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有效性的探讨
2020-05-03张元姜文博
张元 姜文博
摘 要:文章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文化供需匹配的角度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情况展开了全面的探究。首先对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就目前社会形式下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现状、特点、问题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最后,从构建城乡一体化供给机制、拓宽投资范围、强化农民参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有效性做出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
一、相关概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以文化为主导为社会大众所提供的各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确保公民基文章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为目的,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内容、资源为主要内容,以政府政策、技术、资金、人才为保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文章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发展、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都极具重要意义。
(二)供需匹配
学术界关于匹配问题的研究最早源于婚姻中双方的匹配,使婚姻双方在以匹配为目的的指引下,找到满意的婚姻对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化开展,匹配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供需匹配则是匹配研究向市场拓展的结果。供需匹配从内涵来看,其意为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达到相匹配的效果,在供给方能力范围内为需求方提供质量适当、数量适当的服务和产品,以此来使需求方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
就文章来讲,公共文化资源作为社会重要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以及社会文化事业的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成为了制约公共文化资源效能发挥的根源所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做好,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不足,而是我们没有将其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逐步深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问题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逐步推进,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受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在供需方面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新的问题。
在需求方面:一是,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自媒体的作用下,丰富、多元的信息被呈现在农民面前,由此农民对精神文化旺盛的需求得到激发;二是,农民文化消费能力日益提升。伴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农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增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则是不断增强的文化消费能力。具相关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086元,相比往年增長8.9%。即便是在城乡差异的影响下,相比较大城市,农村文化消费能力、欲望都相对较弱,但也不能阻挡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发展态势;三是,农民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当今时代的农民群体主要以70后、80后为主力军,这部分人群的文化需求情况,直接反映了农村公共文化需求发展趋势。与老一辈农民不同,这部分中青年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且有过外出务工的精力,知识面、眼界的拓宽,使其思想更为开放。此种情况下,这部分农民群体不再满足传统、封闭、单一、落后的文化生活,开始寻求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除农村传统的舞龙、秧歌、灯会等文化娱乐生活外,旅游、听音乐、读书、看电影、电子游戏、拍短视屏等逐渐成为农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供给方面:一是,政府强化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下,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事业中起到的重要意义,进而增加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力度。如,2015年贵州平坝区推出“六项行动计划”即围绕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推行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规划,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环境、条件支持。2018年四川省推出“千村文化扶贫”战略,提出要支持当地贫困村庄完成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的建设工作。二是,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投入资金分配不均衡,农村整体公共文化供给资金不足。即便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但从政府财政资金投资整体比例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投资占比依然较低。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资金被投入到县、乡以及示范村的文化建设事业当中。而投入到真正偏远、贫困,对公共文化服务迫切需求地区的资金则极为有限。这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范围、影响力的拓展、效能的发挥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新时期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有效性策略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能够在统筹城乡产业、人口、区域规划等的基础上,来将城市与农村划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在政府的调控政策下,推进城乡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市场信息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说在城乡一体化模式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打破存在于城乡之间多年的二元次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的产业互补、政策平等、待遇一致。为此,面对上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问题的存在,为更好的提升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度。我们可以借助城乡一体化强大的统筹、协调作用,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优化。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政策扶持方面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倾斜;在重视程度方面,将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与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以此来为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匹配有效性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保障。
(二)寻求民间支持拓宽投资渠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主要以政府为主体,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单纯的依靠政府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范围、供给对象、作用效果的拓展。在缓慢的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只能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现实境况。为此,无论是对于区域政府还是农村来讲,都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民间支持,不断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具体而言,对于各级政府来讲,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借贷、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当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事业当中;对于农村来讲,要积极发挥当地自然环境资源、人口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彰显自身闪光点,以此来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升其获取社会文化资源供给支持的可能性。
(三)提升农村、农民公共文化建设参与度
提升农村、农民公共文化建设参与度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的重要保障。能够在农村、农民自身能动作用下实现供需矛盾的有效解决。首先来讲要积极转变以往“等、靠、要”落后的公共文化获取思想,树立积极、进取的公共文化创新思想。无论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如何,只要自身有需求,就要通过农民自主能动性的发挥,来构建出极具农村地域特色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其次在充分激发农民公共文化创造能动性的基础上,为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情况,还要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可以通过在农民群体中实行择优选择的办法,来组建一批有文化、高素质、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群体,在对其进行专门文化培育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化专业及管理人才投身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业当中,切实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矛盾的情况,导致供需之间无法实现良好的匹配。面对农村农民急速上涨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上要加强优化调整,在城乡一体化机制的引领下建立公平、均衡的公共文化配置原则,充分满足农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迫切的需求愿望。此外,更要积极发挥社会支持、农民自给自足的作用,在政府、社会、农民的多方协力作用下,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文锋,吴旖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0):185-187.
[2] 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45(05):137-146.
基金项目:文章為201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名称:基于农民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030303003。
作者简介:张元(1987-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硕士,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保障、教育管理;姜文博(1983- ),男, 吉林梨树人,硕士,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环境空间设计研究、产品造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