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寨县大湾村精准扶贫研究

2020-05-03高晓路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摘 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特别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后,大湾村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力图多层次系统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后村里的喜人变化,进一步剖析大湾村巨变的原因,全面阐述精准扶贫主要举措对大湾村产生的积极影响,总结当地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做法与启示。

关键词:大湾村;精准扶贫;举措;改革;党建

大湾村脱贫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亲自至此进行视察并做出了重要指示。大湾村景色迷人,拥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却以贫困为名。目前大湾村的研究都是简要的介绍从大湾村的村貌变化,易地扶贫安置、光扶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政策的实施给大湾村带来的巨变,对大湾村巨变原因概括不全面、不系统。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湾村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

一、大湾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

大湾村地处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位于风光秀美的帽顶山脚下,村域面积25.6公里,平均海拔600米以上。37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多分散居住在七马公路两边的高寒山区。与金寨县相距54公里,离乡政府大约7公里。该村耕地面积多达2024亩,林地、有效灌溉、退耕还林面积分别为32532亩、1600亩、495亩。该村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水电及花岗岩等矿产资源,马鬃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有茶叶、天麻、茯苓、西洋参、大别山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珍珠菜、将军菜等特色农产品。

(二)村庄人口

截止2018年,大湾村总户数10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包括脱贫后仍享受扶贫政策的贫困户),低保户87户。总人口数3427 人,常住人口数2323人。

(三)经济发展情况

最近几年间,该村企业、农民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分别为21个、8个。仅从2018年情况看,集体收入总额为28万元,当年各项集体支出项目额为16万元。

(四)村级组织情况

大湾村支部支委会5人,全村党员100人,驻村工作队人数3人,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单位为金寨县人大与金寨县中医院。

(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情况

大湾村通硬化路的自然村比例100%,可正常接通光纤宽带与广播电视讯号。全村卫生室2个,合格医生4个,参加城乡医保户1041户。不仅对162戶危房进行了修缮,还包括6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除了拥有一所村级小学之外,还设置了体育活动场所和文化站。

二、大湾村贫困原因

(一)历史原因

一是战争创伤。总书记走访大湾村的贫困户大都住在破败不堪的百年老宅,今时的颓废并不能掩饰百年老宅当初的显赫。明弘治二年,皖南休宁西乡资村的汪真远迁庐州府六安州上庄(汪家大湾村),在这里修建房屋、兴办学堂,到了明朝之后,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1848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内地,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侵蚀着古老的皖西地区。清王朝与地方封建统治势力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权益,对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上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历史悠久的金寨,和全国一样,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惨境地。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金寨人民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过上幸福生活付出了不懈努力。当时,全县参加革命的群众多达10万人,但绝大多数英雄儿女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解放后,可以证实的烈士只有1.085万人,在全省所有烈士总数中的占比达到了20%。查阅《中华英烈大辞典》,了解到金寨县以上英烈多达330人,在全国县团级以上的英烈中占比达到了2%,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二是两库奉献。1950年,淮河一带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可谓百年不遇。毛泽东主席在翻阅当日的报纸时发现一篇报道:淮河地区遭受特大洪涝,洪水滔天,浊浪排空。灾民在求生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蛇咬死……主席看过这篇报道后做出了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党中央的引领下,各级政府纷纷行动起来,于1952年初动工修建了六座大型水库,其中包括梅山水库、龙河口水库等。在这一过程中,金寨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对政府的支持,不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还舍弃了切身利益。其中,10万群众迁至深山居住,二十余亩经济森与良田被淹没,金寨人民牺牲的是良田、奉献的是家园。

三是生态保护。改革开放时期,金寨作为国家生态保护功能区,始终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金寨县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政策,现有277万亩生态林,生态林的补助仅仅为每年每亩15元,实际补偿标准远低于木材经济利用价值。两大水库为了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库区周边禁止砍伐经济林,取缔网箱养鱼,有节制的进行旅游开发。为了保护3814平方公里的县域生态,金寨人民牺牲的是增长,奉献的是收入。

