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

2020-05-03游琼

考试周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摘 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责无旁贷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表现、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探讨,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个平台,通过课堂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文化和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一、 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不少中学生喜欢看国外的动漫、影视以及国外的各种综艺节目,他们认为国外的动漫比国产动漫更优秀,国外的影视以及各种综艺节目都比中国的更有意思,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却忽视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去弘扬、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育中,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的表现

初中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知识传授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在教育部主编的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课本采用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作为理论观点的补充素材和佐证材料,充分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融合。

七年级上册中,《深深浅浅话友谊》為了引导学生认识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教材引入了《诗经·卫风》的节选《木瓜》,让学生在古文的阅读感悟中领会友谊需要分享、分担、互相关怀;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中,《孔子世家谱》(节选)的运用,则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启发下,认识生命的接续,感悟我们每个人不仅要从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更要在精神上继承其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的情感世界》设置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用了大量中华传统古诗词,如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篇名句,通过揣摩、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情绪、情感,让学生感悟,进而产生道德与情感的升华。

同样,在八年级教材中,《尊重他人》中设置了“阅读与感悟”,运用杜甫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就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包容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以礼待人》设置的“探究与分享”,引入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的事例,引发学生展开对“做文明有礼的人”的探讨和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八年教材还引用了大量的古语名言来说明道理,如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说明尊重是相互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要学会欣赏他人;“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要用语文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说明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通过引经据典,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与法治素养。

在九年级的教材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一整课的内容从《延续文化血脉》到《凝聚价值追求》,鲜明地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深度融合。教材运用《孟子·梁惠王下》节选、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中华美德传承”经典阅读推荐、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成语、名言、典故等大量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感悟独特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等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高扬民族精神,创造精彩人生。在《与世界深度互动》一课,课本采用大量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素材,深入探讨了文明的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与其他文明一起携手,直面人类共同的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重要性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个道德文化大国。从古至今,中国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名士,诞生了著名的道德家、理论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名人,还遗留下大量优秀文学著作、古诗词、故事典籍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推动我国教育随着历史的车轮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良莠不齐的外国文化不断涌入、渗透,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弱化,尤其是在中学校园,由于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一部分学生受国外的动漫、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的影响,盲目崇拜甚至是膜拜外国文化与价值观念,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阶段,重塑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道德的重要范畴,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阵地,立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我们更应注重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教育,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弘扬及创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不断演变、发展,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坚强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塑造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民族精神,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以教材为依托,品读文化经典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中华儿女的不断学习、宣传、传承和发扬,书本正是最好的学习载体之一。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合的大量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直观的阅读和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都是国家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充分挖掘书本中的名人故事的深刻内涵,将这些鲜活的人物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更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指导学生品读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中国古诗文优美的意境,饱含的人生哲理,折射出的与人为善、诚信、责任、爱国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修养。

(二)以活动为载体,传承文化精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初中学生的思维也灵活多变,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及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运用各种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竞赛活动机制,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调查活动。如《延续文化血脉》一课,可以让学生开展“传统节日知多少”的调查活动,也可以组织知识竞赛活动,还可以进行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活动,锻炼了学生讨论、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初中学生的团队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更充分地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以课堂为阵地,提升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当下的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初中学生爱国、爱家、爱校,讲秩序、懂礼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道德和法治课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初中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好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立德树人,努力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七年级课程对友谊、生命的思考,八年级课程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九年级课程探讨的文明家园等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启迪,引发学生共鸣;还可以在每一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分享相关的古语名言,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极其重要,也是发展全面教育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初中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不仅受到道德和法治教育,还能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更进一步增强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2]朱小蔓.义务教育与道德法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一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游琼,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屏东中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