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大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探析

2020-05-03孙晓静王瑛玉杨海霞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高校研究

孙晓静 王瑛玉 杨海霞

摘 要:目前,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网络文化的传播呈现出繁杂性和复杂性,其中网络文化中的亚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针对这种形势,如何加强网络亚文化的控制,如何找到切入点加强网络亚文化的可控性,是高校思政工作应当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思政工作;高校;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互联网技术方面尤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至今,互联网在国内迅猛发展并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它以极强的渗透力无声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习惯。网络及随之产生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并给予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视野。但同时网络中的亚文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网络亚文化是网络文化中带有消极因素的非主流文化形态

亚文化一词最早是由弥尔顿·戈登提出并加以界定,他指出:“亚文化是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的社会要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社会的文化成分多样而复杂,每个区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所谓亚文化主要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局部的、少数群体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随着亚文化发展,它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中既包含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积极因素,也包含中性的甚至是消极的、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相逆,在政治观念、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相违背的非主流文化,本文中把这些包含消极因素的网络文化归结为网络文化的一个分支——网络亚文化。

三、网络亚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一定程度具有消极因素的网络亚文化,由于在现实中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很难有滋生和发展壮大的土壤。但网络所具有的自由、开放、突破空间限制、监管缺位的现实条件,为现实中受到限制的观念和行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一)网络亚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主流文化影响力下降,不实信息传播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威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跨区域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具有高度文化影响力的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随着狂轰乱炸式的信息传入国内。西方文化可谓个体文化,宣扬“绝对的民主”和“完全的自主”,迎合了青年大学生叛逆和追求自我价值的阶段性需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点,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世界的认知尚待成熟,西方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灌输可能动摇长期以来我们所信奉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精致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文化通过网络亚文化渗透式、隐蔽性、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中蔓延。暴力文化、消费攀比等导致校园不安全稳定事件出现并对校园主流文化产生冲击。西方媒体不时的利用我国国内敏感事件散步不实言论信息,削弱了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甚至动摇了他们的政治认同感。青年大学生是他们拉拢腐蚀的对象,青年大学生爱国,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但同时又好冲动。一旦有敏感事件发生继而网络不实信息散播,容易对校园的安全稳定造成冲击。

(二)网络虚拟亚文化对大学生学习、交往、实践能力的冲击

网络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场所,它可以淡化交流者的媒介教育身份,我国目前对网络行为的监管法规缺位,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和主流文化遭到颠覆与破坏,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本我”得到空前的释放,容易发生道德失范的行为。网络亚文化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表达方面都更加多样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網络游戏和聊天能带给他们“虚拟快感”,同时也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如果大学生长期上网,不重视与现实社会的交流,就会深陷网络其中,不仅耽误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导致正常社会交往的淡化,远离与他人的交往。有学者指出,网络亚文化群体的破坏性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退化”特征,不能按正常的社会化方向发展转而成为既存社会秩序的对抗者和破坏者。如果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容易导致忽视现实和实体空间,不利于大学生体验社会现实,不利于深入社会实践,使创造、创新和发展成为空中楼阁。

(三)网络亚文化传播中的互动功能,对传统德育工作单向、被动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构成挑战

传统德育工作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发展等方面滞后,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刻板空洞,难以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灌输式的单向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针对性和有效性下降。而现代亚文化的传播不但具有图画性、声乐性等生动形式,更具有互动功能。原有的教师对学生知识信息的传播变成了社会上所有人与大学生之间信息的相互传播。大学生们可以不受限制地通过网络实现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人们进行互动交流,不同的亚文化形态都容易通过网络进入大学生的世界,导致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四、以高校德育工作为切入点加强对网络亚文化传播与影响的控制

为了减小甚至消除网络亚文化的传播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目前应当从如下4个方面进行网络亚文化管理。

(一)加大校园网络规范管理力度

如果要保障大学生的信息知情权,让网络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丰富知识体系的媒介,首先要通过建立严格、规范的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对网络中有害信息过滤,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和技术监管措施。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监管的法律以行政法规、通知、要求和办法为主,即使监管中发现问题,处理中执行力度也不够。作为高校来说,除了加大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规范和法制教育,明确守法和违法行为的边界,自觉规范和约束上网行为。要适当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不良信息屏蔽,在校园网中实行实名登录。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内部公共交流平台的信息管理,对校园贴吧跟帖、表白墙等交流平台实行发言审核制度。对于涉及违法违纪的内容,进行过滤;对于道德缺失的问题,要通过设置的专职论坛管理员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将学校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打造成一个能够体现学校育人思想,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

(二)进行责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形成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内在约束力

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之所以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自觉维护网络秩序,遵守法律法规,成为自觉履行责任的公民角色没有产生认同。德育工作首先要进行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自己在现实社会和网路世界中的位置进行确认,培养他们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所处团体的责任心,把国家、社会对其做一个守法公民的要求内在为其自觉自愿履行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使他们能够辨别和抵御网络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三)充分利用网络弘扬主流文化,消除和抵制亚文化的传播

学校要积极地进行网络阵地建设,建立校园德育工作网站,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校园活动搬上网站,切实从大学生的学习发展、心理发展、交往需求等方面提供网络帮助,吸引大学生关注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学生;要将德育课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多、传播速度快、形式新颖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课程问题讨论,以鲜活的材料引导学生;要及时更新网络内容,使网络中宣传的内容紧跟国家发展实际,紧贴学生需求;在大学生使用较多的微博、知乎、B站等网站上建立德育相关工作主页,针对大学生的个人主页状态、日志上体现出的文化鉴赏能力、价值观、思想动态、敏感事件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和引导。

(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网络素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工作队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产生了“文化反哺”现象,承担教育者职责的老师和家长由于对网络的不了解,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失去了把握德育工作主导和方向的能力。因此,首先要打造一支网络德育工作队伍,进入大学生活跃的阵地,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达成德育工作目标。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德育教师对网络的认识能力,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主流文化,规避网络亚文化的不良影响。要掌握网络应用的技巧,充分利用网络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对学生网络信息的控制,开展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实施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五、结语

在网络时代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拓展内容,创新方法,加强网络这一重要思政阵地建设,善于把握网络媒介下思政工作新规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有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强.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84-85,94.

[2]许宁,许芳珍,陈胜梅.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3):183-184.

[3]吴德琳,吴晔.网络亚文化对高职学生心理及行为干预机制的探析[J].价值工程,2011(1):232-233.

[4]崔敏.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网络亚文化对传统的解构[J].新闻窗,2011(4):85.

[5]冯溪.刘玮.符号互动视野下的網络亚文化现象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125-128.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高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