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考
2020-05-03陈晓燕
陈晓燕
摘 要: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政策,落实高职院校五项基本职能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定位;制度创新,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骨干引领,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资源共享,积极建设科研管理网络平台等五点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因素;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30-0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2019年1月24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方案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1]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是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创新政策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形势的根本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教育战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和文化引领,产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成果,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2]。《方案》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有了新目标、新任务。科研创新,科研兴校,也是创新性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增强科研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高职院校落实五项基本职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项基本职能。科学研究是重要职能之一,和其他四项职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同时能影响其他职能的发挥,如教研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师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成果产出等为文化创新与传承提供支撑;提升实力,突出特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科研创新能让高职院校作为参与者,全面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有机体中,更好地履行使命职责,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促进科研与教学、生产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相结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科研创新,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科研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训练、创新能力的锻炼提升,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育优良学风,拓宽知识面,促进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科研定位不清,适合高职院校的科研路径尚在探索
一方面没有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科研的重要性。一些高职院校只强调“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忽视“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职能。重教学和实践,轻科研。导致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投入在教学、企业顶岗实践、指导技能大赛等方面,科研精力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息息相关,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定位脱离实际,制定科研规划和科研管理制度时没有认清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区别,没有充分结合高职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适合高职院校的独具特色的科研路径。
(二)科研制度创新不足,激励措施和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科研管理制度,针对教师的科研成果采取了一定的奖励措施,但奖励的措施比较单一,偏物质奖励,精神激励不明显;偏成果本身奖励,成果转化激励的倾向性不足;偏个人激励,团队激励不够等问题,更缺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学术交流,缺少对科研场地、设备等配套设施的支持等。
在科研绩效考核方面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考核对象为二级学院、系部,对教师个人的科研评价考核还未实施。教师之间科研成果、科研水平差距比较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会导致教师的科研动力不足;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考核的范围不全面,除了论文、项目、论著、专利外缺少对专业技术开发应用和专业知识应用普及等方面的考核,除了成果本身外,忽略对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考核;科研成果考核的核心指标不明确,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科研的导向性;考核对象没有分类,没有考虑到教师的特长和岗位需要,根据不同岗位类别、职称等分设不同的工作量,让每个老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价值;考核标准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高层次研究能力和动力不够,影响学校科研水平提升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三)科研人才培养不够,科研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很多高职院校单纯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进修、导师制、教师工作站、各类大赛等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并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教学团队建设也给予资金、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相较而言,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师做科研或是基于兴趣爱好,或是评职称需要,或是完成科研指标,内在驱动力未被激发;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交流,科研能力提升缓慢;没有充分利用科研创新平台和多平台合作,教师结合专业和社会需要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科研目标方向不清晰,研究成果缺少应用价值;引導和激励不足,教师缺乏申报横向课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一些高职院校依托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科研团队,但存在研究选题缺乏长远规划,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科研成果层次不高;团队缺乏领军人才,也未发挥成员各自优势,成员之间缺乏交流协作,未形成团队合力;团队文化建设欠缺,缺少凝聚力和浓厚的科研氛围;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滞后,团队建设缺乏制度保障,工作很难有序高效开展。
(四)应用研究创新意识不强,社会服务和技术成果转化成为难题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致力于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由于政策导向激励力度不够加上功利主义学术风气的影响,导致教师缺乏参与社会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和动力。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设立成果转化机构,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也不紧密,高校、政府、企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尚未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各个主体之间沟通和交流渠道不通畅,技术成果转化缺少有效途径。产学研尚未深度融合,科学研究未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社会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能够投入生产一线、服务企业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欠缺可行性。
三、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举措
(一)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定位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要围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水平提升、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重点确定研究方向,聚焦目标发力[3]。一方面正视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学校自上而下形成重科研、投入科研的氛围,并以服务教学实践和地方、行业、企业为目标,教研相长,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掌握高职教育规律,探索符合各个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独具特色的科研路径,与本校的办学定位相吻合,与师资队伍、设备设施、场所平台相适应,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二)创新制度,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加快科研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机制。
奖励范围更全面,形式更多样。科研和技术服务并重,科研奖励既包括对教职工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的奖励也包括技术服务活动中取得成果的奖励,如研究咨询报告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设立“优秀科研工作者”“科研新秀”“科研突出业绩奖”等奖项,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科研水平提升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加大对高层次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对高层次和应用性强、市场价值高的研究除了加大奖励力度外,还可配套所需的场地设备,并在职称评定中予以政策倾斜。提升科研创新和应用研究的数量、质量。
科研考核评价更系统、全面、科学。考核指标和权重的设置,同时兼顾数量和质量、过程和结果。将个人和团队、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既有学校和团队整体的科研规划和目标,又能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对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如根据工作任务分为教学为主、科研及社会服务为主、专业建设为主、教学辅助为主和特聘等五类教师[4] ,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指标设计。
(三)骨干引领,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学校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
团队带头人对团队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引进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大师”和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担任团队带头人,另一方面选拔本校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专业带头人成为科研带头人。团队带头人除了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外,还应具备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尽职尽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团队的结构影响着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挥。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时要考虑到成员的学科背景、专业技术职务、年龄结构,科研和实践经历等,并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产教融合、有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团队组建后,注重人才培养,利用内部结构优势,加强交流协作,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开阔眼界,激发创新潜力;帮助团队成员结合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团队研究目标制定个人科研规划,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科研成就感。
此外,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制度保障、文化建设和环境支撑。制度是团队正常运作的保障,包括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进修制度等;文化建设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形成自由平等、互促共进的良好的团队氛围;环境支撑包括学校的物质投入、精神奖励、身份的认同等。
(四)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成果转化率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发展中彰显自身价值。
強化服务意识,加强与政府、企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市场、社会、行业需求,共享高校可转化科研成果的信息,实现信息对称、供需一致。提升学校整体社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我校在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5]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五)资源共享,积极建设科研管理网络平台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把科研管理网络平台建设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传统的信息发布外,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即集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预算编制、经费报销、中期检查、结项鉴定、结项审计与决算、绩效考核、档案管理、科研成果录入与统计、科研奖励计算、科研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提升科研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使科研项目选题更加科学、评审过程更加公平公正,科研成果转化更加高效,为教职工科研创新和应用研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19-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EB/OL] .(2019-02-13)[2019-10-2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315/c40531-29869921.html.
[3]胡海林,尚云峰.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46.
[4]何静,代晓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分类分层管理与建设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74.
[5]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9):41-42.
On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CHEN Xiaoya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o implement the five basic func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resents five suggestions including clarifying the rol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ng systen,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backbone guidance,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ocial service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achievements; sharing resources, and actively building a network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factors;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