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挝“汉学家”的现状与问题

2020-05-03李丽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汉学家老挝研究

李丽

摘 要:我国对老挝汉学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老挝学者对汉学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文在基础调研的基础上,概述性地介绍了老挝汉学家的情况。各国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的友好使者,研究老挝汉学家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本文从老挝政府部门、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来调研老挝汉学家的现状,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老挝;汉学家;研究

一、引言

海外文化中心作为推动中化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前沿,围绕着“文化交流、教学培训、思想对话、信息服务”等职能,常态化开展活动,全面、协调、持续地推广和传播本国文化,并为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民心沟通提供稳固的平台。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面向世界、高度国际化的工作,单独依靠海外文化中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外力、借用外脑。各国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文化中心应该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支持他们深入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作为全球第18个海外文化中心,在成立3年半的时间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做了积极努力,笔者到文化中心工作一年有余,和老挝“汉学家”有不少接触,从他们身上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之所以给汉学家加上双引号,笔者认为老挝的“汉学家”还达不到學术界对汉学家一词的定义,学术界认为汉学家是专门从事汉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一般称为汉学家的人都是指不在中国从事研究的非中国人或海外华人。汉学家的具体研究领域可能不同,多是选择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业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中国音乐,有人研究中国文学,但是汉学家大多都研究一些中国历史。一般汉学家除了汉学研究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一般都是讲这个研究领域和中国联系起来研究,就变成了汉学的研究领域。而笔者所接触和了解到的老挝“汉学家”大都是对中国的某一方面有一定了解和接触的老挝学者,他们的水平还远远未达到“研究”,更不用说研究成果。

二、老挝“汉学家”的现状

据笔者了解,老挝的“汉学家”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国家高等学府汉语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里的有关中国的部门。

(一)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中的“汉学家”主要集中在外交部亚太非司、外交部外交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的有关中国的处室。亚太非司和国家行政学院的“汉学家”主要从事有关中国事务的行政工作,对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接触很多,但是真正研究中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甚至在此方面有一定建树的学者少之又少。相反,外交部外交学院的研究科专门设有中国研究室,研究室里共5位研究员,都有中国留学经验,其中4位研究员均获得中国高校硕士学位,会说中文。该研究室属于纯学术型研究,主要研究国际问题,2019年还有一个“老中合作研究项目”在进行中。

(二)高等学府

老挝全国共有3所大学,从北至南分别是琅勃拉邦苏发努冯大学、万象国立大学和沾巴色大学,其中万象国立大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琅勃拉邦苏发努冯大学设有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中心共有3位研究人员,2017年中心主任志荣博士主持翻译了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万象国立大学有关中国的部门主要是中国研究中心、孔子学院和语言学院中文系。其中中国研究中心是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的援助下,于2015年成立,中心共有研究成员11人,但是只有3人会说中文,且在做有关中国的研究。孔子学院和语言学院中文系中会说中文的老挝教师不到10人,其主要精力都用在汉语教学培训上。

(三)科研机构

老挝最高的科研机构当属老挝国家社科院,设有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信息6个研究所,然而懂中文的研究人员只有4人,其中3人是中国留学回国的硕士,1人是本科,至今为止他们没有对中国任何一方面问题研究的课题和成果。从某种层面来讲,国家最高科研机构这个盛誉名不副实。

三、老挝“汉学家”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走访调查发现,老挝“汉学家”人数少、成果少的原因大部分在语言、信息获取、科研经费等方面。

(一)语言

在全国30余位研究者中,会中文的共有24位,其余的都只会老挝语、越南语、英语和泰语中的一门或几门外语。从量上看,语言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但是经过实际深入了解,他们的汉语从深度、广度和语义转换上还不足以支撑其完成一项含金量高的科学研究。虽然精通汉语对汉学家来说应该是必备的,但是一些非中国人的汉学家并不懂汉语,或者只会阅读汉语文献,而不会说汉语。在老挝恰恰相反,他们会说汉语,但是不会阅读汉语文献。这对于科研来说,无法获取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导致科研信息存在一些数据偏差和理解误差,那么科研成果在学术界就缺乏其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二)信息获取

研究者们在无法阅读汉语文献的情况下,为了让科研继续,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自己所精通语言的相关文献,比如老挝学者会找老挝语文献、泰语文献或者英语文献。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老挝,学者们的英语水平大都局限于日常交流,而老挝语和泰语关于中国研究的文献很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研究者获取信息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得以正常进行的财力保障,同时也是鼓励研究者积极投身创新科研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在老挝,每年国家所欠外债和贷款金额都在不断攀升,2016年对外欠债690亿美元,占GDP的52%;2017年对外欠债800亿美元;2018年对外欠债1 000亿美元,已经占GDP的70.3%。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国家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科研,全国的科研水平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各方面科研成果微乎其微。比如在万象国立大学,教育部每年给学校拨款18万美元,但是这18万美元要用于学校的行政开支、各个学院的正常运转,抛开这两项以外用于科研的经费少之又少。而中国研究中心在得到中国大使馆的援助后,研究者每年会向使馆申报课题,课题申报通过后可获得每年每个课题2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有了第一批科研成果,研究者们2019年又向使馆申报了3个课题,正在等待审核中。从这个实际的例子可以看出,科研经费对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尤其对老挝的研究者。

四、关于老挝“汉学家”的思考

老挝是一个东南亚内陆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双方往来将更加密切,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中老铁路正在施工中。根据规划,该铁路将于2021年全线贯通。届时,多山缺路的老挝将实现从“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两国政府间有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那么“汉学家”在沟通两国人民感情方面,就像润滑剂一样。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挥“汉学家”的当地影响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一)积极培养老挝“汉学家”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不是天生成功的,同样,汉学家也不是天生就是汉学家。他需要学习和积累,还有机遇。文化中心在培养老挝“汉学家”该项工作上做了很多努力,珍惜每一个推荐老挝学者赴中国学习交流的机会。近年来,我国文化部和国家社科院联手启动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邀请各国青年学者到中国参与研修,旨在促进受邀学者与中国本土优秀的学术、文化、教育机构进行共同研究,增进理解、加深友谊、共谋发展。文化中心自接手汉学家工作以来,经手了两次该活动的人选推荐,2017年由于网报时间受限,老挝青年汉学家无缘研修计划。2018年,经过中心的积极推荐,至今已有两位老挝学者收到了该研修计划的邀请函,实现了中心推荐青年汉学家从无到有的突破。通过提供这样切切实实的学习机会,让老挝更多的学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培養老挝学者。

(二)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援助

在上述内容中笔者提到,科研经费对老挝的学者来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建议国内的科研机构或者政府机构在与老挝合作时,能够更多地考虑援助性项目,这样老挝在项目的实施和操作上会更加顺理成章。在很多次的接触中,老挝学者向笔者透露一个信息,他们内心有很多关于研究中国的想法,虽然向政府申报了课题和经费,但是都无果而终。当笔者提及是否愿意与文化中心合作翻译中国影视剧时,他们都表示出强烈的愿望,希望文化中心尽快落实该项目,他们会积极组织研究者开展翻译工作。这给了文化中心很大的启发,如果中心有实力,那么在促成中心工作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中文影视翻译的汉学家,一举两得。但是,文化中心的力量是单薄的,需要大使馆和各个方面来给老挝学者提供更多的援助,让该愿望早日实现。

老挝“汉学家”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外力的帮助,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老挝“汉学家”这个群体,让其早日发挥文化传播者、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

猜你喜欢

汉学家老挝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