(二)区域原因

对大湾村地貌条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基本以水田为主,农田、庄田、道路等占比极低。受到特殊地貌条件的影响,大湾村自古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经济结构并不合理。再加上耕地面积较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即使投入了较高的成本,产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缺乏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与产品,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本地劳动力匮乏的困境。虽然经过近30年的扶贫开发,但是金寨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贫困地区落后的水、电、交通、卫生、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大湾村扶贫举措与成效

上自中央,下至基层政府,均对大湾村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份到这里考察,重点对老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基层干部的报告,亲切地与群众坐在一起商讨脱贫大计,再三强调了扶贫工作要常抓不懈,要不断完善长效扶贫机制。总书记的讲话给大湾村干部群众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经过两年的奋力发展,2018年大湾村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扶贫举措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一)大湾村主要扶贫举措

特色农业。结合六安茶谷、西山药库、江淮果岭建设,大湾村重点发展茶叶、天麻、猕猴桃等特色农业发展,既要对贫困户表示关注,也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扶持养殖大户,组建“大湾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技术与资金两方面对贫困户予以支持,重点养殖山羊、黑毛猪等。

旅游发展。花石乡拥有着极为宝贵的红色与绿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马鬃岭景区带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党性教学、农家小院旅游等精准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出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化、精品旅游产品,像民宿休闲、生态旅游等。2018年,大湾村引进鸿源集团发展民宿旅游业,同时大湾十里漂流旅游综合项目、茶园扶贫定制项目、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大湾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共享旅游成果,带动大湾村快速脱贫,实现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易地搬迁。大湾村民居住过于分散、山区生存环境恶劣,上百年历史的老屋就有18户。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因地制宜的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从根本上解决村民持续发展脱贫的问题。

电商脱贫。为了使更多群众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使之与扶贫工作更好地融合到一起,走电商扶贫模式。着力打造 “电商扶贫示范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争取打造更多优秀品牌。

就业脱贫。大湾村依托金寨职业学校、金寨农委等培训力量,搭建用乡镇农业培训基地、村党群服务中心乡村一体化培训体系,实现 “一户一人一技”目标。扎扎实实开展脱贫工作,为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力求最大化发挥出“以岗代济”模式的优势,确保所有贫困家庭至少能有“一个岗位”。

健康脱贫。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按照安徽省“351”、“180”政策保障重大疾病补偿体系;建立村民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积极发展家庭签约医生模式,确保群众掌握更为全面的健康知识;为村级卫生室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使所有患有慢性病的群众都能在村卫生室买到药品并享受到即时报销。

生态保护。要在国家利好生态政策的引领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使生态补助标准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积极发展生态工程,使水环境、天然林、坡耕地等得到有效整治与保护,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将一些责任心重、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为生态环境管护员。

农村道路畅通。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要积极进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确保道路暢通。2018年,为了使群众“出行”、农产品“出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实施乡村公交畅通工程,在所有公交车上设置了货物存储区,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

水利建设。为了使水源得到有效保护,使所有农村群众都能吃上安全水,使贫困村供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发展规模集中供水的基础上,积极建设自来水“村村通”。

村集体经济增收。为了使村光伏电站规模得到有效扩张,大湾村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驻村帮扶、融资建设等。村集体、农民个人等可以以自然资源经营权、基础设施使用权等形式进行投资,成为各种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大湾村创福公司的资产股份化以两种方式完成,一是财政扶贫资金,二是支农资金,在扩张村资产规模的同时,使村集体获得了更高的收益,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超过了20万元。

农村信息化建设。大湾村积极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到2018年底,不仅实现了网络户户通,还开通了5G信号,成为安徽省首个5G村。

金融扶贫。大湾2018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0.5万元,确保有生产意愿的142户贫困户均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极大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经营。大胆进行实践,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工作。与此同时推广多种类型的保险,生猪市场价格保险、光伏发电设备保险等。

光伏扶贫。大湾村农光互补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村“两委”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共吸纳了一百余户贫困户,电站占地面积十几亩。在这其中,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捐资40%,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60%。该项目于2016年5月份正式投入建设之中,截止到目前为止,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218.8万元。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并网发电,年收益高达28万元,每年发电量为28万千瓦,126户贫困户从该项目中受益。互补电站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高支架、农光互补等形式,在光伏板间隙地搭建了8个灵芝大棚,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创造32万元的经济效益,5户贫困户因此而脱贫。经济作物种植与发电两项工作同时开展,能使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得到有效增加。

