上很认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客观历史遗留问题,其不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了很久,以前也很少有关于语言学习方面的策略培训,所以短期内不能不切实际地期待其语言学习策略有极大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使用一些语言学习策略帮助其英语学习,如单词记忆策略、阅读策略、口语交际策略以及情感策略。当学生开始使用这些策略调整学习后,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毫无方法了,并且普遍希望借助于对分课堂改善其语言学习策略,重拾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实际上,对分课堂从其特点上来说确实能弥补学生这一不足,它的“精讲留白”“隔堂讨论”“亮考帮”不同程度地锻炼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教师若能结合对分课堂,充分发挥其优势,逐步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策略意识,将策略的培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在此领域必将有较大改善。

实践证明,对分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是有效可行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相比传统课堂均有提高。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将加大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的探索,以期找出对分课堂模式下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10.

[3]许福兰,李守华.“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4):92-96.

[4]陈湛妍,赵婉莉,王晓玲,等.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5-26.

[5]李靖.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探析[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17(5):95-96.

[6]Marton F,Sljic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1):4-11.

[7]刘哲雨,任辉,刘拓,等.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提取、论证和运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8  (3):19-24.

[8]赵恕敏.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4):71-73.

[9]朱亮,顾柏平.人本主义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专业兴趣、深度学习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基于N校学习投入度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8(16):66-70.

[10]顾世民,臧淑梅.国内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回顾、思考和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17(2):84-89.

[11]李育.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外语界,2008(4):82-87.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to Public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Jing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F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1)

Abstract: PAD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 proposed by Professor Zhang Xuexin of Fudan University in 2014 to solve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trouble.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t has spread rapidly across the countr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PAD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After a semester of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trol class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t is found that the PAD Class which obviously improves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ing learning effect. In addition, attribution analysis is mad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D Clas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cultivates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riented to deep learning improves the learning effect. Finally, in view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PAD Class.

Key words: PAD Class;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effect; learning strategy

猜你喜欢

方差实验班学习效果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莲心宝宝有话说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方差生活秀
揭秘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