乡风提升。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使农村群众能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使村民精神得以振奋,逐渐摆脱精神上的贫困,使更多村民能形成正确的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不再“等靠要”,增强自我脱贫的决心与勇气。

(二)大湾村扶贫成效

大湾村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2%以下,大部分贫困户早已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特色产业和各项扶贫资金的帮扶下,村集体和村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明显的改善。

四、主要发现与结论

(一)精准扶贫政策在大湾村的充分落实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立足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扶贫政策,最大化发挥出资源优势,彻底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困扰。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六个精准”,使“扶持谁”、 “谁来扶”、“怎样扶”、“如何退”等四个问题。

在第十三个五年发展时期,安徽省为了使脱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决定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目标,即:到2018年全省总体达到脱贫标准;预计到2020年,使当前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彻底走出困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各所有贫困县都将摘掉贫困的帽子,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5万元。在省政府下发的决定性文件中,针对全省范围内脱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目标,密集出台了20份配套文件,正式确定了十大脱贫攻坚,其中包括乡村旅游、光伏脱贫等。

从金寨县具体情况看,精准扶贫政策于2015年初正式开始,尤其是2016年4月份总书记亲自到这里考察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之后,金寨县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在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积极打造“全省脱贫攻坚示范县”,把脱贫攻坚当成经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制定了“3115”脱贫计划并下发了实施意见。这些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为大湾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大湾村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二)金寨县在精准扶贫中改革与创新

近年以来金寨县共承担了22项国家级、12项省级改革试点项目,通过改革释放红利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于2014年正式推行,自此以后,金寨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改革工作,扎实推行各项试点工作,使征收农民土地工作卓见成效,宅基地制度得以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金寨样板”有效解决了政府推动脱贫攻坚缺少项目支撑、贫困户建房缺少资金扶持的困难局面。一部分贫困户不用掏钱就能住上新房,甚至结余部分补贴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圆了他们的新房梦、脱贫梦、小康梦。

光伏扶贫模式得到了汪洋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2018年7月,金寨县顺利举办了全国村级光伏电站会议,不久之后,由于光伏扶贫工程取得了骄人成绩,金寨县获得了“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自2014年以来,金寨县就正式成为国家级光伏扶贫试点县之一,为之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逐渐摸索出三种光伏扶贫新模式,光伏产业成为贫困群众稳定长久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截止到目前为止,该县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已经达到了19万余千瓦,其中光伏扶贫电站、联村式光伏扶贫电站、村级集体电站规模分别为2.34万千瓦、14.5万千瓦、2.18万千瓦。2.4万余户贫困户享受不低于3000元的年收益分红或发电收入,有力地助推了贫困户稳定脱贫步伐。大湾村村集体光伏电站收入量已经突破了10万元,使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党建引领大湾村的精准扶贫

在脱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大湾村始终将党建工作摆放在核心位置,以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无缝衔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金寨县政府部门的引领下,大湾村对村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将一些能力强、思想硬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村委会之中,鼓励所有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务工人员回村创业,使村“两委”发展成能带领村民们走向富裕之路的强大集体。最为关键的是,大湾村在选配第一书记时,不仅考虑到班子成员的看法,也征求了所有村民的意见,使第一书记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加大对村干部的考核力度,使“四议两公开”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所有贫困村都能有一支强大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切实增强管理效率。

自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将此上升到战略发展层面,此项工作的落实效果如何,将会关系到我国何时能迈向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贫困农村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农村群众能真正获得安全感、幸福感,民族复兴之梦才能实现。大量实践表明,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一定要紧密团结到党中央周围,使各项扶贫的政策方针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黄常军.淠史杭工程巨大效益及其精神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2019,40(06):22-25.

[2] 夏英,李芸,吕开宇.中国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7-94.

[3] 李秀云.金寨縣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4] 李珊珊.光伏扶贫个案研究——以安徽金寨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168-169.

[5] 程冠军.精准脱贫中国方案[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7:62-119.

[6] 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25-138.

[7] 李翔.金寨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28.

基金项目:文章为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大湾村今昔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ah201802。

作者简介:高晓路(1983.01-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中共金寨县委党校(安徽金寨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